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3月30日小米发布会上,雷军说了自己要亲自带领小米造车,甚至压上自己一生的荣誉和名声。2021年可以称为跨界造车元年,百度,阿里,腾讯,小米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宣布加入造车行业。因为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经达到了340万辆。而作为中国科技公司龙头的华为虽然没有官宣加入造车行列,但是,在2021年,华为参与了三款车的研发和制造,分别是极狐阿尔发S,赛力斯SF5和AITO问界M5。

对于大众来说,华为等于是中国最高科技的象征,而且华为不断拓宽自己的业务边界,确实也让很多国人感到欣喜。
尤其是华为又涉足到了智能驾驶,三电系统,乃至激光传感器等智能汽车所配备的关键业务,更是让很多人期待,华为在汽车领域实现的成就不属于德国博世公司。
但是目前来看,不管是合作商,还是国内的其他车企,乃至很多汽车消费者,都对华为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甚至给出差评。
众所周知,华为之前一直强调“不造车”,这个理念实际上是没有问题的,毕竟造车是个系统工程,一旦品牌运营不善,将会面临巨大的亏损,而且在技术和零件方面,也难以获得其他车企的订单。
如果单纯是提供智能驾驶技术和一些汽车关键零件,等于国内外的汽车巨头都是华为的潜在客户,华为等于是切入了德国博世公司的业务,那么未来的市场将不容小觑,而且利润较高,业务也会相对稳定,市值也同样不菲。
所以,当华为去年宣称不造车之后,国内很多汽车品牌都伸出了橄榄枝,愿意与华为合作,蔚来汽车、比亚迪、北汽蓝谷、长安汽车等品牌都是华为的支持者。
然而,矛盾的是,华为因为业务受到了美国多方的围追堵截,收入和利润急转直下,华为非常需要拓展出一个新的收入蓝海,为集团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和快速增长的研发支出需求。
于是,要不要造车成了华为的矛盾。亲自造车意味着,如果成功,华为汽车可实现年销售额上千亿,华为目前的逆势也会翻转,代价就是华为名下的汽车研发布局,可能就会被缩限于自家汽车品牌。
于是,华为只能折中考虑,通过与一些中小型的新能源汽车合作,提高自己的议价权和控制权,这也就有了极狐阿尔法S和赛力斯SF5,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上海汽车不愿意跟华为合作,蔚来汽车跟华为的合作也被终止。
即便如此,极狐阿尔法和赛力斯SF5并没有受到市场的青睐,这也让华为如坐针毡,毕竟对于华为而言进入到任一行业,都有着要做就做最好的信念。
最终也就让华为不得不亲自下场,找到了势单力薄的金康汽车公司合作,从产品设计到研发几乎一手包办,要亲自打造出一款车。
这也就有了上个月华为AITO问界M5。这款车几乎完全没了赛力斯和金康汽车的痕迹。一经发布,半个月订单就7000单,超过了赛力斯SF5八个月的销量,但是跟比亚迪、长城和长安等热门车型发布后的订购量相比,仍然不值得一提。后续销量如何,还要再观察。
几家欢喜几家愁,这边AITO问界M5发布之后,而在之前购买了赛力斯SF5的车主们开始不满了,因为赛力斯SF5传出了停止生产的消息,甚至门店里也没有赛力斯SF5了,门店也在升级为AITO门店。甚至连原来的电话都变成了AITO的官方电话。
甚至在车主购买的时候,告诉车主该款车拥有华为HICAR和车载WIFI,但卖出去的车只有华为HICAR,根本没有车载WIFI。而且两款车发布的时间只相隔了半年,价格也只相差三万多块钱,而性能相差却非常大,不少车主都表示自己被割韭菜了。
之后,赛力斯的官方出来发声明,赛力斯SF5的订单还是会继续接的,而对于之前购买赛力斯SF5的第一任车主,把车和增程器的质保升级成终生。就这样,这件事才渐渐落下帷幕。
但是,华为AITO的发布,给很多汽车厂商的投资者也造成了困扰,北汽蓝谷之前跟华为联合设立的“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因此很多投资者都在追问,北汽公司跟华为的合作是否还在继续,如何才能继续下去。
但是,从这里能看出来,华为在介入汽车领域当前,由于介入不够彻底,自身定位在左右摇摆,面临到了合作商、代工商和消费者各方面的疑虑。可以肯定,只有华为全面掌控AITO汽车,并全面负责产品的经营与管理,可能才能让华为AITO汽车做大做强,否则仍然销量起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