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写小院诗的感语
作者 | 冯恩昌
生养我的农家小院,是我人生的宝地。我在小院里开始写诗,在诗坛被称为农家小院派的代表。我写诗的那间梧桐树下的茅屋,茅屋窗下的那张破旧小桌,还有天暖了绿叶遮阴的葫芦棚下的小桌,写作时爷爷传给我的南泥小茶壶,至今在我脑海里历历在目。在小院里,开始学写诗,就写民歌式的乡情小诗,又写小院的葫芦、扁豆、丝瓜、南瓜、花草,以及同小院相联系的事情。写出诗来,在小院里第一次向报刊投稿,第一次接到编辑的回信,我的小诗第一次在报纸上变成铅字,第一次收到微薄的稿酬。在小院里第一次成为诗歌作者,第一次被人称作诗人,甚至第一次出版自己的著作,第一次真正确立一生走文学创作的道路,实现了自己的诗人作家梦。
小院是创作的生活源泉,小院是我的诗窝窝,小院是我的人生理想之居。我热爱小院,离不开小院,迷恋小院,我们建立了深深的情缘。我在小院里写诗,白皙的葫芦花,红的绿的扁豆荚,院空草绳上垂下的绿丝瓜,小门楼上的花冠,屋面上黄狗似的吊瓜,墙上挂的红辣椒,院地上种的家常菜,夜晚悬在老榆树顶的银月,葫芦架上咯咯咯鸣唱的蝈蝈儿,都会产生写诗的灵感。在乘凉的葫芦棚下,几碗香茗入肚,激情飞溢,灵感就从脑海里蹦出来了。在我的小院组诗中,有这么一首:
小院
半遮绿叶
半遮豆荚
花丛里冒出个小红楼
小院一幅水彩画
这厢葫芦
那边丝瓜
村姑手举喷水壶
天女散花舞彩霞
山野别墅
理想之家
雨后显露云间月
清风与人共诗话
诗,写的这个小院,是农家在党的政策感召下,生活逐渐富裕了,出现了和平盛世小院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这小院,是菜园,是花园,是农家孩子的游乐园。人们生活在这里,吃穿不愁,日子过得甜美。自土地改革以来,一直和平安谧,伴着农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院逐渐弃旧换新,成了农家最佳宜居之所,喜度岁月的乐园。我写小院诗,意在体现人间这样的美好。
我写了60多年诗了,写小院的约有五千多首,十句八句的占多数,长的不过20句。小院里诗的亮点多多,丰富多彩,有着永远写不完的题材。不过我在写小院诗中,也是有原则的,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
小院是最根本的生活来源 有着写不完的诗篇
小院中,诗的生活满满,不下很大的功夫索取不到。小院的居住方式,是从古代一辈辈老人传下来的,有着深邃的生活史,有着永远探索不完的生活宝藏。别看小小的院落,它不仅有着小院范畴内的生活,住在小院内的人与小院外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亲朋好友甚至所有的人几乎都有关联,与整个大自然也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同小院外的事物也有密切的关系。故而,小院的生活浪花,一串串一叠叠,永远流淌着绽开着。只要生活在小院里,不经意间,诗的灵感就蹦出来,让人非写不行。例如农家大嫂喂鸡的生活,从孵化小鸡到雏鸡啄食,到喂鸡的场面以及鸡的啼鸣,都能引发人的写作激情,我曾写过这样一首:
树下 一群雏鸡
啄着 草叶上的虫子
亮翅儿 鸣声唧唧
农妇 甜美的思绪
如一根根葫芦藤儿
牵动着农家生活的惬意
有关鸡的小诗,我写过十几首之多。《星星》诗刊登载的《雏鸡》一首,在纪念创刊30周年时,作为好稿又重登一遍。
小院时代感强烈 写诗有新鲜感
小院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每逢党的一项新政策贯彻执行,就牵动小院的变迁。如农村实行合作化的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小院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的年代,改革开放之前,有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段,不让在小院里种瓜豆菜,开放后农家大嫂,有些余惊,我观察大嫂摘扁豆的样子,写了一首小诗:
摘扁豆
扁豆熟了
垂下红色房檐
大嫂手提竹篮儿
小院里呆呆地站
舍不得采摘春天播下的希望
是想把自己描绘的盛景多看几眼
农家大嫂啊 摘吧 摘吧
手腕儿不必抖颤
小院早就属于你了
连同瓜菜编织的画卷
摘下这兴旺红火的今朝
再辟光辉灿烂的明天
这首诗,写农家大嫂心理变化很细,被《中国二十世纪纯抒情诗选》选用。接着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农家又分到了土地,小院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写小院诗来了兴趣,觉得这是拿出好作品的良机,便大写特写起来,终于写出了一组时代感很强的组诗《醒了的山村》,《星星》诗刊发表后,获得了山东省文学创作奖。沿着党的文学路线走,写诗反映时代精神,使我尝到了甜头。
小院是一面镜子 能反映出人们生活巨变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祖国兴旺繁荣起来,我们在从大的方面看的同时,可以从小院来看建党百年的变化,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整个历程中的变化。我觉得连续写出来的小诗,也是最好的见证。我在《山水田园新曲》一书中,写了一首:
小院红楼
低矮 黑暗
茅屋 炊烟
今朝不见了踪影
一座红楼入云端
老农想都不敢想啊
住进自己美丽的梦幻
他说 进城看到的光景
竟在小院里实现
这是党在农村的好政策
给农家描出的绚丽画卷
跟着时代发展写诗,小院诗永远写不完。一天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面貌,农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那令人欢欣鼓舞的事,那满院瓜豆菜的开花结果,那党给人们的各种优惠,在时光的前进中,在我的笔下不断写出诗来。
写小院诗用清美语言,要达到精炼的程度
生活在小院中的人,一般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没有深奥的言辞,只要说的清楚,听得清楚,表达出所含的意思就行。我一生写诗,从来都用普普通通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诗意。不过也不是纯庄户话,而是加工提炼后的如普通话一般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清新、明白、有新意、有情趣,能够流水般的表达激情,句句不难懂,但有深邃含意,有的要琢磨一番,才能弄清表达的意思。有一首这样写道:
瓜棚下的夜
小石桌上
飞迸着笑语
躺在葡萄叶缝里的星星听得入迷
一闪 掉进村姑的花衣襟里
他刚要抖落又蹦入老农的烟锅
吐出一串山乡的红色故事
几把摇着爽风的芭蕉扇
扇跑了农家沉沉的睡意
一嘟噜一嘟噜熟透的葡萄
滴着夏夜酿得醉人的蜜
这首诗,全是普通语言,里边掺了一些情趣,读来活泼生动而有味,被称为写小院的一首好诗。以一个有文化农民的心情,以火热的激情,吐出行云流水般的话来,也许就是一首好诗。不要拽文,觉得自己写作水平高,词语很多人看不懂,猜测不出来。以农家文人的身份,实实在在的写诗,清清楚楚的写诗,正正当当的抒情,写出确确实实感人的小院诗来。
冯恩昌,1937年生于山东临朐。曾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农家小院派”代表,被誉为东方诗神。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获亚太地区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国家一级艺术家称号,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已出版文学专著23部,《糖葫芦》《故乡蝉歌》,选入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