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唐的龙兴之地——晋阳宫的阴谋

大唐的龙兴之地——晋阳宫的阴谋

前期留意了一则新闻。这则新闻记载:2016年11月,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家博物馆的20多位专家齐聚太原,在参观晋阳古城二号建筑遗址群、观看出土文物后,初步确定为晚唐时期大型基址,根据发现的“隋之晋阳宫”残碑资料,推断发掘区应是隋代晋阳宫所在区域。

谈及晋阳宫,在中国史上可算是鼎鼎大名。其始建于东魏,而其真正闻名于史的时期,应当是唐初,即唐高祖李渊在此起兵反隋,算是大唐的龙兴之地。

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545年),权臣高欢开始在晋阳县修筑晋阳宫,并在天龙山开凿石窟,建避暑宫。后隋统一南北朝,隋炀帝又扩建晋阳宫作为他北巡的行宫,并设晋阳宫监和副监。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拜太原留守,领晋阳宫监,裴寂为副监。此后,李渊便开始了他代隋建唐的伟业。

据《旧唐书》与 《新唐书》记载,李渊兴兵反隋并非他本意,而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设计督迫的结果。李世民见隋末大乱,便密谋起兵,怕李渊不答应,暗地里与裴寂策划商议。于是,裴寂在李渊不知情的情况下,安排晋阳宫宫人侍寝。而在下次与李渊饮酒时,裴寂将密谋起兵的事告诉李渊,李渊大惊拒绝。裴寂便吓唬李渊说:“上次为你私自安排宫人侍寝,一旦事发,大家都是死罪,因此我们不得不起兵。”李世民也入见,陈述已经在为起兵做准备,李渊开始表面上不答应,还想抓李世民送交官府,但后来怕宫人侍寝案泄露,无奈答应了,并对李世民说:“我是因为爱你,不忍心告发你而答应的。”

自太原起兵仅一年后,即618年,李渊便建唐称帝了。唐朝建立之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渊经常派遣以李世民为主的三个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终于在624年一统天下。

在《旧唐书》与 《新唐书》中,李渊完全一副好色无能窝囊废的样子,而大唐的建立与巩固则主要是李世民的功劳。

而在《大唐创业起居注》这部史书中却有不少地方与后来的《旧唐书》 、《新唐书》等史书所记不同。仅就李渊太原起兵这段历史来说,《起居注》记李渊为其主谋,而《旧唐书》、《新唐书》则记李世民为其主谋。

大唐的龙兴之地——晋阳宫的阴谋

《大唐创业起居注》是这样记载李渊最初起兵时的情形:

大业十二年(616年)底,李渊受命南下镇压起义军,北方突厥趁机攻取了太原留守管辖下的马邑(今山西朔县),隋炀帝大怒,派人抓捕了李渊。李渊非常恼火,便想起兵,但由于身边只有次子李世民一人,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远在河东,不是起兵的绝佳时机,只得暂时忍住。

由于突厥的猖狂进犯,隋炀帝急忙下令赦免李渊,命他留守太原力阻突厥。李渊认为此时正是自己起兵的大好时机,他火速通知长子建成、四子元吉,让他们立即准备起兵。接到密令后,李建成在河东迅速召集英杰之士,李世民也在晋阳召集各方力量。之后不久,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及女婿柴绍均遵照李渊的密令陆续到达太原。

大业十三年一月(617年),李渊在晋阳命刘文静伪作了一份隋炀帝的敕书,在太原、雁门、马邑等郡征兵。二月中旬,李渊又趁叛隋而起兵的刘武周南下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南)之机,以防备刘武周为名,下令大量募兵。与此同时,李渊背着隋炀帝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由此取得了突厥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解除了受突厥攻击的后顾之忧。

在做好了上述种种准备工作之后,李渊终于决定起兵反隋。由于李渊事先各项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谋划周密,再加上兵多将广,又个个骁勇善战,所以起兵反隋进展顺利,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李渊父子很快攻破了西河城,进城后秋毫无犯,慰抚民众,恢复旧业,迅速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到了七月份,李渊命令李元吉为镇北将军留守太原,负责太原的一切事宜。李渊亲率兵马3万余人誓师易帜开向关中,不到半年的时间便迅速推翻了隋炀帝的隋朝统治。

根据《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对李渊太原起兵这段历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起兵反隋的过程以及此前多年的苦心经营,都是李渊一手操办的,李渊为大唐的创建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大唐王朝创立的主要功劳都应该在李渊的身上;而唐太宗李世民,则是其父李渊的得力助手,在起兵反隋创建唐朝的过程中只是一个积极的配角。

大唐的龙兴之地——晋阳宫的阴谋

那么,大唐的建立究竟谁是主谋,李世民?李渊?《大唐创业起居注》和《旧唐书》、《新唐书》究竟谁更可信?

这可先从《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谈起。其作者是温大雅,隋末唐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厚礼聘温大雅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门典掌机要,次年(618年),李渊自立为帝,命温大雅为黄门侍郎。

温大雅所撰写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一书,都是他所亲身经历的历史真实记录,这部史籍主要记述了李渊太原起兵至正式登基称帝 357天中的史事,成书于唐武德年间。由于温大雅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所以《起居注》中所记,多为自己目睹耳闻亲身经历,固而史实较翔,一直被中外史学界公认为记载李氏父子建立大唐过程的最真实史料。

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成书时间是在唐武德三百多年后,这三部史书主要参阅对象是李世民在位时主持编撰的大唐国史。

谁最接近真实,已是不言自明的事!这也是为什么,自唐以后的学者文人,认为《起居注》所记较为可信的主要原因!

大唐的龙兴之地——晋阳宫的阴谋

为何在各类史书中会发生这样的矛盾?这与李世民夺取帝位后重修史书有关,这还得从李世民弑父杀兄发动宣武门政变说起!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杀死了哥哥李建成,以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这无论如何是不合乎道统和伦理的。为了掩盖这种残暴行为、为了证明如此登基的合法性,李世民设置史官,重新撰修国史。

同时,为了让重新撰修国史更多地体现皇帝意图,李世民下令创立了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 由此使撰修国史的史官很难秉笔直书,只能按统治者的意图撰写历史。李世民在位期间一再违例要求亲看国史和起居注,并为自己辩白道:“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

按照李世民的意图,史臣们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费尽笔墨铺陈了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历史功劳,竭力抹杀哥哥李建成的业绩,并故意降低了其父高祖李渊的历史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谋描绘成完全是李世民一个人的精心策划,而其父高祖李渊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这样一来,李世民便成了开创大唐王业的首功之人,皇位本来就应该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也就理应由他继承皇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便显得水到渠成了。

玄武门政变两月后,即626年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635年农历五月,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岁,庙号高祖。

近百年后,李渊的孙子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在去往泰山封禅的路上,暂时驻扎在成皋,途径牛口峪——虎牢之战的旧址,擒"先圣擒建德之所",感触良多,便写下了那首缅想先祖伟业的《过晋阳宫》,可见晋阳宫对于大唐建立的重要性:

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俯察伊晋野,仰观乃参虚。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运革祚中否,时迁命兹符。顾循承丕构,怵惕多忧虞。尚恐威不逮,复虑化未孚。岂徒劳辙迹,所期训戎车。习俗问黎人,亲巡慰里闾。永言念成功,颂德临康衢。长怀经纶日,叹息履庭隅。艰难安可忘,欲去良踟蹰。

大唐的龙兴之地——晋阳宫的阴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