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慈禧临终前做了什么准备来应对自己的死亡?

慈禧砌起一道墙,从地面到屋顶,正殿的后门也用砖封死,这样做只是为了囚禁光绪,慈禧对光绪有着恨,但是在光绪死后,慈禧第二天也死了。慈禧临终前做了什么准备来应对自己的死亡?

其一,慈禧对一切的安排

慈禧太后才刚刚过了万寿节,那是她74岁的时候,一切热闹繁华似乎还在眼前,也是想不到,转眼间突然身体就不舒服了,这可是突发疾病,慈禧太后虽然自己身体不妙,但是带着病,也要处理事情,将自己放不下的事情安排完,于是慈禧太后马上颁发了懿旨。

慈禧临终前做了什么准备来应对自己的死亡?

将溥仪接进宫

“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慈禧好像与醇亲王府关系比较密切,光绪与溥仪都出自醇亲王府,然而慈禧几次对醇亲王府的重要决定,都有她的意图,都有她的动机,那么她的动机是什么呢?

慈禧还在贵妃的时候,就费心思拉拢醇亲王,当时的醇亲王是咸丰帝的七弟,慈禧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醇亲王,让醇亲王成了自己的妹夫,亲上加亲,所作所为不过是慈禧的打算,要让醇亲王替自己稳固权势罢了。

同治帝年纪轻轻就病逝了,慈禧太后又费心思做决定了。慈禧太后陆续召见了二十多个候选人,可是这不过是慈禧太后的幌子罢了。

后来,慈禧太后让其妹妹与醇亲王的儿子为皇帝,也就是光绪帝,那时候的他才4岁。慈禧太后选择了光绪为皇帝,也是因为他跟他血缘亲近,慈禧选择他除了血缘关系,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慈禧临终前做了什么准备来应对自己的死亡?

一般来说,皇帝死了是由他的儿子继承,可是当时同治帝并没有儿子,一般的话应该是给同治帝立个继子才对,可是这样慈禧太后就成了奶奶辈的了,也就是太皇太后就不能听政了。

所以他只能在立一个,当作同治帝的弟弟,也是咸丰帝的儿子,这样他就继续还是太后了,而且只能选择年纪小的,他才能驾驭,这样年纪小嘛,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垂帘听政,所以光绪之所以成为最佳人选,是因为他年龄小,可塑性强,也是慈禧的私心,可以继续独揽大权。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些列的事情,醇亲王府与慈禧太后之间有了芥蒂,为了缓和关系,慈禧太后又做了一个决定,将自己的养女瓜尔佳氏嫁给光绪的弟弟,也就是当时的醇亲王载沣,联姻之后,醇亲王载沣就被连续加封。

瓜尔佳氏是荣禄的女儿,那荣禄可是慈禧的心腹,这样结成亲家,慈禧希望缓和与醇亲王的关系,又可以监视他们,一举两得。

我们从慈禧对于醇亲王府的决定与措施,可以发现,慈禧的所作所为,一步一步,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心,为了自己的地位着想,因此最后一次慈禧对醇亲王府的决定,接溥仪进宫,是否也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呢?

慈禧临终前做了什么准备来应对自己的死亡?

溥仪是瓜尔佳氏的儿子,上面说过,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养女,又是心腹大臣荣禄的女儿,而且溥仪也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孙子,选择溥仪也有亲近的考虑,除此,慈禧还有其他考虑。

刚开始,慈禧太后身体不适,先是下了旨意,让溥仪在宫内教养,在上书房读书,这里也有一个可能,慈禧当时或许还没觉得自己大限将至,立溥仪也有私心存在,溥仪年龄小,立他为帝,慈禧可以继续掌握大权,只是慈禧很快就病逝了,没机会实行。

在光绪帝病逝后,慈禧太后让溥仪为嗣皇帝,还有一个目的,承继同治,兼祧光绪,让他做同治的后代,当然光绪也顺便包含在内。但溥仪年纪小,还要读书,让他的父亲载沣负责监国,等溥仪年纪大了,再由溥仪自己决定裁决事情。

慈禧临终前做了什么准备来应对自己的死亡?

立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

“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朝会大典、常朝班次,摄政王著在诸王之前。”

醇亲王载沣是溥仪的父亲,也是慈禧太后养女的丈夫,也是慈禧太后拉拢的对象。之前说过,慈禧太后将瓜尔佳氏嫁给醇亲王载沣,其实那时的慈禧太后早就有意在醇亲王继续找继承人。

因为当时的光绪帝一直没有子嗣,身体也不好,这个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后为了以后有接班人,只能继续在近亲里寻找对象,醇亲王府在慈禧太后看来就是最佳的人选,载沣性格也得慈禧喜欢。

这样如果载沣与瓜尔佳氏有了儿子,慈禧将他立为接班人,光绪也会同意,而自己也能保证自己的地位。

慈禧临终前做了什么准备来应对自己的死亡?

而醇亲王载沣与瓜尔佳氏结婚后,对慈禧的态度也是非常恭敬,我们来看记载。

“惟视太后为圣明,日见亲任”

因此,慈禧太后对醇亲王载沣一家是早就有意,但是在当时,也有一些极端的观点,甚至有人建议慈禧太后立载沣为帝,当然慈禧太后不会同意。毕竟立溥仪为帝,小一辈,可以“继承同治、兼祧光绪”,当然慈禧或许也有私心,就是溥仪年幼吧。

经过一番决定与妥协,载沣被封为摄政王,慈禧太后给了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地位在大家之上,也就是慈禧太后,想让他们父子,接替她的权力,而那些怀有野心的人,都没机会。

之后,慈禧太后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又下了旨意,大事由摄政王处理,有重大事情必须请皇太后的旨意,摄政王商量才可以,这样也是醇亲王载沣摄政的开始了。

其二,慈禧的告诫

就在立溥仪后,慈禧太后又突然向大家说了一段话:

“我几次垂帘听政,是因时势所迫,不得已为之。今后,对于妇女干预国政和太监擅权应该加以限制,并妥为防范……”

慈禧临终前做了什么准备来应对自己的死亡?

按照慈禧太后的话,说她垂帘听政是情势所逼,她也知道这样不太好,所以限制以后妇女的干预。

当时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逝,同治帝即位,那时的他只有6岁,哪里有什么能力,所以慈禧太后就有了垂帘听政的理由,但是这其中是否有慈禧太后的私心呢?应该也是有的吧。

同治帝19岁就去世了,光绪即位,光绪也是年龄小,慈禧太后又有了理由继续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将光绪抱到宫中抚养,还给了他那么尊贵的皇位,和那么优秀的大臣,所以慈禧太后认为,光绪就应该孝顺他,听他的。但是当时处在危机之中,光绪只能想办法改变,摆脱危机,甚至想摆脱慈禧太后的干政,这种事情让慈禧太后无比愤怒,慈禧太后认为,我对你这么好,你却这样对待我?这不是不孝吗?

所以慈禧太后一气之下,就将光绪帝囚禁了起来。

慈禧临终前做了什么准备来应对自己的死亡?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对于权势是很看重的,就像溥仪在《我的前半生》所说:

慈禧是个权势欲非常强烈的人,绝不愿丢开到手的任何权力。

光绪之后,慈禧又立了几岁的溥仪,也是相同的道理。

而慈禧太后临终前,对大家的告诫,说她是不得已而垂帘听政,是对自己的总结吗?或者是为自己找借口?或者真的觉得这样不好?这不得而知。

不过,之后隆裕太后没有学慈禧继续独揽大权,或许就是慈禧临终前劝诫的原因吧,这样也让摄政王载沣的有了更好的发挥。

你们对慈禧太后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欢迎留言一起交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