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悍将叶志超在朝鲜战场上的弃城而逃,敲响了淮军覆灭的丧钟

悍将叶志超在朝鲜战场上的弃城而逃,敲响了淮军覆灭的丧钟

中国历史上的湘军和淮军都是晚清时期为了抵抗太平天国起义而产生的,都是以招募乡勇编练的汉人武装。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曾国藩主动向朝廷上书请求裁撤湘军,致使湘军的数量急剧减少。而与之“同根生”的淮军,虽然也接到了朝廷裁撤的旨意,可是淮军数量不减反增,在消灭捻军后成为了清廷国防的主要力量,这其中的政治因素是不言而喻的。

悍将叶志超在朝鲜战场上的弃城而逃,敲响了淮军覆灭的丧钟

同治帝剧照

那叶志超是何许人也呢?叶志超是淮军有名的悍将,外号“叶大呆子”,他打仗不怕死,在剿灭太平军和捻军过程中,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被清廷授予额图浑巴图鲁的称号。那么就是这样一个在国内战场上叱咤风云,敢打硬仗的将领,为什么在朝鲜战场上会一败涂地进而弃城逃跑呢?这其中有叶志超个人的因素,当然也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

悍将叶志超在朝鲜战场上的弃城而逃,敲响了淮军覆灭的丧钟

李鸿章像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当局请求清朝出兵协助镇压,时任直隶提督的叶志超本来并不是第一人选。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本来是想派淮军另一名悍将刘铭传前往的,无奈当时的刘铭传在朝廷屡遭排挤下早就辞官回乡了。清廷也曾多次召他回来,但刘铭传始终称病不愿意担任入朝清军总督,李鸿章也没有办法,只能派叶志超率兵前往朝鲜。

其实叶志超也不愿意去,经过富贵享乐的腐蚀,再加上年事已高,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敢于刀口上舔血的虎将了。叶志超也曾托人向李鸿章求情,但李鸿章的答复是:“亦未必便战,何怯!”。叶志超就这样很不情愿的奔赴了朝鲜战场,这与他后来的消极作战思想是分不开的。

悍将叶志超在朝鲜战场上的弃城而逃,敲响了淮军覆灭的丧钟

淮军公所

叶志超出身贫寒,没读过什么书,借助淮军这个平台能一路升迁到直隶提督这样的高官,这与李鸿章的赏识和提携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他作为李鸿章的心腹,自然懂得淮军的存在对于朝廷中的李中堂意义之大。如果他带着淮军主力在朝鲜战场上喋血厮杀,胜利了是大清朝廷赢了,是皇恩浩荡、国威使然。如果把淮军的家底在那里拼光了,中堂大人这个汉臣以后在朝廷说话还怎么可能会有分量。

就像当年的僧格林沁亲王,他和大清皇族还沾亲带故,可是在八里桥之战中拼光了自己的蒙古铁骑,最后也只落得被剥夺了亲王爵位和三眼花翎,年迈戴罪立功战死沙场的结局。所以说叶志超的朝鲜败逃,某些程度上也是大清朝廷与军阀大佬之间博弈的结果。

悍将叶志超在朝鲜战场上的弃城而逃,敲响了淮军覆灭的丧钟

黄海大战图片

淮军的接下来的重大失败就数中日黄海大战了。无论是丰岛海战还是大东沟海战,李鸿章一手缔造的北洋水师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特别是在黄海大东沟战役中,北洋舰队受到重创,诸多战舰被日军击沉或俘获,淮军将领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中国近代的第一支海军就这样消失了。从此以后,淮军势力逐渐衰落,屡战屡败的态势也让清廷对淮军失去了信心,开始筹划组建新的军事力量。在此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所建立的新式陆军,取代了淮军作为大清朝国防军的地位,淮军变成了次要的巡防队,从此再也不被人们所关注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