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凯翼折翼,郭德强的价值营销如何去逆袭?

当我们的目光随着主流市场的方向去关注造车新势力时,很少人会在意那位已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凯翼。

在新能源大环境的趋势下,令自主品牌汽车众多的弊端愈加明显,而随着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不少车企都在想方设法吸引消费者目光。凯翼也不例外,当初靠着互联网汽车的噱头进入市场,打着低价路线试图攻城略地。如今却遭遇销量节节下滑,面临着市场淘汰,危机不断。

凯翼折翼,郭德强的价值营销如何去逆袭?

倘若没有郭德强信誓旦旦的声称「价值营销」,可能没人会对它有所期待。也正因为期望值的增加,凯翼的现实与理想究竟有多少差距呢?

在纵观2021年全年销量,或许从中能找到一些答案。

凯翼折翼,郭德强的价值营销如何去逆袭?

销量崩盘的背后,是品控的失衡

根据数据来看,凯翼2021年1-11月销量为14125辆,环比2020年下跌的幅度令人瞠目结舌。

被寄予厚望主打性价比的爆款轩度,更是从上市至今都在三位数徘徊,怕是在成都双子塔霸屏的广告费都没挣出。不仅仅是郭德强,就连凯翼整个市场营销部门都脸上无光。

在外界看来,依靠低价线路打开市场的凯翼汽车,如今无论如何都卖不动或许是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的原因,从而淘汰那些低端品牌或者车型。其实不然,凯翼的失败是命运的使然也是必然,低价并不代表妥协,回归凯翼的质量问题实在是让人堪忧。

凯翼折翼,郭德强的价值营销如何去逆袭?

据在线车评了解,在当前第三方门户网站上关于凯翼的投诉问题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变速箱的问题可以从16年的C3追溯到现在的炫界,始终是凯翼无法直视的痛点。

比如一位C3车主的投诉声称在历经厂家召回后每年大概2-3次都因为发动机故障灯亮回4S店维修检测。但每次检查都说没有问题。在2020年一月份,车子在跑高速的时候再次出现发动机故障灯亮,车子完全失去动力减速下来,车主也受到了不小的惊吓。叫了拖车去4S店维修,维修人员说是离合执行器总成和换挡拨片有问题,花费了2000元。之后车子又一次亮起发动机故障灯,又叫拖车拖去4S店,维修人员称是上次维修时线路弄的太紧了,把线调松了。

试问,就这样的售后维修能力,谈何赢得消费者的亲睐?这还不包括诸多因为承诺无法兑现的案例,更让怀揣满腔热血拿真金白银支持它的用户倍感心寒。

凯翼折翼,郭德强的价值营销如何去逆袭?

平台老化,新瓶装老酒毫无诚意

如果说质量问题是品牌发展中所必须面对的磨难,那么品牌向上需要的是产品阵容去横向拓展,而凯翼在这方面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2018款凯翼X3正式上市时,本以为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新车仅仅针对于外观、内饰以及配置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升级,被批毫无诚意平台老旧。

到了如今炫界和轩度的身上,凯翼始终无法走出奇瑞的影子,当初在炫界的新车发布会上,炫界造型总监Pier Luigi Ferrari表示,炫界是年轻人喜爱的元素与潮流文化的结晶,无论是“凯旋之翼”的前脸设计,还是悬浮式车顶、流体雕塑式的车身,都让炫界焕发动感潮酷的时尚气息。

但是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炫界很明显是在瑞虎5X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外观,增加一些移动互联的科技应用而来。三大件、变速箱、底盘及扭力悬架、甚至连轮胎尺寸都是一模一样。与奇瑞过渡相似的后果不仅仅是增加了内耗,同时没有走出自己独立的道路不仅让销量低迷更让品牌严重受损。

凯翼折翼,郭德强的价值营销如何去逆袭?

强灌「价值营销」理念,凯翼真能翻盘?

客观的来说,凯翼的高层都深知凯翼汽车对奇瑞的技术依赖程度,令凯翼在产品和品牌方面都缺乏核心支撑。面对高手如林的汽车市场,凯翼自始至终也没有拿出硬实力来与对手竞争。

无论是设计、智能化配置还是发动机技术,凯翼都没有过硬的实力筑起护城河。依照目前的产品力和品牌力,凯翼别说在同级别中脱颖而出了,就连未来的生存之道都看不见任何希望。

郭德强的加盟,给凯翼带来一丝生机,毕竟在一汽丰田、一汽红旗、一汽轿车、一汽马自达奋斗三十余载的“营销老将”。然而看到这位营销老将拿出的对策又让人怀疑,曾经一度将一马折腾到生不如死的价值营销在凯翼的身上就能灵验嚒?

凯翼折翼,郭德强的价值营销如何去逆袭?

郭德强此前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笑谈要将凯翼打造成“国产马自达”。且不说凯翼的未来能否像马自达一样成为产品力鲜明、粉丝拥趸众多的小而美品牌。从郭德强的话语中,我们多少能感受到轻蔑的态度,似乎凯翼这座小庙能容下一尊大佛自然不愁香火。

问题来了,马自达身为昔日的一线品牌是何其的风光无限,现在呢?营销没能体现出价值反而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凯翼如果真的奉行这种理念是机遇还是加速走向灭亡?

在线车评认为,凯翼汽车在市场略显沉寂,与当下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虽然和其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投入不足有关,但绝非是到了孤注一掷的地步。价值营销在一马身上血淋淋的教训已经被公认为无作为营销,之后必将加速凯翼的折翼。而届时凯翼不止是要面对在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的诸多挑战,打造中国年轻的个性化品牌,对经济型客群再次锐化的梦想也终将成为泡影。

燕燕·文

有图,有文,有料,有趣

欢迎关注公众号:在线车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