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宰相和丞相,这两者之间只是称谓不同,还是有权力大小的区别?

宰相和丞相,古代人臣的顶峰,所有文官的最高梦想,他们是一回事情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丞相仅为官职,在大部分的朝代,他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而宰相不是某一具体的职位,他是对顶级文官的统称。

宰相和丞相,这两者之间只是称谓不同,还是有权力大小的区别?

在汉代,宰相是丞相,在魏晋,录尚书事,中书监就是宰相,唐代,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主官,这些职位都能叫做宰相。到了明代,丞相这个职位就被明确的废除了,但这一时期的内阁也能叫做宰相,甚至清朝的军机大臣,民间也有叫做宰相的。简单的讲,丞相肯定是宰相,宰相却不一定都是丞相。

这种从具体的官职到抽象的笼统说法,中间所包含的意味是深刻的,皇帝越来越不能承受身边有个丞相了,我们现在一叫丞相,曹操,诸葛亮,就深刻的说明了这个道理的根本,而宰相可能是集体领导,亦可能是变化很快的人事流动,这个称号不具体到职位和个人,就让皇帝的安全感稍微强了一些。

一.丞相和相国如何从权势滔天到被废除

1.相国和丞相

虽然丞相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我国古代百官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但是他原来的设置,却是相国的副手,相国才是秦汉等朝代的第一文臣,相国这个名头过于的高大上了,吕不韦,韩信,萧何,这个皇帝以下的百官第一人,好像大部分拥有者的下场都不太好,根据儒家谦虚的原则,他越来越成为了一个虚衔,丞相成为了真正的实权派吕产是西汉最后一任相国。

宰相和丞相,这两者之间只是称谓不同,还是有权力大小的区别?

这么尊贵的称号和吕后的信任也没有阻止他老人家叛乱的步伐,吕产最后成为了死在厕所的相国,这让相国这个称号仿佛沾染了一些污垢,很长的时间内,再也没有人敢于做相国了。

2.丞相和权臣

现代社会的人,你在他面前提起丞相,奸雄体质的人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说曹操,英雄体质的人第一反应觉得在说诸葛武侯。可见丞相这个词从东汉末年开始,已经和具体的人挂上了千年也解不开的绳索。

曹操在两百年后,东汉的官职表上又把丞相给找了出来。他这个丞相很可能是后世丞相不太吃香的重要原因,皇帝们读到三国志的时候,一定是感同身受的,权臣在全面压制君权中的一步步进逼,曹操就是教科书一样的存在。东汉以后的皇帝怎么看丞相好像都有曹阿瞒的影子,皇帝心中,丞相都快成个疙瘩了。

还好诸葛亮算是以鞠躬尽瘁给丞相找回了一些正能量的东西,然而阿斗来看,诸葛亮固然不是贪恋权力的人,实际上还是架空了阿斗,武侯这样的忠臣在具体行使权力的时候,都有无视领导的嫌疑,以后的丞相还怎么让皇帝放心。

3.汉到明,丞相彻底消失的轨迹

魏晋对丞相就不太感冒了,一直到隋唐,丞相的位置被从官位榜上彻底的忘记掉,除了极个别的朝代,皇帝们默契的不设丞相。一直到唐玄宗的尚书左右仆射,和南宋的尚书左右仆射。很巧妙的将丞相这个官职一分为二,避免了相权的过于集中。是汉唐的政治智慧。

宰相和丞相,这两者之间只是称谓不同,还是有权力大小的区别?

元这个短命的朝代倒是设了丞相,不过到了朱元璋,经过胡惟庸的事情,这个狠辣的皇帝看透了很多东西,丞相这个官职永远的从中国历史消失了。皇权越来越集中的明清,自然没有给丞相张目的打算,到了清,甚至宰相这个群体仿佛也突然消失了,朝堂内只剩下了皇帝和奴才。

二.宰相:位极人臣的存在

1.宰相的含义

宰相是由宰和相两个字的含义组成的,宰早在先秦时期,就是掌管王家事务的官职名称,太宰伊尹是商汤建立的头号功臣,而相本身有辅助的意思,宰相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和王最亲近的人。

他慢慢的成为了行政系统执行者的称谓,他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他在各个朝代对应的具体位置都不同,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法理方面的称谓,他是行政权力对统治权力独立性的代言人,在辅佐皇帝的同时,扮演百官的领袖,而做为行政首脑,又有制衡皇帝的意思,这种两面性让宰相渐渐的被皇帝所不喜欢,采用各种举措来削弱相权。

2.各朝代具体的宰相

宰相就是实际 掌握顶级文臣权力的群体,秦汉,他基本是和丞相对应的,但是曹老板的榜样力量实在太恶劣,到了魏晋,各种各样新的行政体系和主官名称,成为了宰相的注解。

宰相和丞相,这两者之间只是称谓不同,还是有权力大小的区别?

隋和唐的宰相,就是三省的负责人,从人数上来讲,这两个朝代的宰相超过了前朝的总和,皇帝分摊臣权,加强中央管控的用心一目了然,唐代的宰相实在太多,到了影响政务运行的程度了,根据皇帝的不同除了中书令,尚书令外,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尚书仆射的权力分配,变化无常。给人唐世宰相,名称尤为不正的说法。还有临时加衔宰相的存在,政务系统繁杂无比。

到了宋,坐论,和皇帝坐在一起讨论政事的宰相地位的显示被废除了,宰相地位的矮化和不确定进一步加强,皇帝分权的套路是一套又一套,宰相再也没有唐以前的威仪了。

明代废除丞相后,内阁的中堂们勉强算是宰相,然而内阁是根据皇帝的个性和能力充满弹性的部门,在决策者和参赞之间地位反复摇摆,张居正当然可以算的宰相,但是崇祯废了又换的内阁,宰相两个字的含金量自然是少的可怜的。

到了清代,上书房和军机处的重臣实在和宰相有点违和,清对宰相也是忌讳的,很少公然提出这样的概念,臣权到这个时期,已经被打压的奄奄一息了。

三.从丞相到宰相,帝王心术的展现

1.从一人负责到集体领导再到概念模糊

秦汉的丞相就是宰相,那也是真正的实权掌握者,汉是臣权发挥到顶峰的时期,不过曹操的榜样实在太恶劣,后世皇帝对丞相的职位越来越反感,从汉以后,丞相在史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他即使昙花一现,含义和权限比汉代也有大大的不同,一直到朱元璋实在懒得虚与委蛇,彻底把丞相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宰相和丞相,这两者之间只是称谓不同,还是有权力大小的区别?

而宰相作为一个法理的,名义上的称呼,也遭到了削弱,无数官员和部门,将原来一个人的权力分摊开来,到了唐代,这样的情况达到了高潮,当然,这样的情况也有政务处理越来越复杂的因素,一个人再也不可能从草拟,执行到监督完全的把握行政权力了。

到了明代以后,宰相的概念越来越含混了,明朝宰相,清朝宰相念起来,好像都不是那么顺口,顶级文臣的权力在碎片化的时候进一步的个人化,内阁和军机大臣,几乎都是皇帝个人的意志体现,他有时候甚至都不像正规的政务系统,又怎么能把这两个机构的人员看成实在的行政首脑呢?

2.行政权力的独立性再也无从谈起

古代的帝王,是国家的象征,天命的象征,是战略方针的制订者,然而具体的政务执行,一直是宰相集团的事务,掌握行政权力也是大臣能和皇帝抗衡的根本,然而,从明代开始,皇帝越来越蛮横的介入细微的政务管理,宰相集团存在的法理遭到了极大的挑战。

事必躬亲在清代成了皇帝的标配,宰相的消失正在于政府需要的只是皇帝政令的执行者,这种趋势从宋就开始延续下来,而宋到清也是皇权直线上升的时段。

宰相统领百官的权限是受到质疑的,皇帝本人才是统领百官最合适的人选,这种统领从法理上减轻了君权和臣权对立的可能,在至高无上的垂直管理的君权面前,是不需要一个缓冲地带的,丞相的消失和宰相的逐渐灭亡,都源于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结语:

丞相是具体的官职,宰相是地位的尊称,我们是完全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丞相和宰相间的不同,他们的权力大小是受到朝代具体情况制约的,同样的丞相,汉代肯定比唐代和南宋的权力大,而宰相的权力变化也是同样的趋势,掌控力越来越低,最后甚至没有了存在感。

宰相和丞相,这两者之间只是称谓不同,还是有权力大小的区别?

从历史考证,对丞相官职的厌恶定是源于曹操,而对宰相持续的削弱则源于无数权臣在历史中对皇帝的轻慢。从单独掌权,到集体领导,再到行政控制权力剥离,皇帝们的手段是坚决的。

当然他们在实施削弱臣权的行动过程中,遭到过无数次的反弹,然而相权或者说臣权的衰落,几乎是历史的必然。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让宰相个人或者群体事实上越来越处于尴尬的地位,丞相作为具体职位的消失,和宰相这个概念的越来越模糊,这都是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当我们区分宰相和丞相的区别,比较他们权力的时候,也一定不能忘记这样的历史规律。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史记》

《明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