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歼轰七飞豹战斗机定型前的试飞。这款飞机在试飞中遇到了两次重大的事故,但都被我国的试飞员以高超的技术克服了,并成功保住了战机,那这两次都碰到了哪些问题?勇敢的飞行员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大家都知道,在飞行员当中最为顶级的其实就是试飞员,这些试飞员是优中选优,选拔出来的最为精锐的力量。他们的任务是负责飞行各种没有定型的飞机,或者试验新型的武器。因此,未知和危险也往往伴随在他们左右。但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让世界的航空工业,能够发展到今天的高度。而中国的试飞员也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优秀试飞员。中国试飞员在对各种机型进行试飞的过程中,以处理事故的高效和成功率高而著称。

飞豹战斗机这款战斗机是我国的主要支援飞机之一,能够对地轰炸也能够空战,可以说是战场上的多面手。而且这款飞机也是我国自主设计开发的第一款战斗轰炸机,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到了今天,歼轰七的地位正逐渐被歼16等飞机取代,但是毫无疑问。这款飞机的光荣历史,是不容被抹去的。
飞豹战斗机开始第一次带弹超音速试飞,作为第一次超音速试飞,我们特意选择了黄炳新来担任飞机的试飞员,黄炳新当时年仅34岁,但却已经成为了试飞团的团长。有着试飞英雄、国家功勋飞行员的称号。很多人都认为由他来当做首飞的试飞员,应该是万无一失。
当时是1988年的12月。寒冬腊月,多位领导都到了阎良机场进行首飞的观摩仪式。为了能够确保这次飞行当中的数据都被记录下来,西安飞机制造厂的上万名员工都来到了这里,展开了紧密的部署,在机场上部署了大量的传感器,收集飞机的飞行数据。所有的人心里都难掩的激动,但同时也有紧张。但在试之前,最为紧张的莫过于飞行员黄炳新,黄炳新在飞行之前一直在和战友开着玩笑,但实际上他早就已经将遗书交给了组织。他的遗书非常简单,里面表示如果我牺牲了也是值得的。信封里有钱,是我最后的一次党费,家里的人千万不要因为这件事给组织添麻烦。仅仅三句话,却道出了一位中国军人的赤子之心。在他登上飞机前,包括总设计师在内的所有人都过来和他握手。黄炳新握着总师陈一坚的手时,请您放心,您的飞机我一定会完整地将其开回来。
很快时间就到了下午1:30,黄炳新驾驶飞豹战斗机直冲云霄。这架飞机在爬升到1千米后左转,绕机场一周之后可以进行降落。然而就在这时,这架飞机却突然开始剧烈地抖动,并且发动机也开始喘振。黄炳新在此时也有些慌乱,因为他发现飞机的高度表和转速表都开始乱晃。而其他的绝大多数仪表则处于不能动的状况。对于处理过多次事故的黄炳新来说,他对这种情况还算是比较熟悉的。发生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是飞机的发动机出现了问题。但是最令他感到担心的是仪表盘上的火警故障,警告灯却开始闪烁了,这表示发动机很有可能被引燃。
为了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实验数据,我们派出了一架歼六战斗机,对歼轰七战斗机全程伴飞。飞行员卢军很快按照要求开始观看飞豹战斗机,很快他得出结论。发动机并没有出现故障,请飞豹继续飞行。黄炳兴于是开始驾驶的飞机下降高度,他决定开始紧急迫降。他一边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慌张,一边缓慢地降低着高度。由于高度计已经无法使用,所以他只能估计什么时候着陆,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他终于重重地落在了地上,但是万幸,飞机并没有受到什么损伤。此时的黄炳新已经被震得大脑一片空白,直到他被地勤人员从飞机上救了出去。而地勤人员在进入他的飞机后,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因为飞机里的各种仪表盘,基本上都在剧烈的震荡中被震了出来,飞机里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导线,一片狼藉,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的飞行员也许早就弃机逃生了,但是黄炳新并没有。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在这次试飞的过程当中,黄炳新成功地保住了这架飞机,和珍贵的实验数据。科研人员很快也开始排除这次试飞中出现的问题。
于是在1992年,黄炳新江和领航员杨步进一起登上一架双座型飞豹样机,共同完成第一次空中超音速实验。在这次实验当中,他驾驶飞豹战斗机,以110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爬升到了5千米高空。一直在跨音速状态下坚持飞行,同时也观察着仪表盘上记录的实验数据。然而就在这时,突然一声巨响,让机舱里的两个人都大为惊慌。黄炳新脑海当中浮现出的第一个想法是可能导弹掉下去了。但是杨步进却告诉他,两枚导弹依然处于挂载状态,并没有掉落。然而就在两个人疑惑的时候,这架飞机却突然间失控了。就如同放飞的烟花一样,四处飘动。此时黄炳新想要控制住飞机的航向,但是却发现方向舵并没有任何的反应。原来刚才的剧烈震动竟然是唯一的方向舵,在跨音速时被震落了。没有了方向舵的飞机。就无法控制其具体航向,这可是十分要命的,如果按照正常的险情处理规则,黄炳新和杨步进应该立刻弹射逃生。但是两个人却一致认为,一旦他们逃生了,那上万人十多年的心血都将付诸东流。于是黄炳新表示让杨步进立刻跳伞,这样的话,如果险情没有处理成功,起码还有人能够知晓一定的实验数据,然而杨步进却表示愿意和飞机共存亡,并且跟着黄炳新继续飞行。
黄炳新对于杨步进的信赖也十分的感动,于是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这架飞机平稳地开回去。现在飞机没有了方向舵,想要控制方向就只能看飞行员自己的技能了。飞机的两侧襟翼,如果张开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让飞机往不同的方向偏航。同时,发动机的两侧马力不一样。飞机也会发生偏转,于是黄炳新凭借着这种特性,让飞机开始在空中改变方向。但是没有了方向舵的飞机,想要进行微调却十分的困难,于是大家都看到这架飞机开始在空中画起了蛇形。此时包括地勤人员的心都揪在了一起,毕竟这要是出现事故,那就是机毁人亡啊。黄炳新此时已经不敢多想,他知道想得越多,心里就越害怕,只有心无旁骛地操纵着飞机,才能将这架飞机完完整整地开回去。他就这样一寸一寸地挪动着飞机的方向,终于让这架飞机的机头指向了跑道,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着陆了。
他不由得想起了几年前,第一次试飞飞豹的时候。那一次飞机的所有仪表盘都掉了出来,他都能够将飞机飞回去,而现在他认为自己也有这个能力。于是他一寸一寸地控制着飞机下降的角度。通过减速板以及飞机的襟翼缓慢地让飞机处于下降的状态。随着机轮接触到地面,这架飞豹竟然无比顺利地停在了跑道上,现场的所有人都对其报以热烈的掌声。当他从飞机上走下来来到工程师们中间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和他进行了拥抱,他回头看向飞机的尾翼,发现垂直尾翼后方的方向舵,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黄炳新这次的试飞工作,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就是没有方向舵也能安全返航。正是因为他的这次决断才保住了大量宝贵的飞行数据,为飞豹的后续改进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数据。
很快,技术人员就发现这两次的振动问题,都是因为飞豹战斗机的一些零部件结构强度不足,只需要对这些结构强度进行补强,就可以让飞机更加安全地飞行。正是因为黄炳新的连续两次飞行,才让这个震动问题在后续的两个月时间内就得以解决,飞豹战斗机也正式进入了量产阶段。从此困扰着飞豹战斗机的共振问题彻底解决。而黄炳新也即将投入到下一个更加紧张的试飞工作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