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做了一个决定,让无数将领跑到中山陵前抱头痛哭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阻止日军的侵略行为,拯救百姓于苦难之中,我军和国军放下了矛盾,联起手来,一起对抗外敌。后来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之下,日军终于无条件投降,并撤出了中国。这场胜利比以往任何一次战争的胜利都更加珍贵,百姓们也都非常兴奋和激动,一时间举国上下无不欢庆。可是两年以后,国内却发生了一起国军将领到中山陵集体“哭陵”事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做了一个决定,让无数将领跑到中山陵前抱头痛哭

原来这一切都是蒋介石导致的。说起蒋介石,我们都非常熟悉,他身为国民党总统,不仅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拉拢人才方面也很有一套,很多国军将领都对他忠心耿耿,宁死也不背叛他。但是蒋介石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搞独裁统治、为人多疑等,还有一点就是他对嫡系部队异常信任和偏爱,但对于非嫡系军队却始终报以怀疑的态度。所以就在抗战胜利后不久,他就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做了一个决定,让无数将领跑到中山陵前抱头痛哭

这个决定就是重新整编国军队伍,而这个想法也不是蒋介石想出来的,是美国一个中将建议他这样做的,其目的是为了瓦解非嫡系军队,同时加强嫡系军队的实力。由于这个想法正符合蒋介石管理军队的理念,因而获得了他的首肯。于是就在1949年4月,国军总司令部在南京召开了相关会议,在制定出方案后,便迅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军队工作。

蒋介石对待非嫡系军队的办法是“要兵不要官”,意思是将非嫡系军队的番号全部撤销,再把里面的所有普通士兵都并入嫡系军队中,并进行军队整编,把原来的军整编成师,把师整编成旅。而那些非嫡系军队的军官却成为编余将领,被闲置下来。据了解,国军编余将领一共有五百多位,这些人有的已经日渐年老,有的身患重病,除了行军打仗以外,他们根本没有任何专长,所以很难安置他们。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做了一个决定,让无数将领跑到中山陵前抱头痛哭

后来,蒋介石便下令把这些编余将领都调去中央军团受训,但受训了半年以后,依然不知该如何分配他们,便只能继续闲置下来,每个月给他们发一些生活补贴。可是由于生活补贴很少,根本不够家庭开销,所以很多编余将领无奈之下,只好离开军队,另外想办法谋生。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做了一个决定,让无数将领跑到中山陵前抱头痛哭

在这些编余将领中,有一个中将叫奚泽,原来家里很有钱,后来他加入同盟会,并捐款一百多万银元给孙中山闹革命,之后更是官至集团军参谋长。可成为编余将领以后,他失去了生活来源,家里一贫如洗,处境非常艰难,最终他的妻子因不堪生活压力而选择跳河自尽了。奚泽中将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保卫国家,最终却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除了他以外,还有一个国军副师长叫陈天民,原本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后来加入国军,并参加多次战役,在抗战时期,更是立下了不少战功。却在整编后查出自己得了肺癌晚期。可是此时的他已经成为编余将领,根本负担不起高昂的医药费,所以他最终不堪屈辱而服毒自杀了。最悲惨的是,陈天民死后,竟没钱安葬,最后还是几个同袍凑钱才安葬了他。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做了一个决定,让无数将领跑到中山陵前抱头痛哭

在见识了生活的艰难以后,编余将领们都万分愤慨,没想到自己拼死拼活地为蒋介石卖命,却落得如此下场,这实在是不公平。于是其中一个将领提议到孙中山的陵前去哭诉苦衷,以示不屈。这个提议得到了其他将领的同意,于是就在1947年5月12日这一天,所有的编余将领身着军装,佩戴勋章,举着青天白日旗来到了南京中山陵,站在了孙中山的陵前,先是由丁德隆中将宣读祭文,祭文念完以后,几百名将领开始嚎啕大哭,纷纷高喊“打倒贪官污吏”。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做了一个决定,让无数将领跑到中山陵前抱头痛哭

此次哭陵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大家都纷纷指责老蒋,老蒋得知以后,大发雷霆,声称要把他们抓起来。但后来迫于舆论压力,同时也担心影响军心,只好妥善安排了这些编余将领。而经过这场哭陵事件,更让人们看清了国军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所以国民党注定是失败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