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年大清门的匾额被换下后,匾额背面发生了什么?

明清时期,北京皇城有一扇门平日不得随意开启,因为它是两朝国门的象征。此门,就是现在的“中华门”。

当年大清门的匾额被换下后,匾额背面发生了什么?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开始准备迁都北京的事。永乐元年,他下诏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北平府改名为顺天府。永乐四年,北京的官吏们奉旨开始征调上百万的工匠、民夫,正式营建北京的宫殿,中华门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不过,当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大明门”。它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在正阳门北侧。由于是皇城的正南门,古代又以南方为尊贵,所以享有国门的地位。

当时修建大明门的目的,是想将皇城和市井分隔开,所以其建筑风格非常庄严厚重。大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一座城楼,而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但大明门具有很高的规制,与明十三陵大红门的规制类似。明朝的文官到此门前下轿,武官下马,门内就是皇家通道。除了皇上、皇后、皇太后的龙车凤辇外,其他人均只能步行通过。

当年大清门的匾额被换下后,匾额背面发生了什么?

此门的名字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变迁。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于四月初一将此门改名为“大顺门”。不久,李自成兵败,大顺门的匾额也未刻成。同年清军入关,它又被顺治帝改名为“大清门”。门匾由石头作的,青金石琢制成字,镶嵌在石中。

清朝时,大清门具有非常高的地位,仅有以下两种情况才可以打开。一是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的轿子才能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其他嫔妃的轿子只能走后门神武门。二是遇见太上皇、太后、皇帝、皇后路过时,此门才能开启。

当年大清门的匾额被换下后,匾额背面发生了什么?

“辛亥革命”一周年前夕,许多人认为更改大清门的名字也应该提上日程了,并建议将此门的名字改成“中华门”,孙中山批准了这个提议。但大清门的匾额是用重达15公斤的石头雕刻而成,十分坚固,字体都镶嵌在石头中,不易拆除。如果重新找一块石头制成匾额劳民伤财,政府刚刚成立,会给百姓留下不好的印象。

于是,孙中山决定重复利用石板,在它的背面重新刻字,如此一来,会减少很多麻烦。当匾额被拆下来时,孙中山却傻眼了。没想到顺治帝和自己的想法一样,他将明朝大明门的石板翻过来,刻上“大清门”三个字,制成了“新”的匾额。

当年大清门的匾额被换下后,匾额背面发生了什么?

石板两面都被用了,无奈之下,孙中山只好命人重新赶制了一块木匾,由京兆尹王冶秋题写“中华门”,挂在檐下。大清门的石匾被交由文化部社会文化事务管理局保存,后被移交到首都博物馆收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