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李杜只得另想它法。和日本人斗到现在,若论东北豪杰,非北面的马占山莫属,虽然他已经退到了海伦小城,却仍然是众望所归。李杜怕自己一个人没有说服力,拉上丁超一道去面见马占山(后者此时还未公开降敌),希望双方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军事机构,共同抗击日伪进攻。
在李杜看来,海伦有马占山的边防军,哈市有自卫军,如联成一体,定能在北满形成一个铁拳头,整个东北抗战形势将为之一变。毫无疑问,这确实是一个颇有远见的战略建议。可是一方面,马占山已不是江桥抗战期间的那个马占山,思想正处于急剧动摇之中,另一方面,东北将领们的一个痼疾也在此时暴露无遗,那就是不团结,喜欢各打各的算盘。
江桥抗战,马占山在最危难的时候,他没见邻省区的东北军过来帮忙。反过来,看到哈尔滨这里危机重重,马占山也准备坐视不救。对李杜的建议,马占山口头应允,实际上根本就没往心里去。他主动向李杜、丁超提出,说必要时要派部队前去增援,并补助五十万发子弹给他们云云,其实都是空头支票——看着李杜他们远途赶来,不好意思不说点好听的,敷衍敷衍而已。

这样一来,什么好建议都白搭,哈尔滨危险了。
于大头前面一失败,关东军企图一文不花,就净夺哈市的奇思妙想也随之落空。伪军烂,那只好和江桥时一样,我们自己上。
借口是现成的。吉林打哈尔滨,中国人打中国人,纯属你们的内政,我们本不想管,问题是我们在哈尔滨的侨民太多了,被流弹打死了怎么办,得出兵保护啊。真是欲加之由,何患无辞。
关东军随即向参谋本部打报告,表示要出兵到哈市“护侨”。报告交到真崎次长手里。真崎在发动战争方面也是个激进派,而且原先金谷参谋长的教训就摆在那里,“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干不成大事”,这说的都是谁?
既然理由“充分”,苏联人又不敢吱声,那还等什么。同意,完全同意。
1932年1月28日,凌晨4点,参谋本部有关同意的复电发出。十分钟后,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便向第二师团发出了向哈市进军的命令。鉴于马占山的态度已日趋明朗,原驻齐齐哈尔市的第四混成旅也乘火车南下,从哈市北面策应第二师团的进攻。
第二师团中首批出发的是驻扎于长春的第三旅团。旅团长长谷急不可耐地准备上车,一低头却发现走不了——苏联铁老大不让走。
按照日俄战争的约定,中东铁路一分为二,长春以南至旅顺归日本人管,长春以北至哈尔滨归中苏共管(其实就是苏联人管)。苏联铁路站的站长拿出当年的文件给长谷看,说你看上面白纸黑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写着“北满铁路仅限于工商业经营”。这是民用铁路,做生意用的,不能用于军事目的,所以我不同意你们日军使用我的铁路。
长谷理都不理,一扬手把文件拨到老远。想在这里混,就得听我的,拿这些破玩意来蒙皇军,门都没有。
站长一听,犹如被浇了一盆冷水,从头凉到了脚。
东北义勇军:夜幕下的哈尔滨(9)连载,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