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持续亏损的AI独角兽依受欢迎,商汤市值一度超3000亿

文/杨剑勇

AI四小龙之首的商汤科技先于旷视、云从等独角兽上市,尽管上市历程坎坷,但2021年12月30日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交易。通过7个交易日来看,显然受到投资者青睐,市值一度突破3200亿港元(约410亿美元)。当前市值2450亿港元(约314亿美元),较3.85港元发行价上涨91%。因在资本市场表现强劲,吸睛无数,但持续亏损依待改善。尤其亏损不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亏损额也惊人。

持续亏损的AI独角兽依受欢迎,商汤市值一度超3000亿

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汤分别亏损34.32亿元、49.67亿元、121.58亿元、37.13亿元,这期间累计亏损达242.7亿元。需要指出的是,超240亿的亏损,主要源于优先股的公允价值亏损。在这期间,经调整EBITDA亏损净额分别为1.5亿元、11.55亿元、7.07亿元、5.78亿元,三年半经调整亏损总额为25.9亿元。

当然,不仅商汤,其它AI独角兽同样陷入亏损困境。云从科技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期间,亏损分别为1.81亿、17.08亿、6.9亿元,2021年上半年亏损3.23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29亿元。依图科技在这期间亏损超72亿元,还有旷视科技、云天励飞、格灵深瞳等同样也处在亏损局面下。额外要指出的是,昔日作为AI芯片独角兽寒武纪在科创板上市,前几个交易日同样备受资本追捧,市值曾一度突破千亿大关,最高市值高达1191亿元。

遗憾的是,相比上市之初的追捧不同的是,寒武纪开始进入长时间震荡下行,截止2022年1月7日市值为364亿元,相比此前高位市值缩水69.4%,市值减少827亿元。在笔者看来,长期亏损难以及竞争也日益激烈难以撑起寒武纪千亿市值。2017年至2020年期间累计亏损超过20亿元。2021年亏损更是进一步扩大,2021年前三季度亏损为6.29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扩大103%,2020年前三季度亏损为3.1亿元。

如今,商汤在上市短暂几个交易日已实现翻倍。与此同时,相比高位已经回调24%,商汤后续能否再创新高,市场也很难预料。整体来说,技术落地、持续的亏损、竞争加剧等诸多因素,市场也会逐渐趋于理性,回归价值。要知道,人工智能赛道上的玩家们,最终比拼的是技术落地能力,这也是衡量AI实力重要依据。商汤AI落地场景主要在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板块。

根据权威调研机构IDC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达9.9亿美元,按当前汇率换算是63亿元人民币。虽然一市场规模并不算大,但市场份额中,商汤科技份额最高,位居行业榜首。通过报告来看,能看出商汤AI落地能力较强。结合营收来看,过去几年营收实现了强劲增长。2018年营收为18.53亿元,到2020年增长到34.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6.4%。2021年上半年营收16.52亿元,同比增长91.8%。

业务模式上,商汤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其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施SenseCore将所研发和生产能力整合至一个统一的底层,提供流畅、标准化、端到端的人工智能模型生产流程。利用SenseCore,能够大规模生产可扩展并适用于广泛场景的各种人工智能模型。截止2021年6月末,商汤已积累超过2.2万个赋能不同应用的人工智能模型。

收入来源主要是软件许可、人工智能软硬一体产品及相关服务,以及还提供结合人工智能芯片或人工智能传感器,使得AI模型得以高效运行的软硬一体产品及相关服务。目前,智慧商业与智慧城市是核心板块,两者占总收入比例为86.8%。能看出在这两条赛道上的商汤AI实力,其中,智慧城市业务覆盖城市由2018年的21个,增长到2021年上半年119城市。客户总数量由2018年732名,增加到2020年1225名。

当然,人工智能市场汇聚了众多重量级玩家,不仅有华为、BAT重量级的巨头,还有来自海康威视、大华、科大讯飞等细分市场的巨头。而商汤指出:竞争对手可能拥有更长的企业运营历史,或将已经/将要获得比我们更多的财务资源、更为先进的技术能力以及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及关系。还有,随着商汤向云服务等领域扩张,竞争对手,竞争的基础将有所不同,可能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

面对市场竞争,募资55.52亿港元用于提升研究及开发能力,包括扩大AIDC的算力、加强人工智能芯片的设计及开发自有的人工智能芯片解决方案以及提升人工智能模型有关的能力。随着商汤投入大量的研发开支,以此支持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随着不断提升SenseCore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将受惠于AI模型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利用不断增加的生产效率及产能,拟减少生产生产人工智能模型的边际成本并加快收入增加,产生可观的经营杠杆。

最后,人工智能市场前景广阔,赋能千百行业转型,助推产业智能化提速。诸如在制造业,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转型,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金融业、零售业也在加大对技术投入,应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产品、渠道和场景采用自动化流程更加高效地服务用户。这主要得益于算力大幅提升、算法日臻完善,促使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以及降低硬件成本,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可以说,人工智能影响每个行业。

其中,边缘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是人工智能最具潜力市场。来自权威调研机构Gartner最近一项新调研发现,投资于人工智能的企业机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计算机视觉的计划投资金额最高,两年内的平均投资金额为67.9万美元。各界对人工智能的投资将有所增加,对于在人工智能赛道上的玩家们来说,则将收获这一市场红利。

杨剑勇,福布斯中国撰稿人,并获得网易2020年度最具影响力奖,致力于深度解读物联网、云服务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观点和研究策略被众多权威媒体和知名企业引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