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近山的女儿王媛媛在回忆自己父亲长征故事时,提到父亲一个绰号“赤脚大仙”,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战士缺衣少穿,走哪都光着脚,
虽然光着脚,但是王近山跑的却很快,不管走到哪都是飞跃式地跑,
那时候讲的是烂脚不是病,行军要老命。

图 王近山
在一场厮杀中,王近山跑的飞快,后面的部队费力追赶,有些人连帽子、鞋子都跑飞了,于是,许多人跟着王近山一样赤着脚跑进城,当地老百姓看见战士们赤着脚,又跑的飞快,纷纷笑赞道:
“
没想到,红军都是赤脚大仙。
”
“王疯子”的由来
王近山,1915年10月份出生于湖北黄安县高桥许家田的一个贫农家庭,小的时候饱受地主欺凌,
他曾亲眼看见自己的同伴被当地的恶霸削鼻挖眼,摧残致死
,此后,小小的王近山心里埋下了对地主仇恨的种子。
1930年,年仅15岁的王近山就参加了红军,开始自己的戎马生涯,1932年红军正处于低谷时期,
蒋介石嫡系精锐将近二十个团的兵力,发动第四次“围剿”
,企图将红军彻底剿灭。
图 左三王近山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徐向前领导红军,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和飞机的狂轰滥炸,淌过倒水河,与敌人奋力厮杀,一
时间整个战场枪声、炮声、喊叫声响成一片
,在红军的英勇拼搏下,敌军的飞机大炮全都失去往日的威力。
在这次战斗中,王近山一次次不顾危险冲锋陷阵,很快就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副团长,这时候,双方已经杀红了眼
,
战场上是血肉模糊、杀声震天
。
副团长王近山带领士兵与敌人肉搏,并找准一个敌人开始扭打,
但是敌人长得高,身体壮,身大力沉,
王近山眼看敌不过,就抱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想法,抱着敌人滚入悬崖。
图 王近山韩岫岩夫妇
在滚落的过程中,
王近山的头部不幸被尖锐的石头穿了一个洞,但是他靠着顽强的意志力把敌人打死
,然后自己陷入昏迷,在此之前王近山已经先后受过7次伤,这次惊人之举,立即轰动全军。
大家又担心又佩服,
笑着骂他“王疯子
,于是“王疯子”的绰号就在全军传开。
战斗结束后,因为王近山在这次战斗中表现英勇,被提拔为团长,对于“王疯子”的称号,徐向前是这样解释的:“
这个疯不是一般的疯,是革命英雄主义。”
1935年10月,王近山担任红军第四军第十师副师长。成为陈锡联的得力助手,按理说,王近山的职位已经很高了,
但是他依然和普通士兵一样,一打仗,就亲自带人冲锋陷阵。
一次在抢渡大金川时,他准备带领突击排坐船强渡金川河,别人拦都拦不住,他本来是要做第一条船过河的,但船刚出去就遭到敌军的袭击,最后船被水冲走。
图 王近山指挥作战
不得已王近山登上第二条船,此时敌军久攻不下,王近山心里有点焦急,他端起身边的机枪对身边的一个小战士说道:“
你给我扛着,冲到对面猛打
”。
这时,敌军发现第二条船的踪迹,将火力集中在第二条船上,汪运祖的第三条船已经顺利上岸,汪运祖回头看过去,
王近山的船已经被打漏,在河里摇摇欲坠,眼看要沉下去。
汪运祖心里着急地喊道:“
师长,快过来
。”此时,王近山还在水里挣扎,汪运祖看到情况不对,冲到河里,将王近山救上岸,就这样,在王近山的掩护下,红军主力顺利过河,接着打到敌人阵地四川全县城。
这座城是由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刘湘的“模范师”驻守的,敌人装备精良,披坚执锐,整个全县城固若金汤,刘湘夸下海口“
纵有红军数万,也难飞过天险。
就在敌军得意洋洋之际,王近山与友邻默契配合,在拂晓前带领士兵从侧面攻击敌军,不久,打死敌军团长,跟随残余部队攻入城里,占领敌军“师部”,
经过此役,王近山成为红三十一军的第九师师长,此时,他才21 岁。
此战结束后,王近山一直把汪运祖当做自己的恩人对待,一段时间以后,红军要过草地,爬雪山,而汪运祖在此之前被敌军打断三根肋骨,行动不便,王近山就叫了几个人把汪运祖抬在担架上。
当时,
红军要爬过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条件比较艰苦,负责抬担架的是两名十七八的通讯员,路上实在累得受不了
,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汪运祖实在不忍心拖累同伴,一直嚷嚷着“不
用抬了,就把我放在这吧”
,王近山着急了,专门调来12个身强力壮的炊事员和饲养员几个人轮流抬。他说道:“
你放心,什么都可以留下,就是汪运祖不可以留下”
后来,红10军翻越夹金山的时候,王近山还找来一匹马,一开始是王近山骑着马走,汪运祖拉着马尾巴走,但是,走了没多久,汪运祖就走不动了。
这时王近山主动下马,让汪运祖骑马,汪运祖坚决不肯,自己怎么可以坐师长的马,但是在王近山的咱三坚持下,汪运祖还是骑上了马,
王近山就这样光着脚拉着马尾巴爬山。
看见的人纷纷议论:“
这秘书好大的架子,副师长走路,他秘书骑马
”王近山对此充耳不闻,汪运祖被强制骑在马上,翻过雪山抵达詹化,才去医院治疗。
与日军斗争
图 王近山夫妇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全面侵华,在抗日战场上,王近山最有名的战役是韩略村战斗,1943年秋天,日军已经穷途末路,
行事更加残忍猖狂,对太岳地区发动了规模最大的、最为残暴的
铁滚扫荡”
又被成为“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
这是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策划并指挥,
为了这次扫荡,日军共召集第一军的第六十九军、三十七、六十二等师团16个大队加上日伪军两万多人
,分三线摆在正面上,约有100公里。
第一线是兵力分路合击,重点寻找八路军作战,妄图消灭八路军;第二线是兵力“快速扫荡”,主要是在村庄里面进行烧杀抢掠,为非作歹;第三线主要是负责“清缴”,捕捉第一线残留的八路军和分散在各地的小股八路军。
10月23日下午,得知日军计划后,
王近山指挥参战的团、营、连干部,伪装成当地的村民
,到韩略村附近,勘探地形,查看敌情,当地的地下党员和政府干部闻讯后纷纷协助作战。
24日凌晨3时,在王近山指挥4个战队在伏击区进行隐蔽,可是,等了半天
,日军却迟迟不来
,这时,士兵们军心开始怀疑情报是否有误。
但是王近山却一直耐心等待,死死盯着远方,不敢稍有差次,终于在早上8点多钟,瞭望台终于得来了好消息:
在临汾方向的公路上,发现了日军
,消息传开后,伏击在此的士兵们精神为之一振,即使一夜未睡,但此刻依然精神抖擞,个个磨拳搽掌,准备大干一场。
没多久,公路上尘土飞扬,遮天蔽日,
敌军的13辆汽车(其中三辆小轿车)向这边飞驰而来,
向着十六团的伏击区走去,就在日军得意忘形之际,十六团六连趁其不备投下手榴弹、掷弹筒。
瞬时间,
火光四起,硝烟弥漫,燃烧弹击中了敌军的末尾的第二辆车,堵住了敌军的退路
,这时,十六团的子弹入如雨点般的落下,日军纷纷中弹倒地不起。
六连班长赵振玉看到时机已经成熟,立即带领全班战士从悬崖上飞奔而下冲向公路,从敌军的汽车上夺下重机枪,
顺着汽车就是一顿狂轰乱炸。
此次战役对日军来说来势凶猛,完全没有防备,
当看到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自己的重机枪时
,大部分日军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命丧黄泉。
这时,领头的汽车最先反映过来,眼看情况不妙,急忙向前冲去,正好被九连拦住去路
,此时的日军已经被前后夹击,无路可退,接着,四连、五连的兄弟们个个犹如猛虎下山,也冲向公路。
与敌军展开激烈地厮杀,经过漫长地三个小时,随车的120名鬼子全部身亡
只有三个躲在窑洞的小鬼子逃过一劫,成为漏网之鱼
这次胜利给根据地的军民带来了抗战信心,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正义终战胜邪恶。
指挥官冈村宁次听到被共军打败的消息后,恼羞成怒,拍着桌子叫嚷道:“
就是再牺牲两个连队也要把十六团全部消灭
。”于是,他把担任战役侦查的6架飞机,又从“清缴”部队里面抽出500精兵赶来增援,全面追踪十六军团,两次向韩略村合击。
但是,这样一来,
冈村宁次的“铁滚式三层阵地”就全线崩溃,自乱阵脚
,这场战役的胜利有力地牵制敌军,配合解放军腹地的反扫荡作战,粉碎日军对太岳根据地的“铁滚扫荡”,随后,
王近山又抽出身来,奔赴延安。
刘伯承说过,“王疯子”绝不那种草率鲁莽之人,尤其是在夺取襄阳的战斗中,
他表现地英勇果敢,又精明细致,是位卓越的指挥家。
1948年6月下旬,国共两军在中原的豫东战场胶着之际,国民党在此投入大量兵力,
此时,鄂西北的襄阳康泽的15绥靖区却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审时度势,掌握战机,立即发动襄阳战役,
命令王近山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桐柏军区二十八旅、陕南第二旅等部队夺取襄阳。
与国民党争斗
王近山的第六纵队虽然是中原野战军比较强的部队,但是刚从大别山的出来,
人困马乏,人员和武器消耗比较严重
,各旅还留下一小团在大别山坚持与敌军斡旋。全队六个团几乎没有像样的重武器。
仅有几门山炮,炮弹不足50发
,加上十二旅、二十八旅全军也不过1万人,和敌军留守在襄阳地部队人数不相上下。
但是,
襄阳是座古城,城墙高且厚,城外还有护城河,汉水环绕东北两面,南面以大别山为屏障,
本来就易守难攻,再加上敌军准备了半年时间,山上山下已经构建起坚固的工事。
王近山接到任务后,带着部队奔袭而来,但是面对固若金汤的襄阳城也犯起了难,冥思苦想数日不得结果,自古以来,攻打襄阳城,必先夺取南山,消除敌军在南山居高临下之后患。
但是如果按此打法,
解放军不仅会兵力损耗严重,耗时也比较长,一旦久攻不下,
敌人的援军到了,内外夹击,此战胜算更小。
王近山看着襄阳城的地图陷入沉思多日后,决定亲自去勘探地形,在城西的山上观察的时候,
他看见这里有一条狭长的走廊,直通西门没有任何天然屏障,
是通往襄阳城的有利通道,但是敌军早已料想到野战军会从此处到襄阳城,早已经构筑好碉堡,重兵把守。
左思右想之下,王近山决定冒险,他想出一个比较大胆的战法,就是
采取“掏心”战术,“撤山攻城”
直捣敌军西门。
经过部队的不懈努力和王近山的正确指挥,襄阳城终于被攻破,
活捉特务头子、15军绥靖区中将司令康泽
,朱德司令称此战为“小型模范战役”,第六纵队也一战成名,享有“最善攻坚”之美誉。
1948年10月,
淮海战役打响,王近山在汉水边起兵,千里尾追黄山兵团,歼灭其王牌军队十八军四十九团
,1949年,王近山担任第二野战军团第三兵团副司令兼任第十二军军长、政委,并参加了渡江、西南战役,到湖北沙市时,他按照上级指示,
第十二军应该从石门、桑植方向入川,三个师走一路。
在参谋长召开会议之时,作了作战部署之后,大家静候王近山发出指令,但是,王近山却陷入了沉思,没有说话,会议结束后,王近山一直在思考:“
按照这种打法,背着粮食,打着背包,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打,何日才能到达重庆!
于是,他向首长们请示,改变原来计划:将所有汽车集中,派主力乘车先行到达,经常德直插永绥;人和弹药尽量多带,行李要少拿,汽车要一直往前开,直到歼敌时才能停下;等到部队攻击前进时,汽车返回转运第二部队。
根据王近山的这一建议,部队的执行力大大加快,从敌军的侧翼插进,
很快敌军就全线溃败,溃不成军
仓皇逃窜,第十二军的突破敌军的阻击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
第十二军团日行50公里,以一天的时候抄近路抵达重庆,大大出乎蒋介石的意料,蒋介石带领自己的残余部队和政府官员慌忙出逃,当第十二军三十五师赶到机场的时候,两架敌军正要起飞,
我军立即击中其机翼,机上敌人全部投降,共缴获15架敌机。
图 肖永银
入川后,王近山担任重庆市警备司司令、川军东区司令员,成为“一方赤色诸侯。”
1953年,王近山从朝鲜战役归来,历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第五届政协常委。
1955年9月,
王近山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1974年11月,王近山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胃癌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全身,1978年,王近山的病情越发严重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病逝,享年62岁。
王近山生前好友肖永银悲痛不已,在为王近山总结悼词的时候,他愁肠百结,感慨道:“
曾经鼎鼎大名的王近山,难道只能用军区副参谋长得名头交代了这轰轰烈烈的一生
。”肖永银越想越难受,就向邓小平办公室致电。
图 邓小平
但是,邓小平很快回复:“
人已离世,总不能不搞名堂,就叫顾问吧。
”1978年5月14日,南京军区收到电报:“
经华主席,党中央的批准,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但鉴于他已经逝世,故不再公布命令,其后事按照军区顾问办理。”
5月17日,王近山的追悼会正式举行,邓小平、刘伯承、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送来花圈表示悼念。他生前好友、以及人民群众,自发前来送王近山最后一程。
在王近山逝世后的15年,邓小平为其亲笔题词:“
一代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