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误解了1700年的刘禅:能力平平的统治者,夹缝中生存的智者

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里,刘禅完全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

他听信宦官黄皓之言、沉迷于酒色,疏远贤臣;宁可投降也不愿抵抗,把亲儿子气得自杀;投降曹魏后还留下句名言“此间乐,不思蜀也”,给人感觉刘禅就是个十足的二傻子。

被误解了1700年的刘禅:能力平平的统治者,夹缝中生存的智者

后来读到《三国志》,才明白刘禅的形象被罗贯中老先生严重扭曲了。罗贯中是诸葛亮的狂粉,对诸葛亮推崇至极,他笔下的诸葛亮近乎完人,为了凸显诸葛亮的完美,势必要找个反面典型来进行对比。而投降的后主刘禅就成为了当仁不让的完美反派。

其实,刘禅因为乐不思蜀这件事,被后世整整误解了1700年。实际上,刘禅不呆不傻,是一个极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只是甘于平庸,这和他幼年时的坎坷经历密不可分。

刘禅自打出生起就是颗苦命的小白菜。他一岁时刘备兵败长坂,刘禅与母亲散失在乱军中,幸亏赵云将刘禅抱入怀中救出,他母亲甘夫人却死于乱军之中。

被误解了1700年的刘禅:能力平平的统治者,夹缝中生存的智者

五岁时刘备的那位孙夫人孙尚香,在与刘备闹矛盾回国时打算把刘禅带上做人质,又是赵云率水兵截江阻拦,把他夺了回来。

刘禅年幼失母,遭逢乱世,磕磕绊绊地长到12、3岁,上面有刘备的养子刘封,下面有两个弟弟刘永、刘理,太子之位受到了严重威胁。

刘封仗着军功,完全不把刘禅放在眼里,大有取而代之的心思。而刘封不顾大局,不救关羽,又窝里斗逼反孟达,使诸葛亮感觉他很难控制,于是建议刘备灭了刘封。

刘封一死,刘禅身上的压力顿时减轻许多,他对诸葛亮也是感激不尽。

被误解了1700年的刘禅:能力平平的统治者,夹缝中生存的智者

公元223年,刘备病危,在白帝托孤,亲手把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备谆谆教诲刘禅,希望刘禅与诸葛亮君臣和谐,守成家业。同时刘备对刘禅的能力有所担心,因此嘱咐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其实刘备这句话挺有歧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刘备告诉诸葛亮的意思并不是说如果刘禅没出息的话就把刘禅从皇位上踹下去,自己当皇帝,而是说如果感觉刘禅不行的话,从自己的儿子中另选一个做皇帝。

甭管哪方面意思,反正刘禅这个皇帝当得有点战战兢兢,总感觉背后有无数犀利的目光在盯着自己的位子。

于是登基后的刘禅选择不问政事,每天过得悠哉逍遥,他并不是痴呆,诸葛亮大权独揽,事无巨细都要过问,自己即使心有不甘,也毫无发挥余地。

刘禅本身能力有限,他应该也知道自己只是位才能平庸的君主,因此对于朝廷大事做壁上观。他历经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位丞相,执政三十余年,君臣相安无事。

被误解了1700年的刘禅:能力平平的统治者,夹缝中生存的智者

其实中国古代的专政制度有很多弊端,因为皇权至高无上,因此对君主的素质要求极高。如果在位的是一位中兴之主,那么天下太平,兵强马壮;如果在位的是一位昏庸无道的主,那么国家就要遭殃了。

对于能力不强的刘禅来说,自己当甩手掌柜,把烂摊子交给那一群能干的宰相,其实是比较好的一种统治方式,有点类似于无为而治。

等到这群良相纷纷陨灭后,蜀国人才却出现了断层,老一辈里是大将军姜维主政。开始亲政的刘禅重用宦官黄皓,此时,朝政开始混乱,黄皓结党营私,所有大臣奏章都要经过他的手才能呈给刘禅。

黄皓与姜维不和。姜维请求诛杀黄皓,政归大臣,刘禅不允许,打算让黄皓给姜维赔礼道歉,两人这页就算翻过去了。

他可太天真了,政治争斗多复杂啊,那是道个歉就能握手言和的事吗?姜维一看刘禅明显偏向黄皓,主动请求去沓中屯田,远离成都这个是非之地。

临走前,姜维抽走了几万精兵强将,使得汉中空虚,曹魏得知此事,立即派大将钟会准备率兵伐蜀。

被误解了1700年的刘禅:能力平平的统治者,夹缝中生存的智者

姜维提前发现了险情,立刻上书请求刘禅加强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的防务。如此重要的报告却被黄皓扣下,他向后主报告说天下太平,没有敌人侵犯。等到魏兵大举进攻时,刘禅已经错失了最佳的防御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与儿子诸葛尚父子大力迎战魏军,父子皆死于仗中,诸葛家三代效力蜀汉,满门忠良。

后主刘禅得知诸葛瞻兵败后,接受了光禄大夫谯周的投降建议,连夜起草投降诏书,当天就送往魏军帐中。刘禅第五子北地王刘谌主张背城一战,为国死节,刘禅不听。

刘谌在昭烈之庙痛哭一场,然后先杀妻与子,而后自杀,算是给不战而降的刘禅争回了一丝脸面,刘禅则因为成为亡国之君而被历朝历代的史书花式讥讽。

其实有时候死比生更容易,死去万事皆空,一切了无牵挂,而活着却要承受人世间的种种灾难和折磨。

实际上,当邓艾和钟会兵临成都时,刘禅主动请降,此举避免了成都成为主战场,也让庞大的刘氏集团躲过了灭顶之灾。

据城死守,为蜀汉流尽最后一滴血,虽然在道义上值得称赞,但让成都变成地狱,老百姓遭殃,损失将极为惨重。

刘禅投降后,曹魏主政大臣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演奏蜀地音乐舞蹈,这其实是场鸿门宴,司马昭一直在暗中察看刘禅的表情。

被误解了1700年的刘禅:能力平平的统治者,夹缝中生存的智者

只见跟随刘禅的人都触景伤情,偷偷流泪,而刘禅却嬉笑自若,司马昭断定刘禅就是个呆瓜,认为诸葛亮也扶不起来他,这家伙亡国就对了。

司马昭一惯多疑,没几天又来试探,他问刘禅想念蜀地吗,刘禅毫不犹豫地说了句著名成语“乐不思蜀”。

结果跟着刘禅一块投降的老臣郤正实在看不下去自己主子这个窝囊相,指导他说:“你应当流着眼泪说:‘先人坟墓远在故乡陇蜀,想起来就心痛,无时无刻不在思念。”

刘禅满口答应,过了一阵,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想不想念蜀地。”刘禅按照郤正的吩咐回答了司马昭,但是语气吞吞吐吐,神态也十分不自然。

司马昭怀疑地问:“你这话好像是郤正的口气。”刘禅吃惊地说:“你怎么知道,正是郤正教给我的。”周围的人听了这话,无不哈哈大笑。

刘禅这样呆傻的举动彻底打消了司马昭的疑虑,他得以丰衣足食并且善终。

被误解了1700年的刘禅:能力平平的统治者,夹缝中生存的智者

他当然不是头脑不健全,装傻也是需要大智慧和演技的,一般人压根做不来,在韬晦保身上面,刘禅和刘备相比毫不逊色。

在蜀国当国君时,刘禅身边权臣很多,有仗着刘禅宠信的黄皓,有手握军权的姜维,有名望无二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他们互相都看不对眼,但是在刘禅的平衡之术下相安无事。

当然,如果论能力,刘禅确实不高明。诸葛亮天天跟他说汉朝亡于宦官,他一点也没听进去,他没有主见,需要讨伐魏国这样的大事,他一点主意也拿不定。

总体而已,刘禅不是傻子,有他聪明的地方,但是总体能力不高,这样的人身处乱世必然成为炮灰,若是在盛世,勉强还能当个守成之君。

他是位难得糊涂的平庸之君,也是位明哲保身的智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