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6年,蔣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來信,他看完後久久沒有言語

衆所周知,抗戰勝利之後,蔣介石意圖“下山摘桃子”,竊取勝利果實,但最終在解放軍的迅猛攻勢下潰敗,敗走台灣,由此挑起了兩岸關系數十年波折的開端。但少有人知的是,蔣介石在台灣眼看反攻無望,自己也時日無多之時,也曾生出過和解的念頭。那麼,蔣介石敗退台灣的具體情形如何?他為何又萌生了和解的心思呢?

1956年,蔣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來信,他看完後久久沒有言語

1923年6月12日,中共三大召開,大會主要讨論了國共合作的具體運作方式,雖然國共合作的架構已經确定,但是具體的合作方式和機制以及合作的邊界依舊需要明确下來,這次大會就是為了填補這些架構内的空白而召開的。由于當時在規模上來看國民黨占優,是以這次會議主要争論的是共産黨部分還是全部進入國民黨展開工作的問題以及共産黨人以何種身份進入國民黨,最終,大會通過了共産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議,第一次國共合作由此展開,反對封建軍閥的革命運動也由此如浪潮般推進開來。

但是,在革命後期以蔣介石和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卻将屠刀轉向了共産黨,大肆逮捕并屠殺共産黨員,國共第一次合作自此破裂。

1937年,面對日寇鐵蹄進犯,蔣介石被迫同意展開國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得以建立。然而,在共同驅逐日寇之後,道路的岔口再次顯現,國共雙方不得不重新面對接下來中國如何繼續走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1956年,蔣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來信,他看完後久久沒有言語

國共兩黨又再次陷入了對峙,許許多多的目光都擔憂地注視着這場對峙,誰都不希望對峙的盡頭會是戰争,經曆過多年戰争,中華民族已經元氣大傷,全國上下都彌漫着一股厭戰情緒。出于這種局面,蔣介石假意求和,意圖争取幾年時間休生養息,等到實力足夠強大之後再争奪勝利果實,而共産黨也不願再起幹戈,消耗中華民族所剩不多的元氣。雙方在短時間内維持着天平的平衡,以免再度傾倒向戰争的深淵。

然而天不遂人願,1946年6月底,得到了美帝國主義支援的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進攻解放區,意圖通過戰争一勞永逸,将全中國徹底歸入治下。可能中國厚重的曆史所遺留的冗雜問題也注定無法通過和談這樣溫和的手段得到徹底的解決。

在戰争起始,解放軍邊打邊撤,将主力軍隊轉移到山區,并通過運動戰将分散戰鬥的國民黨軍隊以數倍兵力包圍,分而勝之。到了戰略反攻階段,國民黨改變政策,集中兵力進攻共産黨陝北和山東根據地,解放軍在這一地帶遭受了較為嚴重的傷亡,但是由于國民黨将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陝北山東地區,導緻後方防守薄弱,解放軍渡過黃河,挺進大别山,槍口直指國民黨大學營武漢南京,加上在其它地區解放軍的策應牽制,解放軍成功将戰局逆轉了過來。此時,戰争也迎來了最終的決勝階段,通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解放軍基本消滅了國民黨主力,最後,解放軍強渡長江,解放南京,終結了南京國民政府對全國的統治。而蔣介石本人則攜一衆家眷殘部逃竄到台灣,了卻此生。

1956年,蔣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來信,他看完後久久沒有言語

可能已經蓋棺定論的史實使得大多數人已經對于過往的情形失去了細究的興趣,但當我們往曆史的深處回溯之時,還是不禁想要發問,為什麼蔣介石會選擇台灣作為最後的據守之地呢?

早在解放軍渡江之前,大勢已去的蔣介石就盤算着以江浙閩台等沿海口岸作為根據堡壘,蔣介石也在無意之間對其子蔣經國提到要以“縮小範圍”的方式選擇“單純環境”來做徹底根本的改造,以挽救國民黨在大陸的敗局。而到了1949年,國民黨大廈将傾,蔣介石在轉戰西南與東渡台灣之間舉棋不定,最終還是選擇了地勢險峻扼要,又具備一定生産力的台灣。

雖然此時蔣介石向外宣稱“不會避到台灣去”,但事實上卻在暗地裡将部分軍備防務轉移到台灣,同時命中央銀行将80萬兩儲備黃金運送到台灣、廈門,為退走台灣作準備。

而彼時的台灣也并不穩定,剛剛于1947年間發生過“二二八事變“。在日本戰敗之後,中國重新拿回了在甲午戰争後被日本奪走的台灣主權,但是幾十年未見的海峽兩岸主體在政治文化上早已有了差别,國民黨法币币值一日低過一日,通貨膨脹嚴重,加上國民黨執政下A錢腐敗現象日益泛濫,群眾積怨頗深,終于有一天,一名台灣省專賣局專員在與群眾的沖突中開槍誤傷了一位當地群衆,經送醫治療無效後死亡。群情激奮的群眾到警察局和憲兵團請願,請願很快演化成為一場規模浩大的起義,這場差點讓國民黨失去了對于台灣的控制權,但起義最終還是被趕來增援的國民黨部隊鎮壓。

1956年,蔣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來信,他看完後久久沒有言語

盡管起義被鎮壓,台灣尖峰對立的沖突仍未消弭,蔣介石為了確定自己抵達台灣之後能夠順利拿到對當地的控制權,命先到台灣的台灣警備總司令陳誠穩定當地局勢,“收攬人心、安定地方”。

終于,1949年12月,在大陸已無立足之地的蔣介石飛抵台灣,此後再未踏足大陸。

蔣介石抵達台灣後,住進了日本在台灣遺留的草山官邸,1950年1月5日杜魯門聲稱美國不再幹預中國内戰,也不會軍援蔣介石,前往美國的宋美齡也吃了杜魯門與白宮的閉門羹,孤立無援的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近時國際環境險惡已極,國家前途更覺渺茫,四方道路皆已斷絕”“此時内外環境實為最黑暗中之黑暗”。

此後,1950年北韓戰争的爆發為蔣介石穩定台灣局面提供了契機,5月士林官邸建成,蔣介石和宋美齡搬離草山官邸前往士林官邸,而士林官邸,也成為了日後蔣介石與世長辭之所在。

1956年,蔣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來信,他看完後久久沒有言語

蔣介石抵達台灣之後,首先着手于聚攏權力,是以而與陳誠多有摩擦,甚至于在公開場合發生口角,陳誠也質疑蔣介石“專政獨裁”,内外交加的壓力使得初到台灣的蔣介石脾氣暴躁。

雖然在大陸失勢,但蔣介石虎狼之心不死,在台一直圖謀“反攻”,并宣稱“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四年成功。”雖然杜魯門宣布對不再支援蔣介石政權,但在艾森豪威爾上台之後,美國又再次“放蔣出籠”,對台灣予以支援。在美國支援下,國民黨當局以金門、馬祖等島嶼為據點,不斷騷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是以,人民解放軍于1954年9月3日和22日兩次炮擊金門,并于之後持續進行多次炮擊,10月6日,我軍暫停炮擊7天,10月31日,解放軍開始實行雙日不打單日打政策,1959年1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今後逢單日不一定都打炮”。直到1979年,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兩岸關系發生曆史性轉折,金門炮擊才正式停止。

1956年,蔣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來信,他看完後久久沒有言語

雖然與大陸一直處于對峙狀态,但是蔣介石以及随他去往台灣的一幹人員其實心底還存留着對于故鄉的挂念,如草書大家,國民黨大佬于右任在臨終前就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唯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敢忘!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殇!

而蔣介石本人,也對于老家與祖墳安危頗為挂念,20世紀50年代中期,有傳言說共産黨已将蔣介石故居和祖墳鏟平,蔣介石為此而感到寝食難安,但就在1956年春,中共中央通過章士钊遞給蔣介石一封信,信中提及了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以及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設想,還随信附贈了一句毛澤東寫的詩:“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這無疑觸及到了蔣介石的心事。蔣介石經過一番思量,選擇了與周恩來等人有交情的曹聚仁作為信使,委托他到北京傳達自己的想法并試探其中虛實,曹聚仁之後通過媒體放話說:“隻要政權統一,其它都是可以坐下來商量安排的。”

10月,曹聚仁再度造訪北京,毛澤東對曹聚仁說,如果台灣回歸祖國,“一切照舊”,可以實行三民主義等說法,周恩來還下達訓示對蔣介石等人祖墳予以保護,對他們在大陸的親屬予以照顧。之後,海峽兩岸又通過曹聚仁進行了幾次交流,但是後來,由于“文革”的爆發,兩岸聯系被打斷,1968年,紅衛兵炸毀蔣介石故居“慈庵”,讓蔣介石氣憤至極,自此兩岸合作破滅,直到1975年蔣介石逝世,會談都未能實作。

1956年,蔣介石收到中共中央的來信,他看完後久久沒有言語

雖然近年來台獨勢力猖獗,但祖國統一的步伐無法阻擋,終有一天兩岸統一将會實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