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探访冬奥通信指挥中心:千兆5G无处不在,用中国人自己的网

探访冬奥通信指挥中心:千兆5G无处不在,用中国人自己的网

中国联通冬奥通信运行指挥中心。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摄

“此次冬奥会是在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三地举办,我们的网络方案是‘冬奥一张网’,实现了统一的业务体验。目前北京到张家口的网络单向延迟是3毫秒,相比于以往提升了超过一倍的速度。”

1月10日,中国联通冬奥通信运行指挥中心(TTOC)正式对外启用,全面投入冬奥通信运行保障体系的指挥调度工作。中国联通冬奥通信技术运行指挥中心经理刘申申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冬奥一张网”的总体规划为冬奥通信运行在集中监控、集中调度、集中响应方面提供了可能。

刘申申表示,指挥中心总面积将近300平方米,历时14天时间组建完成,在中心正前方是一块大屏幕,中心工作区共分为8个部分,分别响应调度专家、互联网服务专家、移动网优化专家、专线服务专家、共享互联网服务专家、创新服务专家、综合事务管理专家、综合接入专家等专家对接相应的工作。

刘申申介绍道,冬奥通信云集了各个领域的78位专家,其中有12位专家远程支援,其余的专家以轮班方式,将在冬奥期间全程提供包括跨域业务、国际业务的调度和响应,为所有场馆提供7×24小时技术支撑服务。

探访冬奥通信指挥中心:千兆5G无处不在,用中国人自己的网

冬奥通信运行指挥中心办公室。

“宽带奥运”到“智慧奥运”

随着2022年冬奥会临近,北京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举办两次奥运会的城市。

谈及时隔14年的两次奥运会在通信领域的差别,刘申申用数据做了对比:“2008年,我们为媒体提供ADSL网络服务,最低的带宽速度是512KB。去年的东京奥运会,他们给媒体提供的带宽承诺是2MB,而今年冬奥会,我们为媒体提供20MB的带宽,是东京奥运会的10倍。”

“2008年,当时我们传输通路的带宽是622MB,只能传输压缩的标清视频。而今年冬奥会,我们准备了600G的带宽,完全满足4K视频信号的传输需求。”

“我们国家的通信技术从跟随,到领先,再到现在已经实现了超越。”刘申申感叹道。

探访冬奥通信指挥中心:千兆5G无处不在,用中国人自己的网

冬奥通信技术运行指挥中心经理刘申申。

众所周知,中国的5G技术在全世界已经实现了领先乃至超越。对于5G在冬奥的应用,北京联通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冬奥通信运行指挥部总指挥王传宝表示,中国联通为冬奥会特别建设7个专用的网络,所有信息服务都基于5G网络技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慧调度、智慧应用。

“千兆宽带到桌面,千兆WiFi全覆盖,千兆5G无处不在。”王传宝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中国对外的承诺是“宽带奥运”,而2022年冬奥会围绕着的则是“智慧冬奥”。

他表示,中国科技的更高、更快、更强,已经体现在冬奥通信保障的部署中。

“2008年我们应用了很多国外的技术和设备,2022年,我们用的是中国人自己的5G网络,自己的技术和通信设备。”王传宝表示。

探访冬奥通信指挥中心:千兆5G无处不在,用中国人自己的网

北京联通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冬奥通信运行指挥部总指挥王传宝。

AR、CV新科技应用场馆管理

对于冬奥会通信保障建设,王传宝表示,中国联通从2018年开始,就全面规划建设实施与冬奥相关的通信保障,截至目前累计已经超过5000人参与到建设保障过程中。

“今天是冬奥通信运行指挥中心TTOC正式开始运营的日子,这代表着87个竞赛场所、非竞赛场馆、服务设施的建设工作已全面完成,为所有冬奥服务保障的相关单位的网络基础建设全面完成,所有的运行服务调度,包括流程优化完善和迭代更新也已经全面完成。”

“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为北京冬奥会顺利召开奉献我们的力量。”王传宝说。

据了解,TTOC是北京冬奥会打造的全新冬奥通信综合监控系统、综合故障调度系统及网络数字运营平台。冬奥赛事期间,中心对北京、张家口两地三赛区全部奥运场馆及设施的通信信息网络,实行实时的统一监控(自动巡检)、统一调度,统一响应和统一服务。

其中最新投入使用的网络数字运营平台,针对场馆资源、奥组委OBS业务、冬奥租线大客户、媒体大巴、机场高速和信息安全指标进行统一监控,并完成对5G切片业务、公网对讲、媒体+业务等智慧冬奥的创新应用进行保障,共同汇聚为本届冬奥会通信服务的精彩亮点。

刘申申在回答澎湃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此次冬奥会通信保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要求的限制,一旦出现设备和技术问题,检修备件和专家无法到达现场处理,需要通过远程方式指导冬奥闭环内就近的工程师处理问题。

为此,中国联通开发了虚实结合的MR数字化场馆监控,结合冬奥会场馆的“数字孪生”系统,为远端保障人员提供身临其境的场馆群业务指标管理系统。

这种基于AR(增强现实)+slam(动态建模与定位)+CV(机器视觉)的新技术,为现场工程师量身打造了维护利器,后台的信息和专家力量在远程可以实现毫米级精准定位,与现场工程师同视角共同工作,做到“想看哪里点哪里,哪里不会点哪里”。

探访冬奥通信指挥中心:千兆5G无处不在,用中国人自己的网

TTOC工作人员演示使用AR眼镜进行操作。

冬奥科技“遗产”服务百姓生活

基于数字通信网络技术,此次“智慧冬奥”实现了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观赛等科技应用,未来这些科技都将进一步落地进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这次特别重视推出一些冬奥‘遗产’,比如这次在通信保障过程中,我们设计的奥运通信服务标准,包括机房的标准、保障服务业务的标准等,一共15个标准,我们和冬奥组委会技术部一起将这些标准提交给了国际奥委会,成为了冬奥遗产。”

“也就是说,未来举办的奥运会都将参照北京冬奥会的通信服务标准来打造通信保障网络。”刘申申表示。

此外,刘申申说,如刷脸门禁等智慧安防系统等很多服务于冬奥会科技产品,在近几年已经应用到了我们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了。

他表示,为冬奥会通信保障的资源管理系统、智能指挥调度系统,为冬奥开发的一些业务受理系统等,都会在冬奥会后服务我们普通的市民。

“我们基于图形化的管理系统、远程支撑系统,在未来可能会应用到商务楼宇的管理等多个领域。”刘申申说,“包括数字孪生的资源管理系统等,一定会带来市民服务体验感知的提升。可以说,我们所有的新技术,都将服务于普通的市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