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来国博看万里长江展,追思多如繁星的名人

自然消融的万年冰雪由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经巴蜀,过荆楚,穿吴越,终成世界第三大河——长江。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呈现了长江文化脉络的延绵传承,巴蜀文化区、荆楚文化区、吴越文化区各有各精彩;河姆渡彩陶文化、良渚玉器文化、“三星堆”青铜文化,及至近代海派文化,无不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光芒。

与悠久的黄河流域殷墟文化一样,长江流域三星堆文化屡有重大考古发现,其出土文物被视为中华文明多起源论的重要证据。其中,以三星堆金面具人头像和青铜纵目面具为代表的神秘精美的中古文明,显示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派和博大精深,是颇有“国际范”的中国古文明代表器物。2014年中国向希腊博物馆赠送的礼物,就有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连同英文版图书《三星堆:古蜀王国的神秘面具》一起,与北纬30度上的青铜王国希腊文明之间生成“千年缘分”。

来国博看万里长江展,追思多如繁星的名人

本端记者 武亦彬摄

为了展现长江的浩瀚激荡与诗情画意,夏珪、黄公望、周臣、沈士充和张大千,都画过《长江万里图》。而清朝人德纯所绘《长江万里图》却在文人士大夫的卧游山水、寄情天地之外增添了舆图的成分。另一幅《长江流域图》则不仅描绘长江两岸景色的秀美,还标注了长江沿岸的地域分布、名胜古迹以及《溯江纪源》《蜀志》《水利志》等古文献中对应的内容,在标注的名山大川上方还引用李白、杜甫、陆游等人的诗句,这是山水画和舆图的结合体,既美观又实用。

来国博看万里长江展,追思多如繁星的名人

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头等大事是“招商拉赞助”,乾隆的态度是尽量不用国库钱银,最好从民间集资。因此,每回南巡的真正财政支柱是东南商人,尤以盐商为首。这些商人除了捐钱银外,还直接办理接驾事宜、修建行宫名胜等,如“历次南巡均邀驻跸”的扬州天宁寺行宫就是商人出资建造,后面又加建重宁寺行宫。因此乾隆诗云:“天宁寺后建重宁,众志殷勤未可停。”清代画家为记录乾隆皇帝的风流轶事,分别绘下《乾隆南巡图之金山放船至焦山》(第5卷)《乾隆十六年南巡各地详图》等画卷。透过画卷,今人在赏析富含人文情怀的长江景色之时,便能穿越回湮灭于尘土的历史场景之中。

来国博看万里长江展,追思多如繁星的名人

(汉)錞于

长江流域培育出多如繁星般的杰出人物。如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晚年隐居庐山的李白,漫游吴越、漂泊荆湘的杜甫,他们的人生、诗歌皆与长江有不解之缘,更在浩瀚长江及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滋养下成为了诗坛巨匠。当时因“乌台诗案”被发配至黄州充军的苏东坡激扬文字,写下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展厅,得见清人所绘此三位大文豪的肖像图,顿生感怀之情、追忆之思。

展览中有两个人物很有意思,分别是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和长江还有一段故事。他于1595年从江西赣州经鄱阳湖进入长江后,对“扬子江”发挥了自我想象:“(长江)因为河身宽大,被当地人叫做扬子,意思为海洋之子。”于是他进行了“老外式”的定义:流经南京的大江在中国被称为扬子江。从这时候开始,利玛窦的相关记载便影响了西方人的认知,在他们眼里长江称为扬子江。而明末的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徐光启和利玛窦在南京短暂会谈后,徐对后者的道德学问钦佩不已,称他为“海内博物通达君子”,两人遂成为跨国界、跨文化的“莫逆之交”。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明远

编辑 王琼

流程编辑 严圣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