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隻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差別?

宰相和丞相,古代人臣的頂峰,所有文官的最高夢想,他們是一回事情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丞相僅為官職,在大部分的朝代,他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而宰相不是某一具體的職位,他是對頂級文官的統稱。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隻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差別?

在漢代,宰相是丞相,在魏晉,錄尚書事,中書監就是宰相,唐代,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主官,這些職位都能叫做宰相。到了明代,丞相這個職位就被明确的廢除了,但這一時期的内閣也能叫做宰相,甚至清朝的軍機大臣,民間也有叫做宰相的。簡單的講,丞相肯定是宰相,宰相卻不一定都是丞相。

這種從具體的官職到抽象的籠統說法,中間所包含的意味是深刻的,皇帝越來越不能承受身邊有個丞相了,我們現在一叫丞相,曹操,諸葛亮,就深刻的說明了這個道理的根本,而宰相可能是集體上司,亦可能是變化很快的人事流動,這個稱号不具體到職位和個人,就讓皇帝的安全感稍微強了一些。

一.丞相和相國如何從權勢滔天到被廢除

1.相國和丞相

雖然丞相在很長的時間内,都是我國古代百官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但是他原來的設定,卻是相國的副手,相國才是秦漢等朝代的第一文臣,相國這個名頭過于的高大上了,呂不韋,韓信,蕭何,這個皇帝以下的百官第一人,好像大部分擁有者的下場都不太好,根據儒家謙虛的原則,他越來越成為了一個虛銜,丞相成為了真正的實權派呂産是西漢最後一任相國。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隻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差別?

這麼尊貴的稱号和呂後的信任也沒有阻止他老人家叛亂的步伐,呂産最後成為了死在廁所的相國,這讓相國這個稱号仿佛沾染了一些污垢,很長的時間内,再也沒有人敢于做相國了。

2.丞相和權臣

現代社會的人,你在他面前提起丞相,奸雄體質的人第一反應就是覺得說曹操,英雄體質的人第一反應覺得在說諸葛武侯。可見丞相這個詞從東漢末年開始,已經和具體的人挂上了千年也解不開的繩索。

曹操在兩百年後,東漢的官職表上又把丞相給找了出來。他這個丞相很可能是後世丞相不太吃香的重要原因,皇帝們讀到三國志的時候,一定是感同身受的,權臣在全面壓制君權中的一步步進逼,曹操就是教科書一樣的存在。東漢以後的皇帝怎麼看丞相好像都有曹阿瞞的影子,皇帝心中,丞相都快成個疙瘩了。

還好諸葛亮算是以鞠躬盡瘁給丞相找回了一些正能量的東西,然而阿鬥來看,諸葛亮固然不是貪戀權力的人,實際上還是架空了阿鬥,武侯這樣的忠臣在具體行使權力的時候,都有無視上司的嫌疑,以後的丞相還怎麼讓皇帝放心。

3.漢到明,丞相徹底消失的軌迹

魏晉對丞相就不太感冒了,一直到隋唐,丞相的位置被從官位榜上徹底的忘記掉,除了極個别的朝代,皇帝們默契的不設丞相。一直到唐玄宗的尚書左右仆射,和南宋的尚書左右仆射。很巧妙的将丞相這個官職一分為二,避免了相權的過于集中。是漢唐的政治智慧。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隻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差別?

元這個短命的朝代倒是設了丞相,不過到了朱元璋,經過胡惟庸的事情,這個狠辣的皇帝看透了很多東西,丞相這個官職永遠的從中國曆史消失了。皇權越來越集中的明清,自然沒有給丞相張目的打算,到了清,甚至宰相這個群體仿佛也突然消失了,朝堂内隻剩下了皇帝和奴才。

二.宰相:位極人臣的存在

1.宰相的含義

宰相是由宰和相兩個字的含義組成的,宰早在先秦時期,就是掌管王家事務的官職名稱,太宰伊尹是商湯建立的頭号功臣,而相本身有輔助的意思,宰相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和王最親近的人。

他慢慢的成為了行政系統執行者的稱謂,他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群人,他在各個朝代對應的具體位置都不同,很多時候都是一個法理方面的稱謂,他是行政權力對統治權力獨立性的代言人,在輔佐皇帝的同時,扮演百官的領袖,而做為行政首腦,又有制衡皇帝的意思,這種兩面性讓宰相漸漸的被皇帝所不喜歡,采用各種舉措來削弱相權。

2.各朝代具體的宰相

宰相就是實際 掌握頂級文臣權力的群體,秦漢,他基本是和丞相對應的,但是曹老闆的榜樣力量實在太惡劣,到了魏晉,各種各樣新的行政體系和主官名稱,成為了宰相的注解。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隻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差別?

隋和唐的宰相,就是三省的負責人,從人數上來講,這兩個朝代的宰相超過了前朝的總和,皇帝分攤臣權,加強中央管控的用心一目了然,唐代的宰相實在太多,到了影響政務運作的程度了,根據皇帝的不同除了中書令,尚書令外,中書侍郎,黃門侍郎,尚書仆射的權力配置設定,變化無常。給人唐世宰相,名稱尤為不正的說法。還有臨時加銜宰相的存在,政務系統繁雜無比。

到了宋,坐論,和皇帝坐在一起讨論政事的宰相地位的顯示被廢除了,宰相地位的矮化和不确定進一步加強,皇帝分權的套路是一套又一套,宰相再也沒有唐以前的威儀了。

明代廢除丞相後,内閣的中堂們勉強算是宰相,然而内閣是根據皇帝的個性和能力充滿彈性的部門,在決策者和參贊之間地位反複搖擺,張居正當然可以算的宰相,但是崇祯廢了又換的内閣,宰相兩個字的含金量自然是少的可憐的。

到了清代,上書房和軍機處的重臣實在和宰相有點違和,清對宰相也是忌諱的,很少公然提出這樣的概念,臣權到這個時期,已經被打壓的奄奄一息了。

三.從丞相到宰相,帝王心術的展現

1.從一人負責到集體上司再到概念模糊

秦漢的丞相就是宰相,那也是真正的實權掌握者,漢是臣權發揮到頂峰的時期,不過曹操的榜樣實在太惡劣,後世皇帝對丞相的職位越來越反感,從漢以後,丞相在史海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少,他即使昙花一現,含義和權限比漢代也有大大的不同,一直到朱元璋實在懶得虛與委蛇,徹底把丞相丢進了曆史的垃圾堆。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隻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差別?

而宰相作為一個法理的,名義上的稱呼,也遭到了削弱,無數官員和部門,将原來一個人的權力分攤開來,到了唐代,這樣的情況達到了高潮,當然,這樣的情況也有政務處理越來越複雜的因素,一個人再也不可能從草拟,執行到監督完全的把握行政權力了。

到了明代以後,宰相的概念越來越含混了,明朝宰相,清朝宰相念起來,好像都不是那麼順口,頂級文臣的權力在碎片化的時候進一步的個人化,内閣和軍機大臣,幾乎都是皇帝個人的意志展現,他有時候甚至都不像正規的政務系統,又怎麼能把這兩個機構的人員看成實在的行政首腦呢?

2.行政權力的獨立性再也無從談起

古代的帝王,是國家的象征,天命的象征,是戰略方針的制訂者,然而具體的政務執行,一直是宰相集團的事務,掌握行政權力也是大臣能和皇帝抗衡的根本,然而,從明代開始,皇帝越來越蠻橫的介入細微的政務管理,宰相集團存在的法理遭到了極大的挑戰。

事必躬親在清代成了皇帝的标配,宰相的消失正在于政府需要的隻是皇帝政令的執行者,這種趨勢從宋就開始延續下來,而宋到清也是皇權直線上升的時段。

宰相統領百官的權限是受到質疑的,皇帝本人才是統領百官最合适的人選,這種統領從法理上減輕了君權和臣權對立的可能,在至高無上的垂直管理的君權面前,是不需要一個緩沖地帶的,丞相的消失和宰相的逐漸滅亡,都源于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

結語:

丞相是具體的官職,宰相是地位的尊稱,我們是完全可以從這樣的角度來了解丞相和宰相間的不同,他們的權力大小是受到朝代具體情況制約的,同樣的丞相,漢代肯定比唐代和南宋的權力大,而宰相的權力變化也是同樣的趨勢,掌控力越來越低,最後甚至沒有了存在感。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隻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差別?

從曆史考證,對丞相官職的厭惡定是源于曹操,而對宰相持續的削弱則源于無數權臣在曆史中對皇帝的輕慢。從單獨掌權,到集體上司,再到行政控制權力剝離,皇帝們的手段是堅決的。

當然他們在實施削弱臣權的行動過程中,遭到過無數次的反彈,然而相權或者說臣權的衰落,幾乎是曆史的必然。

中央集權制的加強讓宰相個人或者群體事實上越來越處于尴尬的地位,丞相作為具體職位的消失,和宰相這個概念的越來越模糊,這都是曆史發展不可阻擋的趨勢,當我們區分宰相和丞相的差別,比較他們權力的時候,也一定不能忘記這樣的曆史規律。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鑒》

《史記》

《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