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蜀汉王牌军首任统帅:目不识丁,还是曹魏降将,竟成守卫北疆重臣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后,征召当地蛮夷,组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这支部队成为蜀汉后期攻坚战的主要力量,堪称蜀汉后期的王牌军。然而,此部队的首任统帅居然目不识丁,还是一位曹魏降将,也正是此人,在人才匮乏的蜀汉后期成为中流砥柱,镇守汉中多年,保蜀汉北疆无虞,此人就是安汉侯王平。

王平,字子均,益州巴西郡宕渠(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东北)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王平自小被养在外祖父家,因此又叫何平,后来才姓回自己原来的姓。

蜀汉王牌军首任统帅:目不识丁,还是曹魏降将,竟成守卫北疆重臣

王平

曹操占领汉中后,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人首领杜濩率部众投降曹操,曹操为稳住局势,封二人为列侯,并加封朴胡为巴东郡太守、杜濩为巴西郡太守。而王平作为巴西郡民众的一员,之后随杜濩、朴胡等被迁往洛阳,成为一名代理校尉。

归于蜀汉

汉中之战时,王平随曹操大军前往汉中支援,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王平投降了蜀汉。《三国演义》中描述王平此时是徐晃的副将,但是因与徐晃不和而投降赵云。但这种说法在正史中并没有找到依据。

蜀汉王牌军首任统帅:目不识丁,还是曹魏降将,竟成守卫北疆重臣

徐晃

王平到底因何投降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仅从王平的出身来看,他的投降或许可以理解。一方面,王平本是巴西郡土著居民,从大西南被曹操迁徙至遥远的北方,王平心里恐怕并非没有怨言。另一方面,在古代,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还是比较敌对的,在曹操以北方汉人为主的大军中,出身蛮夷之地的他也很有可能会受到歧视和排挤。而魏军的失败也是另一个契机。王平投降刘备后,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蜀汉王牌军首任统帅:目不识丁,还是曹魏降将,竟成守卫北疆重臣

展露锋芒

王平最出名的是街亭之战作为马谡的先锋。当时正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让自己的参军马谡驻守街亭要地,并以赵云、邓芝为疑兵驻箕谷,谎称自斜谷道进军。曹魏朝内震惊,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督战,派大将军曹真为都督驻郿县,命右将军张郃前往街亭救援。

蜀汉王牌军首任统帅:目不识丁,还是曹魏降将,竟成守卫北疆重臣

诸葛亮

在街亭,马谡将部队驻扎于远离水源的山上,王平觉得此举太过危险,连连规劝。马谡曾多次为诸葛亮出谋划策,深得诸葛亮器重,对于自己的军事理论也是颇有自信,加上此次也是马谡第一次亲自指挥作战,急切想表现自己,所以根本听不进去王平的建议。王平无奈,只好做最坏的打算,带领手下千余士兵在山下扎营以备不测。张郃一到街亭就抓住了马谡军的要害,直接切断了马谡的水源,马谡惨败,而王平军“鸣鼓自持”,让张郃以为有伏兵而不敢进攻。于是王平趁机收拾残部,平安归还。

蜀汉王牌军首任统帅:目不识丁,还是曹魏降将,竟成守卫北疆重臣

马谡

因为此次的突出表现,王平被诸葛亮拜为参军,并成为蜀汉的王牌军队无当飞军的首位统帅,还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派遣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率领大军进攻诸葛亮,又遣张郃进攻王平,在王平及其无当飞军的坚守下,张郃不能取胜。

镇守汉中

诸葛亮死后,接替魏延成为汉中太守,协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吴懿死后,进封安汉侯,并代替吴懿督汉中。

汉中是益州最北部,是蜀汉北方的门户之郡,进可攻,退可守,它既是蜀汉北伐曹魏的前线根据地,也是曹魏进攻蜀汉的第一目标,所以汉中的防务对于蜀汉来说至关重要。汉中第一任都督是战功显著的魏延,第二任都督是是刘备吴皇后的兄弟吴懿,大将军蒋琬开府之后也屯驻汉中六年多,足可见蜀汉对汉中的重视程度。

蜀汉王牌军首任统帅:目不识丁,还是曹魏降将,竟成守卫北疆重臣

魏延

而王平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也不超过十个,还曾经是曹魏的降将,能够继任成为第三任汉中都督,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后来的兴势之战也再次验证了王平的军事能力。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大将军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准备从骆谷(今陕西西安市周至县西南)进攻汉中,当时汉中守军不满三万,由于兵力悬殊,部下建议放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等待涪城的援军到来。王平却认为,涪城距离太远,放敌军入关太过冒险,应该让刘敏护军据守兴势,自己为后援,即使敌人分兵黄金城也可以前去支援,可以支撑到涪城援军到来。果然,魏军被阻于兴势,大司马和大将军的援军也相继赶来,击退了魏军。

蜀汉王牌军首任统帅:目不识丁,还是曹魏降将,竟成守卫北疆重臣

兴势地理位置

此后一直到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去世,王平都在汉中镇守。而王平也和镇守南中的马忠、镇守江州的邓芝被称为蜀汉后期“平安三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