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往今来,秦始皇陵屡遭盗挖,为何盗墓贼却从未成功过?

引言

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有一座巨大的封土堆,它就是著名的秦始皇陵,这座皇陵已经在那里矗立了22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座陵墓。史书中不乏对秦始皇陵豪华陪葬品的记载,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装满奇珍异宝的皇陵,在过去的2200多年的岁月里屡遭盗挖,为何盗墓贼却从未成功过?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骊山角下,这座皇陵规模宏大,占地56.25平方公里。整座皇陵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在陵墓的四周建有数百座墓葬和丧葬坑。秦始皇陵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相当于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陵冢呈覆斗形,远看就是一座小山。史料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当时修建秦始皇陵光劳工就出动了70余万人,工程从公元前247年秦始皇登基就开始修建,一直到秦始皇死去还没修建完,整整修建了39年。这座皇陵向世人展示了大秦帝国强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是秦国崛起的象征。

古往今来,秦始皇陵屡遭盗挖,为何盗墓贼却从未成功过?

自古以来,世人就知道秦始皇陵里装满了奇珍异宝,尤其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对秦始皇陵的一段描述:“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更是让人们对这座皇陵充满了遐想。如果司马迁所著属实,秦始皇陵简直就是一座人工建造的地下仙境,里边的奇珍异宝无数。难道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就没有人想要盗这座陵墓吗?

其实,历史上盗挖秦始皇陵者大有人在。先有项羽焚毁了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然后命令士兵盗挖皇陵;之后赤眉军也曾盗掘秦始皇以充军饷;再之后黄巢和温韬都曾大规格盗挖过秦始皇陵。据统计,秦始皇陵上有历朝历代遗留下的大大小小的盗洞数百个,但是这些盗墓贼根本就无法挖至陵体,即使是像黄巢和温韬那样拥有数万人的盗墓军团,也没能撼动秦始皇陵。

古往今来,秦始皇陵屡遭盗挖,为何盗墓贼却从未成功过?

四个原因

那么,为何秦始皇陵在过去的2200多年的时间里屡遭盗挖,盗墓贼却从未成功过?方圆视 界看历史认为,有四个原因。

一是秦始皇陵面积太大,根本无法找到地宫入口。众所周知,帝陵级别古墓的建造都非常讲究,一般情况下陵墓的墓体都是用巨石或水泥打造的铜墙铁壁,只有通过地宫入口才能进入陵墓内部,对于盗墓贼来说,想要进入秦始皇陵内部必须先找到皇陵的地宫入口。从卫星图上就可以看到,秦始皇陵的陵园面积就达8平方公里,封土堆就有5个足球场大小,在这么大的面积上,想要找到秦始皇陵的地宫入口,没有高科技装备肯定是无法实现的,而古代盗墓贼哪有现在的三维地震扫描等高科技装备,想要找到地宫入口简直难于上青天,无异于大海捞针。

古往今来,秦始皇陵屡遭盗挖,为何盗墓贼却从未成功过?

二是秦始皇陵里有许多杀人于无形的机关令人生畏。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对于秦始皇陵中的机关有大致的记载:“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从这段记载中可知,秦始皇陵里有各种各样的暗弩,这些暗弩都是专门为防盗墓贼盗墓而设计的,与暗弩配合的机关还有陷阱等防御工事,这些机关杀人于无形之中,令人望而生畏。

三是秦始皇陵里充满了有毒有害气体,轻易挖开秦始皇陵会造成生态灾难。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这段文字说明秦始皇陵地宫里充满了水银。水银也就是“汞”,它的化学元素符号Hg,它是一种银白色闪亮的重质液体,化学性质稳定,水银不溶于酸也不溶于碱,其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

古往今来,秦始皇陵屡遭盗挖,为何盗墓贼却从未成功过?

那么,秦始皇陵地宫里真如司马迁所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充满了水银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学家们用现代的仪器检测出秦始皇陵里的土壤里汞含量超标,这就说明秦始皇陵里的确有数量庞大水银,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水银已经蒸发,且已渗透到了地面的土壤里。高浓度的汞蒸气含有剧毒,就算打开地宫之门,不做好排毒排蒸气的工作,也根本无法进入秦始皇陵的地宫,甚至会千万严重的生态灾难。

四是保护文物的需要。文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是留给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人的,而是留给整个中华民族的。1956年定陵考古发掘失败之后,我国文物部门痛定思痛,制定了严格的考古工作制度,目前我国已经明令禁止主动发掘帝陵。

古往今来,秦始皇陵屡遭盗挖,为何盗墓贼却从未成功过?

结语

不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是真是假,以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还不敢贸然地去打开秦始皇陵,一旦科技水平跟不上,贸然打开秦始皇陵就会再造成几千年的瑰宝毁于一旦,引发人类文物史上的悲剧。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任重而道远,也许秦始皇陵在以后的某一天会被打开,一切谜底将会被揭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