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势不可挡的攻势下,蒋介石无奈带领残部败走台湾,
26年后,一直念叨着家乡花草、父母陵墓的蒋介石,因病留在了异乡,享年87岁。他留给家人的,就是临终前的口头遗嘱,以及那本写了57年、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日记。
蒋介石逝世后,日记就到了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手中。
对于同自己相濡以沫了48年的妻子,蒋介石的日记中,自然是少不了对宋美龄的描写,在日记里,蒋介石还给两个儿子留了一句话。正是因为看到了这句话,一向强势高傲的宋美龄,一时难以自已。随后更是立马动身前往美国,长居在外,余生很少回来。

蒋介石究竟写了什么,能让宋美龄这位传奇女子失态?什么样的内容能让宋美龄,再也不肯回来?
蒋介石的日记渊源
蒋介石从1915年开始写日记,这时候他已经28岁,正逢社会混乱,军阀四起。
蒋介石
加入孙中山先生正在筹建的中华革命党中,为了准备军队和避开抓捕逃往日本。在这段逃亡的日子里,曾国藩先生的著作,对蒋介石产生了深远影响。
蒋介石一生都十分崇拜曾国藩,流亡日本的日子,又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阅读曾国藩的作品,因为曾国藩喜欢写日记,蒋介石也开始写日记。
蒋介石前期的日记真实性很强,不仅写了自己早年的污点,对各个时期的大量隐私也多有描写。
因为蒋介石所处的时代极为特殊,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和争议。而他在日记里,对于身边不满意的事情,也会肆意批评谩骂,从蒋介石的一些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感情波动剧烈的人,这些特性在蒋介石的日记中展露无疑。
他在日记中对个人的感情毫不掩饰,他在日记里骂过许多让自己不满的人,
比如好友戴季陶,同僚胡汉民、孙科,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等。
在蒋介石原来的几段婚姻中,他对于妻子的评价和感想也都写在日记里了。
比如蒋介石的原配毛福梅,他在日记里少有的几次提及这位原配,语气也都是冷漠而怜悯的,可以看出来他对于原配,除了怜悯和厌烦没有其他感情。对于第二任妻子姚冶诚,也多为批评她“彼妇凶悍,任性不可名状”,
而让蒋介石苦苦追求了许久的陈洁如,最后也让他颇为不满。
蒋介石刚认识陈洁如时,多次在日记里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
对于二人之间的相处也毫不吝啬笔墨,可见,这个时候陈洁如是蒋介石时的三个女人中,最让他喜欢的。在一起的几年里,蒋介石好像忘记了其他女人,全部精力都在陈洁如身上。
毕竟陈洁如是让一向尊母的蒋介石,不顾母亲的强烈反对,坚持要娶回家的女人,但是后来蒋介石在日记中,对于陈洁如的描写却在逐渐减少,再有描写也多是埋怨陈洁如持家无方,不会教育孩子。
而这个时候,另一个女人已经取代了陈洁如,成为蒋介石日记里的常客。
蒋介石对她的亲昵称呼,也是前所未有的。
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爱情故事
这个女人就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极为特殊意义的传奇女子宋美龄。
1922年,蒋介石在上海的一次宴会上,第一次见到正青春活力的宋美龄,那时候的宋美龄气质卓越,容貌出众,又有着非凡的家室,她一出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蒋介石自然也被这个优秀的女子吸引了,但是当时他正与陈洁如情深意浓,又加上宋美龄并没有多关注他,蒋介石只能把对宋美龄的惊艳藏在心底。
然而1926年,蒋介石在广州再次见到宋美龄,
这下他的感情就如同泛滥的江水,再也无法隐藏,很快就展开了对宋美龄的热烈追求。与此同时,他日记中对于宋美龄的描写,也在逐量增加,蒋介石在日记中,毫不掩饰自己对宋美龄的喜爱之情,对于宋美龄的称呼也是“三妹”等亲昵的叫法。
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对于宋美龄来说自然不是良人,他已有一妻二妾,还有一个儿子,怎么配得上云英未嫁的,在宠爱之中长大的宋小姐?
所以蒋介石对宋美龄的追求,自然是得到了宋家大多数人的反对,宋家掌权人宋子文,和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对这段感情都是不赞同的。
宋美龄的二姐宋庆龄,因为蒋介石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的一些行为,认为他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更是强烈反对。
虽然遭到了宋家三个主要人物的反对,蒋介石却并没有灰心,他对于宋美龄的追求愈加尽力,为此还遣散了自己家中的那三个女人,为了避免陈洁如闹事,还把她哄骗到了美国。
虽然蒋介石为了追求宋美龄十分尽心,但是宋美龄本人却对他不感兴趣,
更何况她现在还有男朋友。虽然有那么多的阻力,蒋介石却没有放弃,更何况宋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持反对意见。
宋家的大姐宋蔼龄,就极为赞同这场婚事
。她极具慧眼,认为蒋介石绝非池中物,如果宋美龄与他结婚,对于宋家与孔家来说,都有非常大的好处。
就这样,
在蒋介石的穷追不舍、与大姐宋蔼龄的极力劝说之下,宋美龄的态度软化了下来。
对于这个小妹的心思,宋蔼龄十分了解,知道她爱慕虚荣、喜好权势,又有英雄情结,于是就从宋美龄的心理切入,成功让宋美龄答应了蒋介石的求婚。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盛大婚礼在上海举行
,证婚人是时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主席的蔡元培。蒋宋二人的婚礼一共举办了两场,蒋介石甚至还因为宋美龄的缘故,加入基督教,与宋家人一样成为一名基督教徒,可见他对于宋美龄的重视和喜爱,不是作伪。
在婚礼当天的日记中,蒋介石写道:“平生为未之有爱情,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知余身置身何地矣。”
“平生未之有爱情”这句,可见蒋介石是直接否认了,他和之前的三个妻子的感情,认为自己对她们没有爱情,直到遇到宋美龄,他才真正拥有了爱情。对于婚礼当天的情况,蒋介石也事无巨细地写在了日记里,如此用心的程度,足以见蒋介石对于宋美龄的在意和爱护。
至于世人所认为的,蒋宋二人结婚只是一场政治联姻,也许这场婚姻一开始的结合,掺杂了许多政治因素,但是蒋介石和宋美龄那么多年来的相处,让我们看到了,一生戎马的蒋委员长的柔情之处,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令人称道。
日记中的宋美龄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之后,二人感情极为融洽,生活上二人相互扶持,事业上,他们也各自支持着对方
。蒋介石在政治上的抱负,宋美龄一直在默默支持。而宋美龄的事业,蒋介石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蒋介石的日记中,写了许多对宋美龄的心疼之情。比如中央政府资金不足,宋美龄一方面请求自己的哥哥宋子文相助,一方面多番前往美国,通过演讲筹备资金,而她也多次因此劳累生病,让蒋介石十分心疼。
对于之前的女人,蒋介石在日记中对她们多有埋
怨,虽然他与那些人在一起,但是蒋介石似乎认为自己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对于姚冶诚和陈洁如,这两个他自己选择的女人,他的态度也是爱恨交织的、极为复杂的。
但是和宋美龄结婚之后,蒋介石对于婚姻的态度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日记里,蒋介石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宋美龄,他笔下的宋美龄温柔美丽、善解人意,并且非常识大体、顾大局,不仅在生活上仔细照料自己,事业上也多加帮助,她不仅懂得持家之道,更懂得治国之道。
更何况,宋美龄对待蒋介石的儿子,也十分尽心尽力。
在蒋经国被送往苏联的几年后,蒋介石一直没有他的消息,唯一能知道的,就是蒋经国在苏联对他的指责。对于长子反抗自己的事情,蒋介石甚至在日记中写,如果蒋经国死了,那蒋纬国就是他唯一的儿子。
但是血缘亲情怎么也是无法割舍的,时间越长,他对蒋经国的思念就越浓重。
在找回蒋经国的过程中,宋美龄表现出极大的支持,十分关心蒋经国的事情。宋美龄的大度让蒋介石感动不已,也更加感觉到宋美龄和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来。
后来西安事变蒋介石被囚,也是宋美龄不顾危险,前去西安从中斡旋,才把蒋介石成功解救了出来。
1949年12月,蒋介石走投无路败走台湾,期间宋美龄一直不离不弃,陪伴在蒋介石的身边。
1969年,蒋介石因一场车祸,而导致身体受到强烈打击,本就因为老年虚弱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之后几年,又接连发生多个变故,他的肌肉都开始僵硬,连握笔都困难了。
1972年8月,是蒋介石最后一篇日记结束的时间,
从1915年开始执笔,到1972因病重而停笔,他的日记写下了57年的历史事件、日常琐事,还有48年与宋美龄相濡以沫的生活。
在日记停笔的三年后,戎马一生的蒋介石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口授遗嘱在几天前就已经留下,那本承载着蒋介石大半生历史的日记,也在他出殡后由长子蒋经国继承。
这里面写的都是蒋介石生平的点点滴滴,和对于后代的殷殷期待,以及对宋美龄的关怀。
他在里面写:我死后,你们要好好侍奉宋美龄,她是你们永远的母亲。
虽然蒋介石与宋美龄的感情非常好,但是他们一生也没有孩子,长子蒋经国是蒋介石原配毛福梅所生,次子蒋纬国是收养给姚冶诚抚养的孩子。显而易见,这句话是蒋介石写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的。
他担心自己走后宋美龄受委屈,也但担心她在蒋家的地位受到威胁
。晚年的蒋介石饱受病痛折磨,却依旧在担心宋美龄的境况,
他多番强调宋美龄在蒋家的地位,可见对宋美龄重视和喜欢。
蒋经国看到日记中的这段话,很快就把它拿给了宋美龄。
看着日记本上熟悉的字迹,宋美龄悲伤不已
,一想到蒋介石去世前,还想着在两个儿子前巩固她的地位,对亡人的思念一瞬间漫上心头。同时她也知道蒋经国的意思。
蒋介石刚去世,台湾的政局就受到了影响,虽然蒋介石早早为蒋经国铺好了路,但依旧有人对这些权利虎视眈眈,孔家和宋家就在其列。也有许多人企图借着宋美龄的名义,在台湾政局中大捞一把。
而蒋经国的意思,就是叫宋美龄不要再干预台湾政权,希望她能看在蒋介石的面子上,不要再成为孔宋两家夺权的靠山。
蒋介石留下的话激起了宋美龄心底的伤感,蒋经国的意图又叫宋美龄十分寒心,她索性收拾东西,以养病的名义,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道路,
再也不插手台湾的政治。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没多久,宋美龄就住进了美国的宅子,远离了政治上的纷扰,把半辈子的图谋丢在身后,自己在美国,过着与世无争的恬淡日子。
2003年,横跨了三个世纪的百岁老人宋美龄在美国去世,去寻找逝去了28年的蒋介石
。他们的一生,经历了乱世的风雨,在世人的流言蜚语下携手并肩,以夫妻的名义度过了并不平淡的一生。虽然这场婚姻含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但他们二人的感情也是不容置疑的。正如蒋介石在日记中写
“平生未之有爱情,而你是我唯一的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