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各方打成一锅粥,为何没有外敌趁虚而入?你看镇守边疆的是谁
说古论今三国事,拍案奇书小虫子
汉末三国,皆知硝烟弥漫,你方唱罢我登场,仿若走马观花,各个诸侯抢着起高楼,宴宾客,幻想着自己能够坐镇一方,甚至重塑河山无恙,最终却摆脱不掉一个楼塌了的命运。

令人奇怪的是,
三国时,各方几乎打成了一锅粥,为什么却没有外敌趁虚而入,没有发生西晋末年那般的“五胡乱华”事件呢?小伙伴们你且看镇守边疆的是谁?大致说来,是以曹操为首的北方势力控总鲜卑乌桓匈奴西羌等,以刘备为首的西南势力压制南蛮,以孙权为首的江东势力打击山越,各有侧重,却都是毫不手软,决不妥协。
汉末三国时期,笼统说来,
北方外族势力
最大最能够对中原构成威胁的,
主要是匈奴、西羌和鲜卑,
马背上成长起来的民族,骁勇善战,勇猛果敢,再加上当时的气候有渐趋寒冷之势,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对中原农耕民族“打秋风”几乎成了生存之道。
然而他们并未酿成“五胡乱华”之祸,究其原因,头功之赏当归西凉马氏。
虽然西凉五马可能并非是为了汉家守边境而只是想拥兵自重于西凉成为一方霸主,但是不管是动机目的如何,总归是起到了将外族隔绝在中原之外的目的,自始至终,西凉都还属于华夏圈,
以后的割据势力公孙瓒、阎柔之流也都属此类
,虽醉翁之意不在酒,却都是殊途同归。
其次,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所用策略与所派镇守疆界的人选都非常的强硬且正确,策略是分而治之,
威逼利诱分裂了匈奴各部,派遣汉人任匈奴部落掌实权者,对匈奴贵族多有牵制,还推行了内迁匈奴民众之策,并入士家,严加看管,间接汉化,使得匈奴战斗力大为削弱;
派将多是悍将
,如曹仁、夏侯渊、于禁、徐晃等人,都曾有过平叛边疆之乱的功绩,这些都是曹操手下的能兵悍将,统兵作战能力那都是实打实的,意志决心也都是那些少数族首领无法比拟的(毕竟他们仅仅是以抢掠财务为主要目的)。
至于西南势力,从刘表开始,就有意打压控制
,只不过时起时落,多有反复,
刘备占据蜀川之后,特别是诸葛亮治蜀之后,“七纵七擒”南蛮首领孟获,平定了南郡,使得西南大体依附华夏而渐渐趋同华夏。
而
江东山越,其实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
,而只不过是对山中居民的泛称,其中不乏因为难以忍受苛征暴敛而逃入深山的汉族人民,而
孙吴政权为了赋税兵源,也是为了更好地实行自己的统治,对待这些试图寻得桃花源的山越实行坚决打击的政策,不可谓不强硬
,数十年的残酷政法打压,他们已经不能被看做一种威胁了。
注:此文参考文献专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