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尽管他们已经离去,但留下的却是一代报人永不磨灭的精神

在自媒体中,唯有《今日评论》

发布独立时评人独家观点

关注,让独家观点变得更有力量

尽管他们已经离去,但留下的却是一代报人永不磨灭的精神

尽管他们已经离去,但留下的却是一代报人永不磨灭的精神

青锋

中国青年报原社长兼总编辑徐祝庆走完了他78年的人生,在2021年年末和这个世界挥手告别。看到这个消息时,青锋原本就想写些什么,但不知道从何写起。直到看到业界大腕詹国枢在“码字工匠老詹”公众号发的有关文章,青锋不得不写些什么。

说起来和中国青年报的几位前社长、前总编辑还真的是有些缘分。除了徐祝庆社长外,中国青年报前社长佘世光、前总编辑王石,都是在有关会议上谋面,后来有了一定的交往。当时的他们虽然已经退休,但在青年报刊界则都已经是大名鼎鼎。但见面时,佘世光社长主动掏出印着“中国青年报前社长 佘世光”名片递过来的情景,许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历历在目。如今想来,那不是一个普通的递名片的动作,而是人与人之间平等,每个人对他人保持尊重的言传身教。

若干年后,青锋受聘到北京某周刊做执行主编。想要拜访一下中国青年报的几位前辈,就给其中的一个老师打了电话,约定第二天去拜访他们。岂料想,第二天整个北京城已是白雪皑皑,地上积雪足有一尺多深。尽管那时自己拥有了摩托罗拉蜂窝手机,但不知道几位老师家中电话,就硬着头皮从石景山游乐园坐地铁奔向约定的中国青年报社。

出东直门地铁站,走在通往中国青年报的路上,地面已经泥泞湿滑,年纪轻轻的自己都很难站稳。想到几位前辈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便想着给中国青年报新闻研究所的一位老师打电话,让他告知几位前辈不要出来,再约时间拜访他们。谁知,接电话的老师告知,几位前辈怕我有此担心,已经告知他,他们已经在到报社的路上,让我一定要等他们到来。听到这里,不由得两眼湿润。老一辈报人这种有约必赴,言而有信的精神,成了青锋今后必须的遵循。

没有想到,那次见面后没有多久,王石总编辑和佘世光社长先后离世,再也没有机会和他们谋面。若干年后,当青锋再到北京谋生的时候,到一位老师家中拜访才知道,几位前辈当年是从离中国青年报很远的家属院赶到报社相见的。至今每每想起当年,感动之余,总有某种愧疚。

一直以来,每每和自己同事谈到中国青年报的几位前社长、前总编辑,青锋都会忍不住给同事讲一些他们的小故事。曾经入选过课本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作者——王石总编辑,因为工作需要从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一个记者写了一篇稿件,发与不发,大家意见不统一。按照规定提交编委会讨论决定,虽然退下来但仍然可以参会的王石老师,会议结束走出会议室看到等在门口的当事记者,含着泪对记者说,稿件没有通过。面对这样一个前辈,任何一个当记者的,此时因为自己辛辛苦苦采访来的稿件没有通过而见诸报端,纵使有多大的怨气,焉能不烟消云散?焉能不从前总编眼里看出他对每篇稿件的疼爱。

中国青年报原社长兼总编辑徐祝庆去世当天,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发微博哀悼时如此评价徐祝庆:“您严肃又随和,认真又宽厚,您是一位能为下属遮风挡雨的领导者,是一位有情怀有尊严有极高水平的新闻报人!”

是啊,但凡一个能够被怀念的被人们不能忘记的报人,哪一个不是敢于担当,有情怀,又有着新闻理想呢?

王石、佘世光、徐祝庆,他们一个一个离去,但他们身上留下的却是一代报人永不磨灭的精神。

张扬观点,传播思想,集聚精英

主编全国青年报刊十佳记者、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著有《做有思想的媒体》《白纸黑字——一个新闻记者和众多高官的恩恩怨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