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1991年5月29日,美国纽约,两位半个多世纪没见的老战友终于又将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他们中的一人是张学良,彪炳史册的东北“张少帅”;

另一人是吕正操,新中国开国上将,解放军铁道兵总司令。

张学良在已故国民党中央银行前行长贝祖诒遗孀贝太太家中,一见到吕正操,这名已经九十岁的老人隔着老远就伸出了自己的手。

吕正操快步向前握住了自己曾经的老首长的手,年至耄耋的两个人的眼眶都有些湿润了。尽管已经过去了五十几年,他们仍然记得当年在东北是如何一同奋斗的。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张学良与吕正操

吕正操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尽管他出生时日寇还没有发动“九一八”事变,但东北大地已经陷入战火多时,各地民不聊生。

为了避免孩子在战火之中遭遇不测,母亲多次不得不将年幼的吕正操藏在柴火垛中。童年的吕正操所见皆是遍布疮痍的大地,所听皆是隆隆炮声与人民痛苦的呻吟。

因此,他在自己17岁的时候毅然加入了东北军中,将自己的名字由“正言”改成了“正操”,意思就是操练好了就去打日本鬼子。

由于曾经上过四年小学,略识得几个字的缘故,吕正操在东北军中很快混出了一些名堂。当时张学良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卫队旅,重用识字的青年,吕正操便经由一名做军医的亲戚介绍进入了卫队旅中。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吕正操

因为一手好字,他很快被张学良注意到,并推荐到东北讲武堂读书。在这里他不仅读书习字,更学得了统率军队的本领。毕业后他顺利成为了张学良身边的少校副官,受到他的重用。

在张学良身边工作的经历让吕正操培养出了更加坚定的爱国情怀,但作为少校副官,他只需要负责讲武堂毕业生的分配和使用,这不是吕正操的愿望。

因此,他向张学良提出了去部队带兵。张学良是认可并且器重他的,1929年春天,吕正操加入东北军16旅中担任中校参谋处长。

上过讲武堂,又有一颗坚定的心,吕正操很快就在军队中打出了名堂。1932年的热河抗战中,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并取得了一定的作战成果,被提升为647团团长。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张学良

年仅28岁却能成为一团之长,吕正操的军旅生涯如此顺利,既有他自己的努力与天赋,也要归功于张学良的信任和重用。

因此,吕正操对张学良的感情十分深厚,他在晚年的时候曾经说过:

“张学良不仅是我的同乡,还是我的长官和老师。”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张学良与吕正操的分别发生在西安事变之后不久,那是吕正操记忆非常深刻的场景。1936年10月,他被调到西安张学良公馆担任内勤工勤。两个月后,张学良便与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

25日下午,张学良一反常态地穿上了戎装,郑重告诉他的老部下:自己将要送蒋介石回南京,3天后便回来。吕正操是坚决反对的,因为他料定蒋介石绝不可能放张学良回西安。

然而张学良也已经下定了决心,在此前的一次干部会议上他就说:

“假如我们拖延不决,不尽快把蒋介石送回南京,将会出现更大的内乱,那我张学良将成为万世不赦的罪人!”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多年后吕正操仍清晰记得这番话,谈起时仍然满是怀念和敬仰。可惜事实果然按照他们所料地进行了下去:

张学良送蒋介石回了南京,自己也被扣在了南京,再也没能回到西安。

两人一别便是足足54年。期间两人曾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着联系,但因为蒋介石对张学良的严密控制,他们信中有很多都不能署名。

直到1984年6月,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从香港来到北京时特意来看望了吕正操,给他介绍了张学良在台湾生活的情况,谈到了张学良说过的一句话:

“在大陆我有两个部属十分想念,一个是吕正操,一个是万毅。”

通过张闾蘅,两人又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联系。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万毅

1991年,张学良通过张闾蘅,给吕正操传来了重要的消息:张学良偕夫人赵一荻前往美国探亲,希望吕正操可以到美国见面。

4月30日,张闾蘅再次催促道:

“您再不去,他不是被各种应酬拖垮,就是被夫人拖回台北。”

吕正操心中无比想要前往一会,但他耐心等待了中央的安排,在5月25日才启程飞往美国旧金山。

因为消息不通的原因,他并不知道张学良已经前往纽约,只有赵一荻因身体不适留在了旧金山。因为这个缘故,两人再见的时间又延后了4天。

近半个世纪没见,两人有好多好多的话要说:他们谈这半个世纪的经历,谈几十年来世界风云的变幻。张学良还提到了自己的信仰

:“我可迷信了,信上帝。”

吕正操随口接过:

“我也迷信,信人民。”

说罢两人都笑了。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两句话的不同,也道明了两人分开的原因。曾经是张学良部下的吕正操,正是因为信仰人民才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成为我国唯一一个没有红军经历、功勋却足以担得起“上将”这个军衔的将军。

早在东北军中任职时,吕正操就曾经接触过共产主义。1934年春,时任647团团长吕正操驻扎在北平,与北平中共地下党员刘澜波、孙志远等人接触密切,对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都产生了敬佩的情绪。

1937年10月14日,吕正操同部队中的党员同志们一起,将自己率领的这支国民党军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宣告脱离国民党军,开始了自己在冀中的抗日之旅。

就在这一年的5月4日,他已经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吕正操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有无奈之处。1937年4月,趁着蒋介石缩编东北军的机会,第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将647团拆分到了一一六师和一三零师中。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万福麟

原属东北军647团的将士们无不愤慨,其中有很多人表示要把队伍拉出去,西渡黄河去找红军。

吕正操派人向中共北方局请示,北方局给出的意见是:

“服从改编,扩大党的力量和影响。”

这一年9月15日,吕正操率领的六九一团主力在前方与日军交上了火。此处三面受敌,对六九一团很是不利,急需援军的到来。

然而该团二营的战士们却被安排看守弹药库一直没能归队,大大削弱了六九一团的战斗力。

而这,就是万福麟企图借助日军削弱六九一团的阴谋。

大敌当前,国将不国,还有人搞这种小心思,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和悲凉。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六九一团尝够了掩护“嫡系部队”、自己殿后,担负最重道德战斗任务的危险和痛苦。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10月10日六九一团一营刚在梅花镇消灭了日军一个骑兵连,次日面对增援的日军,万福麟却要求吕正操放弃一营追赶大部队。吕正操坚决不同意,率领部队血战,在黄昏时分接应一连突围成功。

这件事彻底冷了将士们的鲜血。突围当晚吕正操便召开营、连长会议,大家一致认同

:“南下追赶国民党军主力只有死路一条,应当立刻回师北上。”

就这样,六九一团北上与中共中央地方组织取得了联系,并改名称为“人民自卫军”,开始在当地的抗日游击战斗。

张学良戏称吕正操为“地老鼠”就是指他在冀中抗日时采用“地道战”等形式抗击日寇。冀中抗日的经历,是吕正操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之一,他在这里建立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成为一代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自1937年10月改编过后,由于在当地实行减租减息等利民政策,当地党员和青年知识分子纷纷积极加入自卫军之中,原本一个团的兵力迅速发展到五千余人,下设三个步兵团和一个特种兵团。

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他们建立了政治工作组织系统,成立了军政干部学校,并在晋察冀军区见习受训,接受了建立冀中根据地的任务。

他们先对当地地主武装、土匪汉奸等下了手,解决了当地多个压迫百姓、阻挠抗日的汉奸武装。

对地主武装则采取“分化上层、争取下层”的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改造了大部分的武装,将两万余人编入了人民自卫军中。

收编各地杂色武装的同时,人民自卫军对日军所侵占的城镇和铁路沿线发动了攻势,并粉碎了日军对冀中地区的第一次“扫荡”,收复高阳县城。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汉奸

以此为中心,冀中行政公署正式成立,吕正操担任了主任一职。随着同年5月整编工作的继续、9月大清河北军分区的成立,冀中根据地已经初步形成。

聂荣臻曾经说,这是我军第一个平原根据地,将为其他地区平原根据地的建设提供经验。

成功建立的冀中根据地不仅仅拥有这个“第一”的荣耀,还如同一把尖刀插进了日本本以为已经牢牢控制的华北地区,让想要坐拥“粮仓”的美梦破碎。

为此,华北日军从各地先后调集了2.6万人,从1938年11月到1939年4月,仅仅半年的时间中,便对刚有规模的冀中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围攻,企图全面控制冀中平原地区。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聂荣臻

而吕正操领导着改编后的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以内线袭扰、外线作战的方针对日军发起了反围攻作战。

五次反围攻作战,五战五捷,击毙、俘虏日军数千人,另击毁日军坦克数辆。最重要的是,彻底粉碎了日军将冀中根据地扼杀于“襁褓”之中的计划

在一次次反围攻作战中,冀中根据地越来越强大, 越来越完善,军队素质和战斗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多次围攻不利后,日军展开了自己最“擅长”的“扫荡”,第三纵队在五次反围攻后,迎来了三次反“扫荡”的考验。1939年10月上旬至12月底,日军调集近两万人兵力进行了三次大“扫荡。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吕正操与夫人

吕正操一边指挥主力部队跳到日军扫荡圈外,一边命部队突击日军运输线,或铁路线上敌人的据点。

冀中根据地在反“扫荡”上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党中央的表扬, 毛主席亲口称赞他是

“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

1940年,晋察冀军区迎来了规模前所未有的正面战斗——百团大战。1940年1月是格外不太平的一个月份。吕正操正率领着警备旅参与南下支队,准备到冀南地区讨伐国民党顽军朱怀冰、庞炳勋、石友三等部。

恰在此时,日军又调集七千余兵力对冀中地区进行了两次“扫荡”。留守冀中的第二、第三军分区部队在辖区内分散活动,与敌人进行艰苦作战。

至5月底共作战216次,以伤亡1500人的代价击毙日伪军3400人,再次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百团大战

多次在冀中失利后,日军于下半年开始推行“囚笼政策”:

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企图将冀中抗日根据地分散成许多孤立的小块,将根据地的八路军第三纵队围困至死。

为破日军的“囚笼”,吕正操和程子华一同率部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总共分三个阶段。8月20日至9月20日第一阶段战役中,吕正操率领冀中军分区毁公路、铁路五百多公里,炸毁二十多座桥,收了一万三千多公斤的电线,击毙日伪军1300余名。我军为此付出了400人伤亡的代价。

在第二、第三阶段的战役中,冀中各地民兵和百姓冒着被飞机低空扫射的风险大规模破坏铁路、公路及附属建筑物。为支持抗日斗争,他们的目标是:

“不留一条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桥梁”。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程子华

在三个多月的百团大战中,吕正操沉着而果敢的指挥使得他成为冀中百姓心目中“守护神”。

有的时候他一天要参加四五次战斗,却仍旧一马当先、身先士卒。

日本人也多惧怕吕正操的大名,直到他调任晋绥军区司令员的时候,还有日军报纸称抓住了

“冀中军区的吕正操”

,试图以此来提振士气。可见吕正操在冀中打出了怎样的赫赫威名!

多年后有人问他对这段经历的看法。将军笑了笑,说:

“其实,日本人没有什么了不起。”

当被问及是否打过败仗时,将军说:

“敌人来了,打不过就跑嘛,这就是敌进我退。”

充足的信心、正确的战术,这些都是吕正操在冀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法宝。

或许正是因为在冀中根据地的经历,让吕正操从此开始“信仰人民”。他深深记得当时冀中的百姓们有多苦

:“日寇在冀中实行法西斯侵略暴行”,但是这些“不但没有使我们的人民屈服,反而更加激怒男女老友对侵略者不共戴天的仇恨。”

吕正操沿用马克思主义的说法道:

“环境越是艰苦复杂,人民对敌斗争的办法越多、越巧妙、越灵活,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吕正操在抗日前线

1985年6月,吕正操曾经专程同夫人一起回到冀中,探访自己的“第二故乡”,探望久别的乡亲们。他特意在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同老房东们促膝长谈。

8天的时间里,他走过了十二个县,十一个村镇。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他说:

“一直系念着冀中这块曾在此浴血奋战的热土,始终不忘那些曾和我生死与共的冀中人民。”

谈起吕正操的这段经历,张学良的羡慕之情更浓。当日中午两人吃饭的时候,吕正操谈起了自己在敌后抗日打游击的过程,并说

:“你走后东北军就乱了,我赶回部队接受共产党的指示,留在敌后打日本。”

张学良倒也不觉得这是“背叛”国民党,而是叹道:

“你带的部队坚持打日本,对我也是个慰藉。”

对于一名少帅来说,没能亲自上阵杀敌,也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在纽约期间吕正操同张学良会晤三次,两人谈了许多事情,谈得最多的就是抗日战争。吕正操向曾经的东北张少帅介绍了东北军抗日的优良战绩,他叹道:

“蒋介石见哪里危险,就派东北军去哪里。上海作战时蒋介石让东北军的吴克仁当后卫,他们渡江时淹死了好多,很惨。”

吕正操和张学良(右)

事实上这支很惨的部队,最后连抚恤都没有得到,反而是被取消了番号,剩余的战士全部被遣散了。

这段经历对谁来说都称不上愉快,张学良更是深知自己与蒋介石之间的问题所在:一开始他就主张抗日,蒋介石偏不让;后来他又发动了“西安事变”强迫蒋介石抗日,蒋介石这种心胸不宽的人,又怎么会善待东北军呢?

张学良心中的愧疚也并不难懂。因为不费一兵一卒,甚至一场仗都没有打就在“九一八”之后让出了东北,曾经意气风发的张少帅,成为了全国嘲笑的“不抵抗将军”。

在吕正操看来,这纯粹是给蒋介石背黑锅。他宽慰道:

“打日本人东北军替您打了嘛。”

东北军中的许多将士的确在抗日期间过得很惨。例如原东北军53军副军长黄显声,在重庆的时候被戴笠的特务抓住,后来与杨虎城将军一同被害。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张学良与杨虎城(右)

原本他在狱中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跑出来,但是黄显声坚持自己光明正大,

“他们怎么抓我的,就怎么放我。”

可惜一语成谶:抓他的时候是莫须有的罪名,最后害死他的时候依然给不出任何理由。

黄显声早年在锦州时就同共产党员有联系,说起来比吕正操还要早一些。与黄显声相比,吕正操要幸运得多。

他不仅早早改编,不再接受国民党的指令,还在冀中打出了自己的风采。抗日战争结束后,依然在为中国的建设发光发热。

1946年初,吕正操回到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7月开始担任东北铁路总局局长,专管铁路工作。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黄显声

为了提高当地运输能力,吕正操专门开展了“死机复活”和“死车复活”活动,在辽沈战役之前修复铁路5700多公里,通车线路达近万公里,占据了东北线路的98%,为支援东北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在解放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吕正操在抗美援朝时再次兼任军事运输司令员,组织铁路部门成立志愿援朝大队,多次到现场指挥抢修铁路和物资运输工作。

为了应对美军的狂轰滥炸,抢修部队自创了一套特殊的抢修方法和应急措施,被炸毁的铁路随时就能修好,炸毁一段铁路另一端就可以用以“替补”,保证了前方的物资供应。

吕正操不仅实际操作出色,还善于学习。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便对苏联的“包乘制”和日本的“轮乘制”进行了对比试验,并写了一篇《论乘务负责制》发表在《东北日报》上。

这篇文章得到了毛主席的称赞

:“我们就是要学会搞建设。”

1991年,张学良给开国上将吕正操传信,希望他能到美国去见上一面

吕正操(右二)陪同毛主席视察

1958年,吕正操接手铁道部长一职。在任期间他主持修建了成昆线等西南三线铁道工程。成昆线有“世界地质博物馆”之称,修建难度极大,但战略意义同样极其重要,毛主席甚至说过成昆线修不好他睡不着觉。

为此,吕正操带领铁道兵三十万人参加“大会战”,使得成昆线在1970年1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西方媒体将此形容为“中国在经济战线上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可见其难度与意义!

除了工作之外,吕正操最喜欢的就是打网球。他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网球,即便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能找到打网球的场地,在打谷场上拉开一张网子,他就能打得很开心。

晚年的时候,他笑称自己一生就三件事:

“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

2009年10月13日下午14时45分,这名百岁老将军合上了自己的双眼。

他是新中国开国上将中最后一个告别我们的人,也宣告了那个时代的彻底结束。

当我们回顾老将军的人生历程时,或许会为他的果断和勇敢而感动,或许会被他抗日的经历刺激得热血沸腾,或许会为他和张学良跨世纪的友情而感慨。所谓“传奇”,不外如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