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国中谁才是英雄?其实在联军讨伐董卓之战中,就已初见端倪

作者:镜鉴青年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有怀》

问三国,谁是英雄?在那个礼乐崩溃的时代,虽说如曹操所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也是将星如雨,各路英雄豪杰并起,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可一代文豪辛弃疾的回答是,英雄有很多,我服刘孙曹。这位艺高人胆大的一代词宗,一生生猛的豪放派爱国词人,屡屡对他们那股天地英雄之气的仰慕。为何说他们是英雄,难道仅是因为他们建政称帝了?

三国中谁才是英雄?其实在联军讨伐董卓之战中,就已初见端倪

英雄不问出身,更非看最终的结果,而是看,谁能在山河家国危难之际,不计较个人利益和得失,勇敢地站出来,匡扶正义。从这点来说,在董卓祸乱天下那时起,草蛇灰线,浮伏脉千里,十八路诸侯中,那时就能瞧出端倪,他们三家才是真正的英雄。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原本就土地兼并日益加深,豪强一步步做大中渐渐走向衰亡的大汉王朝,在恒帝和灵帝的一番折腾之下,早已经奄奄一息,却还偏偏船破又遇打头风,宦官和外戚间的斗争开始白热化。大将军何进听信了袁绍的一番馊主意——“召多方兵将进逼”,不料却是为他人做嫁,不但自己身死,还引来了一头超级大野狼—董卓,直接瘫痪了大汉的中枢政治系统,从此,恐怖的乱纪元开始。

趁虚而入的董卓,施行恐怖统治,一度满京华烟云的古都洛阳,在董卓及其手下的烧杀抢掠之下,渐渐的宫阙万千都做了土,万物一片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别说城中富户,各级各类官僚,就连是大汉历代天子长眠的陵寝之地,也被他挖翻了个遍。董卓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瞬间就激起了天下人的倒行逆施,于是,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立刻就集合起来,组成了十八路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了帝都洛阳。

三国中谁才是英雄?其实在联军讨伐董卓之战中,就已初见端倪

十八镇诸侯啊,声势何其的浩大?哪怕还没集齐,董卓都感到了震惊和害怕,派李儒鸩杀了废帝刘辩,随即又着手劫掠洛阳,迁都长安避祸,可饶是如此,肩负着天下人希望的十八镇诸侯,又在干什么呢?有出兵江山社稷的累卵之危吗?没有!那这些人都在干嘛呢?既不厉兵秣马,也不研究如何进兵,更不部署军事外交方针,那都在干嘛呢?日置酒会,烹牛宰羊且为乐,整天不是喝酒,就是吹牛皮。

可热血青年曹操却不是如此,早在他任职八校尉时,在众大臣都只知道哭的时候,他就敢独自一人,揣着一把刀,试图去直接去行刺董卓,为国除害。前面已有两人,因为行刺失败,惨遭董卓当中虐杀,而曹操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行刺不成,侥幸凭借着自己的机智逃脱,听闻天下诸侯讨伐董卓,曹操再次义无反顾,他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才拉起了一支小部队,二话不说,立刻就投入了战场,奋勇杀敌,这种精神,由于兵少将寡,且缺乏外援,曹操此次进兵不顺利,他本人更是被箭射中,坐骑也受伤,要不是堂弟曹洪将马让给他,或许就当场壮烈殉国了。

可饶是如此,曹操也还是没放弃,经过他的前线侦查,他向联军献计:只要袁绍领河内兵到孟津,酸枣将领进驻成皋,占据敖仓,在轘辕、太谷建立营塞,控制险要,袁术则由南阳到丹、析,入武关偷袭关中,那时形势便可大定。无奈乎,这群人,没一个为之所动,除了人微言轻的刘备,几乎就没人支持他,于是,曾经那个热血青年,绝望了他彻底明白了,全是一群蝇营狗苟之辈,指望这些人,比当初那些“哭”死董卓的群臣还差劲。

三国中谁才是英雄?其实在联军讨伐董卓之战中,就已初见端倪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曹操《蒿里行》只怕这也是后来,在与刘备青梅煮酒共论英雄之中,他如此看不起众人的原因。国难当头,说好了举义旗伐董卓,做的却全是些黑吃黑的勾当,这帮人,真正的英雄谁瞧得上?

那么刘备和孙家呢?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关长三人战吕布写的一场精彩,可那只是小说的演绎,但真正的历史上,听闻要讨伐董卓,刘备虽官微职轻,不入众人之眼,可依就还是义无反顾,全力以赴。据《英雄记》云:“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招募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虽没三国演义渲染的那么出彩,但从这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在这件事上,刘备与曹操,不但英雄所见略同,更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无愧英雄两个字。后来他在荆州的时候,在遇到一个到处以国士自诩的人,此人名叫做叫做许祀,谈及他曾经去广陵拜访陈登,可人家却对自己特别冷淡,连睡觉都不让他睡大床。他问是为何?刘备则直接说,你这是遇到陈登人家脾气好,你要是遇到我小人刘备,我连床都不给你睡。许祀不解,刘备说,阁下素有国士之名,在那国难之际,为国献策,只见买房买地,发国难财,谈何国士?后来辛弃疾在评此事都发出:“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袁绍这些人,与许祀这些自诩的所谓“国士”有何异?刘备的内心深处,真的看得起?

三国中谁才是英雄?其实在联军讨伐董卓之战中,就已初见端倪

刘备限于实力,而且非独立政治性力量,在讨董之战中,表现并不出彩,但看他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与曹操一起起兵参战,这场行动,他无愧与英雄之称。但打董卓最厉害的,却非曹刘,而是孙家父子—孙坚和孙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孙坚竟从遥远的江东之地星夜赶过来,可惜,一过来就一顿猛砍猛杀,吓董卓一跳,立刻派出徐荣、李蒙等人派出,全力以赴对付孙坚,可联军竟然无人接应孙坚,导致孙坚大败,与曹操一样,也幸得近将牺牲自己,才逃过一劫,可他的诸多部将,却惨被董卓虐杀。可饶是如此,孙坚并不气馁,收据散兵,侦查地形,经小小整修,立刻又去死磕董卓,这一次,不但大败董卓军,还斩杀其先锋大将华雄,让董卓感到了恐惧,坚持迁都长安,大大地振奋了联军的声势。

可是,前面你不联合进兵或者打掩护也就算了,这次孙坚打赢了,本想趁势追击,进一步扩大战果,又遇到这些人卡着粮草后勤,处处给他使绊子。孙坚甚至发现,还有部分诸侯兵,私下里居然与董卓有来往,将己方的一些情势告知董卓,要知道在自己斩杀华雄之后,董卓也曾派人拉拢过自己,他一口就会觉了,自己怎么能与这种人为伍?那么现在呢?真正的英雄,谁屑于与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为伍?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十八路诸侯,在联兵讨伐董卓的行动中,非但没有结下战斗情谊,反而还一个个结下深仇大恨,他们关心的,只是如何利用交情去暗算别人,如何抢到更多的地盘,至于惨遭董卓蹂躏的东西二京,翘首以盼的文武百官,苦难的帝国人民,这些人从没关心过。要知道,这一幕曹操曾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三国中谁才是英雄?其实在联军讨伐董卓之战中,就已初见端倪

这场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中,曹操中箭受伤,跌下马来,为何曹洪将自己的马让给他,并且拼死也要救他,还发出:“天下可无洪,但不可无公”。为何孙坚在讨伐董卓之时,军队大败之际,祖茂等人,心甘情愿换上孙坚的衣服,冒充孙坚冲入敌营,宁可自己可能遭受可怕的虐杀,也要保主孙坚?刘关张三人,为何能如此生死与共?什么精神在感召着他们?因为他们知道,也看在眼里,自己的主公,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值得自己誓死跟随。

面对残暴的董卓,只有刘孙曹三家,在认真地,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而甘愿为天下苍生,在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也正应了那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