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很多人都分不清“知州”与“知县”的区别,其中,有一点最为重要

县的政区建制开始于春秋时期。

那时,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边地设县,后来,又推行到了内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使得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历时两千多年不变,直到今天。

可以说,州县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地方行政区,一直有其特殊的地位。唐韩愈《进士策问》:“今将自州县始,请各诵所怀,聊以观诸生之志。”宋欧阳修《吉州学记》:“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於教化也。”所以,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天下之治始于州县”的说法。

而作为这两个行政区的长官,知州与知县也尤为重要。

很多人都分不清“知州”与“知县”的区别,其中,有一点最为重要

实际上,知州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官职名称。

早在宋代以前,朝廷便常常将朝廷大臣派去各州担任长官,暂时管理当地的军事、民政,这些人被称作“权知某军州事”,而“知州”,便是其简称。一直到明清时期,“知州”才成为了正式官名,作为各州的行政长官。其中,根据管辖地区的不同,又分为直隶州知州和散州知州。

直隶州的管辖地区更大,地位也要更高一些。而散州知州相当于知县,要相对简单许多,除了两平、大兴二县的知县属于京县地位较高,其它知县在地位上基本平等。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下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分,清朝有六大地方行政区,分别是:省、道、府、厅、州、县,这六者并非直接的上下级关系。

按照顺序划分,大致可以分为省、道、府、县。其中的府,在地位上等同于直隶州,而散州的地位则等同于县,从地位上来说,州的地位大多要高于县。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同为行政区之一的厅则与州十分相似,州有直隶州和散州,厅也同样有直隶厅和散厅,它们都因为管辖地区大小的不同而地位不同。

直隶州和直隶厅,在地位上都等同于府,隶属上直隶于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两者的差别在于:直隶州会辖县,而直隶厅则往往不会。

很多人都分不清“知州”与“知县”的区别,其中,有一点最为重要

至于散州和散厅则隶属于府、道,地位上等同于县,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两者皆不可以辖县。直隶州和县的另外一个区别在于:直隶州辖区往往设有下一级行政单位,其中。大多数是县,但是,也不全都是。相对而言,县作为最低级的行政区,自然也就没有自己的下属机构。

知州和知县,在职权上十分相似,都负责管理辖区内部的各项民事事务,包括:收缴赋税、管理治安、教化民众等。按照清朝政策的规定,知州和知县在推行政令之前,都必须对辖区内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有很深的了解。

知州作为一州长官,设有通判、同知等属官,其中,同知负责刑法治安等事务,而通判,则主要管理财政赋税。知县管理一县事务,不设属官。由于。知州管辖地区更大,相应的对官员的要求也更高,不仅要求必须是现任官员,对其任职经验和办事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除此之外,知州上任前还要学习许多东西,比如:在雍正期间,知州上任前就要学习田文镜编写的《牧民宝鉴》、《宦海指南》、《惠福全书》、《收令全书》等书籍。而相对而言,对知县发要求就比较宽松了,既可以是现任官员,也可以是进士、举人,甚至连花钱买官的人都有。

很多人都分不清“知州”与“知县”的区别,其中,有一点最为重要

知州和知县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官阶,以及随之带来的一系列权力问题。

知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两者在官阶上都属于从五品,但是,待遇和俸禄则不同。直隶州待遇等同于府,俸禄较高,散州地位等同于县,地位较低。而值得一提的是,知府虽然地位上和直隶州知州相差不大,但是,知府属于从四品,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然而,知县除了京城知县属于正六品以外,其余知县都属于正七品,人称“七品芝麻官”。历史上,著名的汤显祖,便曾经担任知县一职。汤显祖是明朝著名的才子,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年仅21岁就中举当官,一生写下了许多著名的书籍。在34岁中进士后,因为批评朝廷遭到贬职,在广东担任典史。

后来,他才到浙江做知县,并且,在他担任知县期间,政治清明,民生安乐。由此观之,官职不在大小,即使是担任小小的知县,也能够造福百姓,而反观那些身居高位的权贵,祸害百姓的也不在少数。

很多人都分不清“知州”与“知县”的区别,其中,有一点最为重要

不同的官阶可以享受的权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五品官员住宅规格,可以达到七间房,六品官员只能住五间房,而七品官员只有四间。至于在出行方面,四品以下的官员,在其地方都只能乘坐四人轿,实际上,倒是抹平了差距。

总体来说,知州和知县作为清朝的基础地方官员,在职权和地位上,都比较接近。而真正的差别,在于他们管辖地区的大小,以及两者的官职和官职所带来的权限。相比之下,知州会略高于知县。即便是这样,其实,在古代的历史发展中,这种行政区划和官员品阶,也是随着朝代的需要在不断发展。

比如:我们现在社会,也会根据发展的现状,对各省市的官员职位进行调整。所以,知州与知县的不同时期的发展,也说明了官员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清史稿·职官三》、《汤显祖家世述略》、《随园随笔·应知不知》、《睢县志·文化·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