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6年,蒋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来信,他看完后久久没有言语

众所周知,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意图“下山摘桃子”,窃取胜利果实,但最终在解放军的迅猛攻势下溃败,败走台湾,由此挑起了两岸关系数十年波折的开端。但少有人知的是,蒋介石在台湾眼看反攻无望,自己也时日无多之时,也曾生出过和解的念头。那么,蒋介石败退台湾的具体情形如何?他为何又萌生了和解的心思呢?

1956年,蒋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来信,他看完后久久没有言语

1923年6月12日,中共三大召开,大会主要讨论了国共合作的具体运行方式,虽然国共合作的框架已经确定,但是具体的合作方式和机制以及合作的边界依旧需要明确下来,这次大会就是为了填补这些框架内的空白而召开的。由于当时在规模上来看国民党占优,所以这次会议主要争论的是共产党部分还是全部进入国民党展开工作的问题以及共产党人以何种身份进入国民党,最终,大会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第一次国共合作由此展开,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也由此如浪潮般推进开来。

但是,在革命后期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却将屠刀转向了共产党,大肆逮捕并屠杀共产党员,国共第一次合作自此破裂。

1937年,面对日寇铁蹄进犯,蒋介石被迫同意展开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得以建立。然而,在共同驱逐日寇之后,道路的岔口再次显现,国共双方不得不重新面对接下来中国如何继续走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1956年,蒋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来信,他看完后久久没有言语

国共两党又再次陷入了对峙,许许多多的目光都担忧地注视着这场对峙,谁都不希望对峙的尽头会是战争,经历过多年战争,中华民族已经元气大伤,全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厌战情绪。出于这种局面,蒋介石假意求和,意图争取几年时间休生养息,等到实力足够强大之后再争夺胜利果实,而共产党也不愿再起干戈,消耗中华民族所剩不多的元气。双方在短时间内维持着天平的平衡,以免再度倾倒向战争的深渊。

然而天不遂人愿,1946年6月底,得到了美帝国主义支持的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进攻解放区,意图通过战争一劳永逸,将全中国彻底归入治下。可能中国厚重的历史所遗留的冗杂问题也注定无法通过和谈这样温和的手段得到彻底的解决。

在战争起始,解放军边打边撤,将主力军队转移到山区,并通过运动战将分散战斗的国民党军队以数倍兵力包围,分而胜之。到了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改变策略,集中兵力进攻共产党陕北和山东根据地,解放军在这一地带遭受了较为严重的伤亡,但是由于国民党将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陕北山东地区,导致后方防守薄弱,解放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枪口直指国民党大本营武汉南京,加上在其它地区解放军的策应牵制,解放军成功将战局逆转了过来。此时,战争也迎来了最终的决胜阶段,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最后,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南京,终结了南京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而蒋介石本人则携一众家眷残部逃窜到台湾,了却此生。

1956年,蒋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来信,他看完后久久没有言语

可能已经盖棺定论的史实使得大多数人已经对于过往的情形失去了细究的兴趣,但当我们往历史的深处回溯之时,还是不禁想要发问,为什么蒋介石会选择台湾作为最后的据守之地呢?

早在解放军渡江之前,大势已去的蒋介石就盘算着以江浙闽台等沿海口岸作为根据堡垒,蒋介石也在无意之间对其子蒋经国提到要以“缩小范围”的方式选择“单纯环境”来做彻底根本的改造,以挽救国民党在大陆的败局。而到了1949年,国民党大厦将倾,蒋介石在转战西南与东渡台湾之间举棋不定,最终还是选择了地势险峻扼要,又具备一定生产力的台湾。

虽然此时蒋介石向外宣称“不会避到台湾去”,但事实上却在暗地里将部分军备防务转移到台湾,同时命中央银行将80万两储备黄金运送到台湾、厦门,为退走台湾作准备。

而彼时的台湾也并不稳定,刚刚于1947年间发生过“二二八事变“。在日本战败之后,中国重新拿回了在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夺走的台湾主权,但是几十年未见的海峡两岸主体在政治文化上早已有了差别,国民党法币币值一日低过一日,通货膨胀严重,加上国民党执政下贪污腐败现象日益泛滥,民众积怨颇深,终于有一天,一名台湾省专卖局专员在与民众的冲突中开枪误伤了一位当地群众,经送医治疗无效后死亡。群情激奋的民众到警察局和宪兵团请愿,请愿很快演化成为一场规模浩大的起义,这场差点让国民党失去了对于台湾的控制权,但起义最终还是被赶来增援的国民党部队镇压。

1956年,蒋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来信,他看完后久久没有言语

尽管起义被镇压,台湾尖峰对立的矛盾仍未消弭,蒋介石为了确保自己抵达台湾之后能够顺利拿到对当地的控制权,命先到台湾的台湾警备总司令陈诚稳定当地局势,“收揽人心、安定地方”。

终于,1949年12月,在大陆已无立足之地的蒋介石飞抵台湾,此后再未踏足大陆。

蒋介石抵达台湾后,住进了日本在台湾遗留的草山官邸,1950年1月5日杜鲁门声称美国不再干预中国内战,也不会军援蒋介石,前往美国的宋美龄也吃了杜鲁门与白宫的闭门羹,孤立无援的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近时国际环境险恶已极,国家前途更觉渺茫,四方道路皆已断绝”“此时内外环境实为最黑暗中之黑暗”。

此后,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为蒋介石稳定台湾局面提供了契机,5月士林官邸建成,蒋介石和宋美龄搬离草山官邸前往士林官邸,而士林官邸,也成为了日后蒋介石与世长辞之所在。

1956年,蒋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来信,他看完后久久没有言语

蒋介石抵达台湾之后,首先着手于聚拢权力,因此而与陈诚多有摩擦,甚至于在公开场合发生口角,陈诚也质疑蒋介石“专政独裁”,内外交加的压力使得初到台湾的蒋介石脾气暴躁。

虽然在大陆失势,但蒋介石虎狼之心不死,在台一直图谋“反攻”,并宣称“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四年成功。”虽然杜鲁门宣布对不再支持蒋介石政权,但在艾森豪威尔上台之后,美国又再次“放蒋出笼”,对台湾予以支持。在美国支持下,国民党当局以金门、马祖等岛屿为据点,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因此,人民解放军于1954年9月3日和22日两次炮击金门,并于之后持续进行多次炮击,10月6日,我军暂停炮击7天,10月31日,解放军开始实行双日不打单日打政策,1959年1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今后逢单日不一定都打炮”。直到1979年,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金门炮击才正式停止。

1956年,蒋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来信,他看完后久久没有言语

虽然与大陆一直处于对峙状态,但是蒋介石以及随他去往台湾的一干人员其实心底还存留着对于故乡的挂念,如草书大家,国民党大佬于右任在临终前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敢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而蒋介石本人,也对于老家与祖坟安危颇为挂念,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传言说共产党已将蒋介石故居和祖坟铲平,蒋介石为此而感到寝食难安,但就在1956年春,中共中央通过章士钊递给蒋介石一封信,信中提及了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以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设想,还随信附赠了一句毛泽东写的诗:“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这无疑触及到了蒋介石的心事。蒋介石经过一番思量,选择了与周恩来等人有交情的曹聚仁作为信使,委托他到北京传达自己的想法并试探其中虚实,曹聚仁之后通过媒体放话说:“只要政权统一,其它都是可以坐下来商量安排的。”

10月,曹聚仁再度造访北京,毛泽东对曹聚仁说,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照旧”,可以实行三民主义等说法,周恩来还下达指示对蒋介石等人祖坟予以保护,对他们在大陆的亲属予以照顾。之后,海峡两岸又通过曹聚仁进行了几次交流,但是后来,由于“文革”的爆发,两岸联系被打断,1968年,红卫兵炸毁蒋介石故居“慈庵”,让蒋介石气愤至极,自此两岸合作破灭,直到1975年蒋介石逝世,会谈都未能实现。

1956年,蒋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来信,他看完后久久没有言语

虽然近年来台独势力猖獗,但祖国统一的步伐无法阻挡,终有一天两岸统一将会实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