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封建统治社会中,最令人觉得好奇的就是历代皇帝的起居,是否像是电视剧中演绎的一样奢华。古代皇帝的膳食确实是需要众多繁杂的步骤,才能够呈现到皇帝面前的,但是经手的人越多,图谋不轨的人也就有越大的机会去下毒,但是在历史上却很少有皇上是因为吃有毒的食物去世的,溥仪在自传中说出了真正的原因。

皇帝的膳食,从做饭到摆上餐桌,要需要经过众多环节,并且在清朝时掌管御膳房的都是皇帝的本家,所以如果想要一辈子享尽荣华富贵的话,掌管膳食的人自然是十分用心的。
皇帝的每一道菜从食材的选购,运送,择菜,洗菜,备菜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有人专门负责,并且在炒菜时一道菜由三个人负责,互相监督。而出了问题后,三个人自然都是逃不了干系的,所以无论是谁在石台上动手脚,想要下毒都是很难的事情。
做好菜后,上桌时会有几十个太监排着队,浩浩荡荡的往皇帝的宫室走去,在这期间也会有专门的太监监督,即使是在前面的环节中出手,到上菜时还有专门的太监用银针试毒,之后还会有专门的“试吃太监”。
如果太监食用过后,没有什么问题,皇帝才会开始动筷子,等到这一系列的步骤后,饭菜也已经凉的差不多了。因此,溥仪在自己的自传中曾写道,虽说贵为皇帝,但这么些年自己从没吃口热乎饭。
除了这些繁杂的宫规之外,清朝对于皇帝也有一个规矩叫做“吃菜不过三匙”,就是说皇帝吃饭的时候,每种菜最多只能吃三次,以防有人猜透皇帝喜好提前下毒,由此可见,通过饭菜的谋害皇上是一件难度系数极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