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焉父子两代经营益州,最终却被刘备占了便宜,其中有何隐情?

引言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在三国这段历史当中,刘备可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正是因为有他存在,才有了后来曹、刘、孙三分天下的局面。而要说起这三分天下的开端,就需得从刘备夺取益州开始说起,正是因为有了益州这块基业,刘备才可以盘踞汉中,称汉中王,继而建立蜀汉政权。

01

刘备能够有这样的功绩和成就,除了自身的努力和众多谋士鼎力相助外,更有刘焉、刘瑁、刘璋这父子三人的功劳。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刘家三代人的努力,刘备根本无法抢夺益州,最后也难以和曹操、孙权抗衡。

刘焉父子两代经营益州,最终却被刘备占了便宜,其中有何隐情?

▲刘备称帝

刘焉是西汉鲁恭王的后人,是正统的汉室宗亲。除此之外,他还曾担任过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等官职,其身份显然要比只会织席贩履的刘备更为尊贵。刘焉在朝为官,亲眼目睹了汉灵帝的诸多荒唐行径,心中早已认定大汉气数已尽,便主动请缨去偏远的交趾镇守。可就在刘焉收拾行装要准备前往交趾之际,侍中董扶却告诉他,益州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有帝王之气,去交趾还不如去益州。当时的益州刺史郤俭是花钱买的官,早已把益州弄得乌烟瘴气了,刘焉去益州就可把他捉拿归案。

刘焉父子两代经营益州,最终却被刘备占了便宜,其中有何隐情?

▲益州北部

刘焉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改变了主意,动身去了益州。谁知行至半路,益州地区突然爆发了农民起义,刘焉就这样被困在路上了。没过多久,刺史郤俭就被黄巾军马相给就地正法了,而马相很快又被当地的大族部队贾龙击败。直到此时,刘焉才得以在贾龙的邀请下进驻了益州,而董扶也跟随刘焉,担任了属国都尉。

刘焉父子两代经营益州,最终却被刘备占了便宜,其中有何隐情?

▲张鲁剧照

刘焉抵达益州后,迅速联合张鲁掌控了整个益州和汉中地区,没想到的是,随后张鲁就和刘焉决裂,并私占了汉中地区。正是因为张鲁独自占领了汉中地区,所以让刘焉有了很好的借口不出兵,不管是讨伐董卓还是讨伐李纂,刘焉都以“张鲁挡住了我的出路”为借口拒不出兵,在乱世之中安然地当个土霸王。而跟随刘焉的,除了董扶,还有他自己的好友吴匡的儿子,吴懿一家人。

刘焉父子两代经营益州,最终却被刘备占了便宜,其中有何隐情?

▲汉中栈道

吴懿当时也是抱着躲避中原灾祸的想法,因而才跟随刘焉一起入蜀的。吴懿一家人中,还有一位十分美貌的姑娘,她就是吴懿的妹妹,曾有相师在看过她的面相之后大呼,“后当大贵。”吴家人对面相师的话深信不疑,都认为吴懿的妹妹将来必然是要嫁给皇帝的。而刘焉听说这件事之后,就想要把吴懿的妹妹给留在自己家中,于是就让三儿子刘瑁迎娶了吴懿的妹妹,希望他将来能够有一番作为。

02

《史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机关算尽的刘焉却偏偏忘了自家祖先刘邦的亲身教训。想当年楚汉争霸的时候,魏豹本来对刘邦是忠贞不二的,一直混得也不错,可相士许负看到魏豹夫人薄姬的面相后,就表示她的面相“后当大贵”,还说生儿子的那一天就可以当上天子。

刘焉父子两代经营益州,最终却被刘备占了便宜,其中有何隐情?

▲刘邦剧照

魏豹闻过大喜,认为自己必定是天家之命,便背叛了刘邦决定要拥兵自立。结果刘邦知道后,立即就派韩信杀掉了魏豹,还把魏豹的家眷都打成了奴婢,薄姬也变为了一个洗衣的婢女。后来洗衣服的薄姬因美貌被刘邦看上,临幸之后很快就生下了儿子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许负并没有算错,可偏偏魏豹高兴得太早,最终害了自己。

刘焉父子两代经营益州,最终却被刘备占了便宜,其中有何隐情?

▲刘璋剧照

刘焉也是一样,费尽心机让儿子刘瑁娶了吴氏,结果早早地就夭折了。而他的长子、次子也都被李傕所杀,最后只得把自己的基业传给没什么才能的刘璋。刘璋后来驻守在益州,虽然干不了什么大事,但是也没出过大错,益州也一直得以安然自足。可后来,刘璋因为和张鲁之间的矛盾,一气之下杀掉了张鲁的母亲和其弟弟一家人,令张鲁大怒,两人就此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斗争。

刘焉父子两代经营益州,最终却被刘备占了便宜,其中有何隐情?

▲刘备惠陵

军队实力十分薄弱的刘璋无法抵抗张鲁,于是张松、法正等人对其连哄带骗,让他去邀请同为汉室宗亲的刘备进入川蜀地区,替自己攻打张鲁。可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刘备也不是甘心做马前卒的人,进入益州后转头就策反了张鲁的大将马超,而且一路披荆斩棘,直接包围了成都。无奈之下,刘璋也只得选择了投降,把父辈两代辛苦经营的益州拱手让给了刘备,让其白白占了个大便宜。

结语

刘备为显仁德,对刘焉、刘璋的老臣予以了重用,而这时刘备的身边正缺一位后宫之主。吴懿为巩固自家的地位,就主动提出让刘备娶自己的妹妹,还把相士的话仔细地说与了刘备听。就这样,刘备在吴懿的劝说下娶了吴氏为妻,而吴氏也就是未来大汉昭烈帝刘备的皇后,蜀汉未来的皇太后,真真是应了相士的话。

参考资料:

《八阵图》《史记》《三国演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