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金银珠宝皆可盗,唯独一样东西不能动

自商周以来,厚葬之风盛行,王宫权贵的陵墓规模宏大,随葬品众多,这对盗墓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盗墓之风一直长盛不衰,甚至产生了专门以盗墓为生的盗墓贼。

这些盗墓贼们往往身怀绝技,通过观察地面土地的颜色就能知道地下是否有墓,墓中是否有金银玉石这些随葬宝物。

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金银珠宝皆可盗,唯独一样东西不能动

一旦探寻到墓葬位置,这些盗墓贼就会把墓室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但唯独一样东西,他们却坚决不会拿走,那就是——玉石。

盗墓贼为什么不盗玉?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中,玉文化是中国文明史上最独特的一种重要文化,它贯穿于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也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观念,特别是盗墓贼的观念。

在新石器时代,由于开采工具和技术的局限,玉的数量极为稀少,一般被用在祭祀等宗教活动中,久而久之,玉就被赋予了超越现实的神秘力量,被视为“神物”。

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金银珠宝皆可盗,唯独一样东西不能动

进入奴隶制后,玉成为了巫神媒介,其祭祀鬼神的神秘功能得到加强,与此同时,统治者们开始将玉等级化,使玉成为了“分人贵贱”的礼器。

玉与王权结合更加紧密,统治者不仅仅将玉看做神秘的器物,而是利用玉器的神秘感来加强王权的至高无上。

玉器成为了王权的象征,玉只限于在帝王和贵族手中使用,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玉开始以随葬品的身份出现在王公贵族的墓葬中,但因其社会地位高贵,所以没有盗墓贼敢盗取玉器。

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金银珠宝皆可盗,唯独一样东西不能动

到了秦汉时期,玉成为了联系超越生死、沟通神仙和现实人间的桥梁,那时候的人们认为玉是山石之精,身上佩戴玉可以辟邪,吞食玉可以长寿,他们甚至认为穿上玉石做的衣服可以使尸体不朽。

于是在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出现了众多制作精美的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和显要贵族死后才可以穿的特殊葬服,按照《后汉书·礼仪志》中规定,皇帝墓葬中要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要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

这些玉衣都是用上等玉石制作而成,用金丝、银丝或铜丝将其缝合在一起,制作精美,价值连城,但此时的玉已经被赋予了丰富的神话色彩,与人的生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盗取玉石被盗墓贼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一种行为。

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金银珠宝皆可盗,唯独一样东西不能动

隋唐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玉已经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属物品,大量的玉制品开始涌入民间,虽然玉的社会地位大不如前,但是盗墓贼不盗窃玉的传统还是流传了下来,成为了盗墓业里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被放弃的绝世珍宝

1968年夏天,在河北保定满城县陵山上的建设施工中,偶然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墓葬。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终于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西汉中山靖王刘胜。

在刘胜的陪葬品中,有一件可以算得上是绝世珍宝,那就是刘胜身着的金缕玉衣。

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金银珠宝皆可盗,唯独一样东西不能动

刘胜金缕玉衣制作精良,全长足足近两米,是用2498片来自辽宁的岫岩玉片和约1100克的金丝制作而成。

刘胜金缕玉衣出土时,价值连城的玉片保存完好,但用来连接玉片的两斤金丝却被盗墓贼一根根地抽走了。

在后续的考察中,专家们发现刘胜的墓穴曾遭到多伙盗墓贼的“光临”,但因为那个不成文的规定,金缕玉衣才得以多次逃脱被偷盗的命运,完整的保存下来。

无独有偶,因为盗墓贼不成文规定而得以传世的宝物还有狮子山汉墓出土的镶玉漆棺。

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金银珠宝皆可盗,唯独一样东西不能动

狮子山汉墓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郊的狮子山上,该汉墓规模宏大,整个墓室都嵌在山体当中,位置相当隐蔽。

1990年夏天,在经过近10年的不懈探寻后,考古人员终于发现了狮子山汉墓的准确位置。三个月后,狮子山汉墓的大门终于展现在了考古人员的面前。

由于墓穴位置隐蔽,考古人员满心期待能够看到一个未被破坏的墓穴,但当大门被打开的那一刻,眼前的凌乱场面令这些“久经战场”的考古人员们都感到十分震惊。

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金银珠宝皆可盗,唯独一样东西不能动

地上散落着大量的玉片和打碎的玉器,楚王的镶玉漆棺也被盗墓贼们无情撬开,墓中大量的陪葬金银器、青铜器、珠宝首饰等宝物早已不翼而飞,显然是已经被盗墓贼盗走,但镶玉漆棺上大量的和田玉以及陪葬玉器却被盗墓贼们舍弃了。

相较于玉器,金银器和各类珠宝首饰更受盗墓贼的欢迎,原因也非常简单,珠宝首饰有极高的市场流通性,在二手市场上方便出手,而金银器可以加热重铸,直接当金银使用,方便盗墓贼们更快速的销赃。

而王公贵族墓穴中陪葬的玉器多刻有龙纹等明显的皇家用品特征,不仅不容易被改变形态,而且还极易被别人发现,这也是玉器总被盗墓贼舍弃的一个次要原因。

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金银珠宝皆可盗,唯独一样东西不能动

结束语

中国古代因敬鬼尊生的传统而对墓葬常怀着一种敬畏之心,墓葬不仅仅是死者的安息之所,更是后人的缅怀感恩之地,而盗墓贼们整日盗取他人墓葬,心中不免惶惶,“盗墓不盗玉”不仅是他们的职业准则,更成了他们心中的一个自我安慰。

他们认为只要“不盗玉”,就不会与不吉利的事情牵连,但盗墓贼对墓葬的无情破坏和对死者的极端侮辱仍是对死者家人、社会文化的一种否定,他们的行为从古至今也一直为大众所不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