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庆渔民捕鱼时捞出大铁柱,转手卖了65块,专家:3个亿打水漂了。

重庆渔民捕鱼时捞出大铁柱,转手卖了65块,专家:3个亿打水漂了。

赤水一珠惊创获,谁知故物掌中遗。

——林朝崧

清代诗人林朝崧在《寄赠其二》一诗中写自己平生最擅长识宝,却也有文物在掌中遗漏的事情发生,对普通人来说就更是容易“遇宝不识”。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经常有农民在地里耕作,挖到宝物或者文物后不知道,反而当废品卖掉的情况。

重庆渔民捕鱼时捞出大铁柱,转手卖了65块,专家:3个亿打水漂了。

在1980年的重庆就有这么一位渔民,他在江中打捞出了一个大铁柱,却不认识是何宝贝,竟然将他当做废品卖到了废品站,卖出了65元的“高价”。后来才知道,自己错卖了一件大宝贝,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他买错了什么,那件宝贝到底值多少钱呢?

上个世纪1980年到1990年左右,买废品是很常见的事情,还有专门的人会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车里放着一个大喇叭,循环播放着“收废品”。而他们主要回收旧家电、铁器、以及废纸等等。在这些废品中,最值钱的就是铁器,很多收废品的对于铁器都是按斤称重。

重庆渔民捕鱼时捞出大铁柱,转手卖了65块,专家:3个亿打水漂了。

出生在重庆山中的陈某,是一个渔民,每天靠着嘉陵江中的鱼虾为生。在一次去江中捕鱼时,一网撒下去,拉上来后却发现异常沉重。他满心欢喜,以为是这次收获满满。直到拉上来时才发现,网中并没有鱼,只有一坨大铁柱。

这个铁柱高约七十五公分,直径在二十五公分左右,上面还有一些看不懂的花纹,像是什么字体一样。陈某也不清楚这是什么东西,但是想到这么重的铁,拿来卖废品应该值不少钱。于是陈某费力的将这坨大铁柱拿到了废品站,准备把他当废品卖掉。

重庆渔民捕鱼时捞出大铁柱,转手卖了65块,专家:3个亿打水漂了。

废品站的老板看着这个其貌不扬的大铁柱也犯嘀咕,这起码也有一百来斤。后来在两人合伙之下,把铁柱抬上了称,这才得知大铁柱有九十七公斤,大概两百来斤。老板直接就给了65块给陈某,这65元在当时也是价值不菲。

1980年,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在30左右,65块相当于一个工人两个月的工资。而这一件事,在当时也被人们大街小巷的传播开,以至于当地的文物管理局都得知了这个消息。他们来到了废品站,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大铁柱,可以重达两百斤。

文物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到现场仔细观察之后发现,这个铁柱不简单,上面写满了鸟篆文,标明了其来历,果然是文物。根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开始经略西南,遣使夜郎,并且在蜀地设立郡县。后来在西南一带,开始修设路桥,而这个铁柱,就是当地桥梁的桥墩。于是文物局用200快将这一文物买下,后来留在四川省博物馆进行保管。

重庆渔民捕鱼时捞出大铁柱,转手卖了65块,专家:3个亿打水漂了。

《史记·汉武帝本纪》记载:“县官鼓铸铁器,大抵为大器,不给民用。”这个铁柱是当地县官铸造,用料厚实,不是给一般百姓使用的,距今已经2000多年。而这一文物对中国桥梁史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也是汉代冶铁技术和桥梁技术的重要考证。

陈某不知道,自己65元卖掉的大铁柱有这么大的来头。而据专家表示,这个文物的价值最起码也有3个亿。不知道陈某和废品店老板得知这一消息后,又会作何感想。陈某的行为,和《韩非子》中买椟还珠的楚国人,如出一辙。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平时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还是有帮助的,不然即使一个价值连城的宝物在你眼前你却视若不见,事后才噬脐莫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