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倾心吐胆话倾城”——写在话剧《倾城之恋》节目册上

“倾心吐胆话倾城”——写在话剧《倾城之恋》节目册上

《倾城之恋》的故事看完常使人怀疑,遗老家庭的女儿白流苏和一个归国浪子范柳原的最终结合,到底有多少爱情的成分。有一次我因为没去现场看排练,手机上问演范柳原的宋洋:“你和万茜的搭得怎么样?”“放心吧。”他说。可我又提起人物:“一个油滑的壳里有一个偶尔深情一下的魂,范柳原最高级的地方是让人看不透,他有一层暧昧性,迷雾一样的魅力。”他说:“难度就在于又要让观众看不透,又要让观众看得透”。“就是和观众谈恋爱,恋爱里的人总有点儿猜不透,性魅力的成分我觉得也在这里。”

总之对爱的理解我也是这样,有时两人的一刹那便是永恒,而下一瞬可能又觉得水远山遥。人真是没法细想的东西,到底哪一分钟是爱,哪一分钟又只是困境中的相依呢?人生已经现实到很残酷了,不如不要想得那么清楚。叶锦添导演做本剧,觉得最吸引力他的是张爱玲小说里的不确定性。张爱玲自己则说她的小说总有一种“如匪浣衣”感,是“那种杂乱不洁的,壅塞的忧伤”,我的理解当然也是她在说人生之不能完全明晰的复杂混沌。

我很感激我能有机会改编张爱玲的小说。一九四四年,张爱玲自己曾改编《倾城之恋》为话剧,但那个剧本早就不存了。在写《倾城之恋》的这个剧本时,为了向张爱玲致敬,我也根据可见的史料,把它写成了四幕八场,保持了和老版的统一,虽然我增加了序幕和尾声。我还有意尝试不要把语言写得过于密集,而是希望在言谈话语的间歇里制造一种旧时代的空气,看张爱玲不同于看老舍和曹禺,但这对导演、演员和观众都是一个挑战。可“气息”才是张爱玲之本,不抓不行,抓太紧它又死了——鬼魂一样。

至于用影像也是在写剧本前就确定了的,因为人物的那些细微,光靠舞台不能完全传达。这个想法和叶导说了,也一拍即合,何况那是叶导本就擅长而不为很多人知的部分,都只知道他是视觉和服装大师,不知道他的影像也另有一功。

张爱玲文章中的华彩句子太多,我也没有都保留在话剧中,小说和剧本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有些美好看完了话剧还可以在阅读小说时继续。

剧本其实已经写完两年了,因为疫情拖到今天,拖过了张爱玲诞辰的百年才和大家见面。然而疫情之后能见,我们也算“倾城之恋”,倒切了题。也是小说末尾的话:“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希望大家都能安好。

“倾心吐胆话倾城”——写在话剧《倾城之恋》节目册上
“倾心吐胆话倾城”——写在话剧《倾城之恋》节目册上

其他关于张爱玲的文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