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出土的乐器
奏响来自远古的浑厚声音
精致繁杂的纹饰
展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数量众多的铭文
记录周朝礼乐文明的辉煌
跨越700多年历史
拥有强盛国力和物质文明的诸侯国曾国
为何在史书上没有记载?
3000多年后的今天
我们又是如何寻找到曾国存在的证据?
《中国考古大会》带您
循着考古发现的条条线索
抽丝剥茧
揭秘一段被考古人称为
“挖出来的历史”
探寻隐藏在历史中的诸侯国
1978年
在今湖北随州擂鼓墩
考古工作者对一座战国早期大墓
进行抢救性发掘
墓中青铜器、乐器、竹简、
兵器、丝织品等
多达一万五千多件
总重量超过十吨

在出土的青铜器中
有近百件刻有
“曾侯乙”字样的铭文
考古人员据此判断
大墓的主人叫曾侯乙
也许是曾国的国君
然而,翻遍历史典籍
人们也没有找到这个曾国的记载
这像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
引发了学术界长达40多年的讨论
曾侯乙墓发掘后
考古专家陆续在
湖北随县、枣阳、京山一带
发掘出16座曾侯级别墓葬
因上百件青铜器铭文
都刻有“曾侯”二字
专家将其命名为
“曾侯世代墓葬”
这些墓葬中先后出土了
十二律俱全的青铜双音编钟
代表着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高超水平的酒器尊盘
和完整书写二十八宿名称的衣箱
及精美的玉器、漆器等器具
展现了先秦时期艺术、技术、天文
等方面的极高成就
西周时期的曾国
是周王室分封到江汉地区的重要诸侯国
从西周建立之初到战国时期最终被楚所灭
可是在历史上却没有记载
这段被考古人称为“挖出来的历史”
让今天的我们
无比震撼、引人无限遐想
其中
湖北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
出土的文物数量多、保存好
尤其是青铜器铭文有400多字
而一句藏于青铜簋底部的简短铭文
让考古学家抽丝剥茧
找到了曾国的第一任国君
——南公
铭文中的“南公”是指南宫适
他是西周历史上
非常有名的“文王四友”之一
南公的这个铭文
把一个不见于史载的曾国
同有文献记载的南宫适联系起来
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
也是曾国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
2017年11月11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郭长江
在随州市的八一水库附近散步时
偶然发现了五花土
职业考古人的敏感告诉他
五花土下面很可能埋有墓葬
郭长江立即让人带来工具
着手勘探
大量曾国墓葬被发现
这其中最令人振奋的是
一个墓主人名叫芈加的墓葬
考古学家发现
芈加墓葬与相邻的曾侯宝墓葬
属于并穴合葬
芈加应该是曾侯宝的夫人
而更令人振奋的是
在芈加墓中
人们发现多件器物都有相同的七字铭文
“楚王媵随仲芈加”
这段铭文
竟是解开困扰考古学家40多年
曾国身世之谜的关键钥匙之一
在曾侯世代墓的发掘中
有一组青铜器物
它一出土
立刻得到了全世界的惊叹
它就是来自
曾侯乙墓葬出土的编钟
曾侯乙编钟出土时
虽已深埋地下2400多年
却在地下乐宫中
依然保持着悬挂的状态
这套中国迄今发现
数量最多、保存最好、
气势最宏伟的编钟
全套共65件,分三层八组
悬挂在长748厘米
高265厘米的钟架上
总重量高达5000多公斤
用铜、锡、铅为原料铸成的编钟
采用圆雕、浮雕、阴刻等技法
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
并刻有错金铭文
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
不仅向世人展示了
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
更代表了
中国先秦礼乐文明的极高成就
全套编钟不仅七音齐备
还具有12个半音
这与十二平均律的概念完全相同
且比欧洲十二平均律键盘乐器的出现
要早了将近2000年
在音域上
曾侯乙编钟有5个半八度
仅比现代钢琴左右各少1个八度
经声学专家研究
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
与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
几乎完全相等
1978年8月1日
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州
演奏了《东方红》
《浏阳河》等曲目
这是曾侯乙编钟出土后
第一次公开发声
在此之后
曾侯乙编钟仅在
197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国庆期间
和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
两次奏响
来自2400多年前的古老声音
让整个世界为之倾倒
证明中国历史上已成功解决了
“一钟双音”在物理学
音乐学、铸造学上的一系列难题
成为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经过几代考古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
我们今天才得以清晰的看到一个
拥有700多年历史
还有丰富物质文化遗存的曾国
这其中
除了有考古人的不断探寻之外
还有文物管理人员对于流失文物的追索
2019年3月3日
国家文物局接到举报
日本某拍卖公司将拍卖的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疑为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
国家文物局当即展开调查
经过和同时期考古发掘资料比对
专家们认定这批青铜组器
就是湖北随枣一带
曾国高等级贵族墓葬被盗出土文物
随后
国家文物局紧急启动追索工作
历经5个月
2019年8月23日深夜
8件流落异国的稀世珍宝
终于回到了祖国
希望这八件器物能起到引领作用
让更多
流失海外的中国国宝能够回家
2021年12月20日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启动
这些被追索回的文物
和曾侯乙编钟一起
在新馆中迎接世人的参观
人们在衣冠礼乐、编钟奏鸣中
感受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
透过一件件编钟
一段段记录历史的青铜铭文
让我们可以越来越深入地走近曾国
其实
无论是以编钟为代表的
中华礼乐文明
还是青铜冶铸工艺
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它们不仅带我们走进了
史料上未曾记载的曾国
也让我们走进了那个
文明灿烂发展的青铜时代
播出时间
今天17:30档
CCTV-4
《中国考古大会》第四期
探秘曾侯世代墓
不见不散
来源:CCTV4《中国考古大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制片人/杨修雯
主编/王静
编辑/郭冉
END
扫码下载央视频 关注环球频道
世界精彩 尽在掌握
敬请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央视频【CCTV4】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