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诸侯体制主要活跃主角

诸侯体制主要活跃主角

建功立业,封功固统

公元前1046年(事件发生时间说法不一,从前1130年到前1018年都有,1046是我去百度查到的),来自于陕西偏远地区的周族,率领一群被商王朝称为蛮夷的部落,在牧野之战中打败了商纣王,消灭了商朝,史称“武王代纣”。

随后,周武王姬发对臣服于商的诸多方国展开了征伐,不久平定中原,迁九鼎于东都雒邑(周公筑雏邑二城,后即为洛阳),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创业成功后,周武王对伐纣有功的人进行了分封。

在《封神演义》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功臣与先朝帝王后裔俱列爵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

但史书上记载的是,武王立周后,按照等级和功劳大小设定的爵位是:公、监、侯、伯、子五等爵位,而非我们熟知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三监之乱改定五等爵位

诸侯体制主要活跃主角

周公摄政期间,发生了三监之乱(其它名称:武庚之乱、管蔡之乱)。

三监之乱是西周初商王畿地区的三位统治者叛乱的事件。

武王灭商后,分商王畿为三部分,设三监治理。所谓“监”,即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

霍叔处、管叔鲜、蔡叔度(三监的统治者,周公旦的3个好弟弟),因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勾结徐、奄等东方夷族发动叛乱。

周公将他们平定后,王室把爵位改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删除了监爵位,增加了男爵位。

侯爵:主角

虽有封宋国、杞国、祝国、焦国、蓟国、陈国、东虢国,西虢国等等为公爵诸侯国。

但因为公爵国数量相对侯爵数量而言较少,所以在周朝唱主角的,实际上主要是侯爵。(秦伯楚子这两位主角另说)

公爵的职责平时在朝堂之上,王畿之内。王畿之外,则要仰仗侯爵们,主要是侯爵们担负着王室屏障的作用。

公爵之位,哪怕是周武王的亲兄弟,也有很多没有资格被封为公爵的,于是他们就被封次一等的爵位——侯爵。(三监另算)

侯爵,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周天子的斥候。

《逸周书》:(侯)为王者斥侯也。

侯爵诸侯国成分有

一是周王之亲,姬姓诸侯

有:鲁国、晋国、卫国、蔡国、管国、滕国等等姬姓侯国。

周朝向来有厚宗亲,薄异姓的国策。分封侯爵之位,多为姬姓侯爵。

诸侯体制主要活跃主角

(笔者认为:1是自家子弟多,且相较外臣,更加可以信任,能更好的守卫王室,护佑统治;2是彰显王室地位)

《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例1:鲁国 姬姓,侯爵。

第一代国君:伯禽(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天子,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

周公佐文王、武王,有大勋劳於天下;后成王留相天子,命周公为家宰,主自陕以东之诸侯。乃对其长子伯禽於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之器,俾侯於鲁,以辅周室

身份:周文王姬昌之孙,武王姬发之侄,周公旦长子。

武王时期,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后有周成王则下令将奄国和“殷民六族”赐给伯禽。

(镇压叛逆国奄国,不再实行监督政策,直接把控殷民)

伯禽合鲁地、奄国,继鲁号,建立鲁国。

国土即令山东鲁南、鲁中地区。其核心地区大部分主要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境内。

例2:晋国 姬姓, 侯爵。

开国之君: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

身份:周文王姬昌之孙,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 ,母王后邑姜(姜太公吕尚之女)

周公旦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继位。燮继位后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

全盛时期国土即今山西省全境,河北省西部和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南省西北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等。

例3:卫国姬姓,侯爵。

卫国第一任国君:卫康叔,姬姓,名封。

身份: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

武王时期,封康地(即今河南省禹州西北),建立康国。

后在成王时期,因参与平叛“三监之乱”有功,改封殷商朝歌,赐“殷民七族”,建立卫国。(不再实行监督管理政策,直接把控商地殷民)

国土即今河南省黄河北部、河北省邯郸市及邢台市一部分、山东省聊城市西部一带。

二是从龙之臣,以功封侯,异姓侯国

有:齐国,纪国等等。

周武王姬发为表彰姜太公吕尚的灭商大功,封姜太公大儿子为齐候,二儿子为纪候。

例:齐国

别名:姜氏齐国

时间范围:公元前 1046年 至 公元前386年(前386年,即齐康公十九年,田和受封,取代姜氏齐国,建立田氏齐国)

简称:齐

首都: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

始封君为太公望(姜子牙),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

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东方大国,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地理位置优越+丝绸类资源丰富+政策扶持+海军保护=海洋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雄厚)

齐国开辟了从山东半岛沿海起航,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

三是古代帝王之后,贵尊之

有铸、陈等等

(投胎是门好本事)

诸侯体制主要活跃主角

给古代帝王后代的分封,1:能给王朝正名,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正统性。2:遵循兴灭继绝传统。

因为给古代帝王后代分封,可以体现自己的地位比它们高,更能体现出是顺天命而取代之。

更为重要的是向帝王后代这些有号召力的人展现周的仁慈,用小惠去换的稳定,同时也向百姓展现了君王胸怀宽广,树立仁君形象,稳定这动荡刚定的社会,赢得民众支持。

也为那些想策划复国的人给与打击,因为周王掌握了舆论导向。周王分封商人,定下君臣之情分。

谋逆篡位,则乱伦理,世人抵制。

(笔者认为,胜者书史,败亡听之)

四是谋国大计,胜之成业兴,败则九族诛

有田齐,赵,魏等

诸侯体制主要活跃主角

例1:三家分晋

春秋末期,曾经的霸主晋国衰落,实权由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把持,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灭了智家,晋被赵、韩、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君成为附庸。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三家分晋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揭开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

(过程为:晋无公族春秋六卿晋阳之战三家分晋天子封侯)

例2:田氐代齐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

公元前532年,陈国公族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齐国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

(消灭政敌,前程无忧)

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穷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积累名望,增加实力)

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田无宇的儿子,即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

(积累声望,民心可用)

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

(操控废立,掌握政局)

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朝政,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

(清除阻碍,谋国铺路)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

公元前390年,齐师伐魏,取襄阳。不久田和与魏文侯、楚人、卫人会于浊泽(今河南长社县境内),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周安王及诸侯。

(兵戈之威,利益互换,功在为侯)

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简单说就是

齐国公族无能,齐国公子公孙为傀儡,田氏历代奋斗。

田和奋历代之余烈,于公元前386年,立为齐侯,列于周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