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皇后的人选都是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可以才德双修,通晓事理,督促皇帝勤政为民,也能自己处理后宫事务,为皇帝解除后顾之忧。
其中明朝的选后制度尤其特殊,皇后大都来自民间。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马皇后开始,到末代皇帝崇祯的周皇后为止,基本都来自平民之家。

朱元璋的表率作用
朱元璋本身就是布衣出身,而马皇后不仅琴棋书画一窍不通,还是个大脚。“马大脚”已成为马皇后的代名词,但朱元璋和马皇后相敬如宾,为后世子孙做出了表率。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曾经出过一本书叫《女训》,其中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前朝与后宫勾结,他特意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所以,老祖宗都定家法了,后代们只有照着执行。其实老朱这么干也是鉴于前面朝代以皇后为代表的后族干政太厉害,比如元朝,那皇后权力大的可以只手遮天;再比如唐代,女皇武则天直接把皇帝干掉自己来当。
防止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早在开国之初,朱元璋就早早定下了祖训。《明史·后妃传》对此记载道,朱元璋特地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并规定在遴选后妃时,“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朱元璋甚至还在宫内加挂一块红牌,上面镌刻着妃嫔不能乱政的警诫。后来明朝的历代皇帝也一直对此严加防范,所以明朝鲜有后宫干政的现象出现,更没有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毕竟从民间选妃,其家族背景一般没有什么势力,无法和朝中大臣有所关联。所以这种做法,是有可取之处的。
为了切实保证皇帝血脉的纯正与优良
明朝皇后的挑选,是有严格的程序的。一般采用“逐级筛选淘汰法”。 初选由朝廷派出多路人马到全国各地物色出13岁至16岁的淑女,将所有的淑女带回京师后,皇帝分遣太监进行第二次挑选。第三次筛选,留下的女子们仍像上次一样列队,太监们以极挑剔的眼光察看她们,从容貌、体态、皮肤、口齿、嗓音等方面一一筛选。第四次筛选,太监们会用尺子测量那些剩下淑女的手脚,再叫她们走路以观步态。最后被稳婆带入密室,进行私密检查。
通过上述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明朝嫔妃的挑选是极其苛刻的。而最终的皇后更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由此可确保皇帝血脉的优良。
从另一方面看,皇后选自民间,也能提高皇室在民间的影响力,让民间百姓觉得皇帝也有一半的血统来自民间,更容易被民间所接受。这一点从明朝很少有农民暴动也可以看出来,另外,从现在基因遗传学的角度看的话,皇后选自民间,也杜绝了近亲结婚的可能性,更能提高后代的质量。这也是明朝的皇帝中没有出白痴皇帝、无能皇帝或者残暴皇帝的一个原因。
纵观明朝历史,真正出身世家的皇后只有两个,一是明成祖的皇后徐氏,徐氏是开国大将徐达之女,第二位是明宪宗的皇后吴氏。
实际上皇后的选择也是要通过重重选拔的,其繁复程度不亚于今天的选秀,明朝皇帝立后一共需要经历八种选拔,分别为,海选、初选、细选、精选、宫选、妃选、推送、最后才是钦定。
可见皇后挑选标准之严格,在这种标准的把关之下,一般最终所选的皇后内在素质和外在仪容都能以保证,真正做到“母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