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决战:高希希对战争全景把控能力令人担忧,字幕地图成了标配

大决战:高希希对战争全景把控能力令人担忧,字幕地图成了标配

战争剧本就难拍,历史正剧战争题材更难拍。高希希接受了这个挑战,翻拍了《大决战》。影版《大决战》珠玉在前,高希希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高希希所处时代就是最大的优势,拍摄技术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相比,已经不是一个量级了。

大决战:高希希对战争全景把控能力令人担忧,字幕地图成了标配

图|高希希版《大决战》剧照

高希希可以通过特战技术来辅助战争场面的拍摄,效果也会不错。尽管高希希有技术优势,可对于战争全景把控能力令人担忧。战争全景并不是说面面俱到,最起码要做到详略得当的同时,兼顾普及性与可看性,看了以后不至于一头雾水。

大决战:高希希对战争全景把控能力令人担忧,字幕地图成了标配

图|高希希版《三国》

然而,高希希对历史剧的驾驭能力,一直饱受诟病。以新《三国》为例,桃园三结义重头戏竟然只有短短的十秒钟时间,这让人感到颇为费解。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以刘关张为主线的,到了高希希这里,反而是主次不分。

大决战:高希希对战争全景把控能力令人担忧,字幕地图成了标配

图|五大野战军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大决战》,对五大野战军(华北、西北、东北、华东、中原)的笔墨分配让人摸不着头脑。解放战争时期,从局部冲突到战略决战取得伟大胜利,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离不开五大野战军的通力协作。

大决战:高希希对战争全景把控能力令人担忧,字幕地图成了标配

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以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例,本就是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重大转折。刘邓大军并非孤军千里机动,还有另外两支部队打掩护:陈毅、粟裕率外线兵团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挺进豫西,形成了“中央突破,两翼牵制”的战略进攻态势。

大决战:高希希对战争全景把控能力令人担忧,字幕地图成了标配

图|《大决战》陈赓剧照

可是,高希希非但没让刘邓、陈粟、陈谢出场,就用地图配字幕打发了。有点史学底子的军事发烧友还好说,可对于历史小白来说,这是非常痛苦的:所接受的信息是残缺不全的。诚然,49集的电视剧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也不能对重要历史事件一笔带过。

大决战:高希希对战争全景把控能力令人担忧,字幕地图成了标配

图|《东方战场》海报

同样是使用字幕地图,《东方战场》处理得很到位。就时间跨度来看,《东方战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一直讲到1945日本投降,牵涉的大规模战役不比《大决战》少。《东方战场》采用的是字幕地图加战争场面,意在辅助观众深入了解剧情。

大决战:高希希对战争全景把控能力令人担忧,字幕地图成了标配

图|《大决战》中陈诚与杜聿明

除了战争全景驾驭能力令人担忧,一些历史细节也让人难以理解。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杜聿明对陈诚的称呼就很能说明问题。国军向来讲究论资排辈,陈诚(字辞修)早年是黄埔军校炮兵科教官,而杜聿明只不过是黄埔一期生。

大决战:高希希对战争全景把控能力令人担忧,字幕地图成了标配

图|陈诚

杜聿明的官职、军衔、资历,都还不足以称陈诚为“辞修”。字的称呼环境很特殊,要么是上级对下级,要么就是平辈之间特别熟悉。否则,贸然称呼别人的字是不礼貌的行为。熟知其间内情的人,听着杜聿明一口一个辞修的叫着,估计也会很别扭。

大决战:高希希对战争全景把控能力令人担忧,字幕地图成了标配

图|高希希版《三国》台词硬伤

高希希在历史细节上本就不怎么注意,《三国》中频频穿越的成语就令人不明所以。最为出名的梗,莫过于刘备那句“袁绍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到了《大决战》,杜聿明敢叫陈诚“辞修”,也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