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唐的龍興之地——晉陽宮的陰謀

大唐的龍興之地——晉陽宮的陰謀

前期留意了一則新聞。這則新聞記載:2016年11月,來自中國社科院、國家博物館的20多位專家齊聚太原,在參觀晉陽古城二号建築遺址群、觀看出土文物後,初步确定為晚唐時期大型基址,根據發現的“隋之晉陽宮”殘碑資料,推斷發掘區應是隋代晉陽宮所在區域。

談及晉陽宮,在中國史上可算是鼎鼎大名。其始建于東魏,而其真正聞名于史的時期,應當是唐初,即唐高祖李淵在此起兵反隋,算是大唐的龍興之地。

東魏孝靜帝武定三年(545年),權臣高歡開始在晉陽縣修築晉陽宮,并在天龍山開鑿石窟,建避暑宮。後隋統一南北朝,隋炀帝又擴建晉陽宮作為他北巡的行宮,并設晉陽宮監和副監。隋炀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拜太原留守,領晉陽宮監,裴寂為副監。此後,李淵便開始了他代隋建唐的偉業。

據《舊唐書》與 《新唐書》記載,李淵興兵反隋并非他本意,而是他的二兒子李世民設計督迫的結果。李世民見隋末大亂,便密謀起兵,怕李淵不答應,暗地裡與裴寂策劃商議。于是,裴寂在李淵不知情的情況下,安排晉陽宮宮人侍寝。而在下次與李淵飲酒時,裴寂将密謀起兵的事告訴李淵,李淵大驚拒絕。裴寂便吓唬李淵說:“上次為你私自安排宮人侍寝,一旦事發,大家都是死罪,是以我們不得不起兵。”李世民也入見,陳述已經在為起兵做準備,李淵開始表面上不答應,還想抓李世民送交官府,但後來怕宮人侍寝案洩露,無奈答應了,并對李世民說:“我是因為愛你,不忍心告發你而答應的。”

自太原起兵僅一年後,即618年,李淵便建唐稱帝了。唐朝建立之初,疆土隻限于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是以,李淵經常派遣以李世民為主的三個兒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出征,逐漸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終于在624年一統天下。

在《舊唐書》與 《新唐書》中,李淵完全一副好色無能窩囊廢的樣子,而大唐的建立與鞏固則主要是李世民的功勞。

而在《大唐創業起居注》這部史書中卻有不少地方與後來的《舊唐書》 、《新唐書》等史書所記不同。僅就李淵太原起兵這段曆史來說,《起居注》記李淵為其主謀,而《舊唐書》、《新唐書》則記李世民為其主謀。

大唐的龍興之地——晉陽宮的陰謀

《大唐創業起居注》是這樣記載李淵最初起兵時的情形:

大業十二年(616年)底,李淵受命南下鎮壓起義軍,北方突厥趁機攻取了太原留守管轄下的馬邑(今山西朔縣),隋炀帝大怒,派人抓捕了李淵。李淵非常惱火,便想起兵,但由于身邊隻有次子李世民一人,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遠在河東,不是起兵的絕佳時機,隻得暫時忍住。

由于突厥的猖狂進犯,隋炀帝急忙下令赦免李淵,命他留守太原力阻突厥。李淵認為此時正是自己起兵的大好時機,他火速通知長子建成、四子元吉,讓他們立即準備起兵。接到密令後,李建成在河東迅速召集英傑之士,李世民也在晉陽召集各方力量。之後不久,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及女婿柴紹均遵照李淵的密令陸續到達太原。

大業十三年一月(617年),李淵在晉陽命劉文靜僞作了一份隋炀帝的敕書,在太原、雁門、馬邑等郡征兵。二月中旬,李淵又趁叛隋而起兵的劉武周南下汾陽宮(今山西甯武南)之機,以防備劉武周為名,下令大量募兵。與此同時,李淵背着隋炀帝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由此取得了突厥的信任和支援,同時也解除了受突厥攻擊的後顧之憂。

在做好了上述種種準備工作之後,李淵終于決定起兵反隋。由于李淵事先各項準備工作比較充分,謀劃周密,再加上兵多将廣,又個個骁勇善戰,是以起兵反隋進展順利,一路勢如破竹、銳不可擋。李淵父子很快攻破了西河城,進城後秋毫無犯,慰撫群眾,恢複舊業,迅速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援。到了七月份,李淵指令李元吉為鎮北将軍留守太原,負責太原的一切事宜。李淵親率兵馬3萬餘人誓師易幟開向關中,不到半年的時間便迅速推翻了隋炀帝的隋朝統治。

根據《大唐創業起居注》中對李淵太原起兵這段曆史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起兵反隋的過程以及此前多年的苦心經營,都是李淵一手操辦的,李淵為大唐的建立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貢獻,大唐王朝創立的主要功勞都應該在李淵的身上;而唐太宗李世民,則是其父李淵的得力助手,在起兵反隋建立唐朝的過程中隻是一個積極的配角。

大唐的龍興之地——晉陽宮的陰謀

那麼,大唐的建立究竟誰是主謀,李世民?李淵?《大唐創業起居注》和《舊唐書》、《新唐書》究竟誰更可信?

這可先從《大唐創業起居注》的作者談起。其作者是溫大雅,隋末唐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從太原起兵,厚禮聘溫大雅為大将軍府記室參軍,專門典掌機要,次年(618年),李淵自立為帝,命溫大雅為黃門侍郎。

溫大雅所撰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一書,都是他所親身經曆的曆史真實記錄,這部史籍主要記述了李淵太原起兵至正式登基稱帝 357天中的史事,成書于唐武德年間。由于溫大雅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為大将軍府記室參軍,是以《起居注》中所記,多為自己目睹耳聞親身經曆,固而史實較翔,一直被中外史學界公認為記載李氏父子建立大唐過程的最真實史料。

而《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成書時間是在唐武德三百多年後,這三部史書主要參閱對象是李世民在位時主持編撰的大唐國史。

誰最接近真實,已是不言自明的事!這也是為什麼,自唐以後的學者文人,認為《起居注》所記較為可信的主要原因!

大唐的龍興之地——晉陽宮的陰謀

為何在各類史書中會發生這樣的沖突?這與李世民奪取帝位後重修史書有關,這還得從李世民弑父殺兄發動宣武門政變說起!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通過玄武門政變,殺死了哥哥李建成,以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這無論如何是不合乎道統和倫理的。為了掩蓋這種殘暴行為、為了證明如此登基的合法性,李世民設定史官,重新撰修國史。

同時,為了讓重新撰修國史更多地展現皇帝意圖,李世民下令創立了宰相監修國史的制度, 由此使撰修國史的史官很難秉筆直書,隻能按統治者的意圖撰寫曆史。李世民在位期間一再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并為自己辯白道:“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鑒誡,使得自修改耳。”

按照李世民的意圖,史臣們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費盡筆墨鋪陳了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曆史功勞,竭力抹殺哥哥李建成的業績,并故意降低了其父高祖李淵的曆史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成完全是李世民一個人的精心策劃,而其父高祖李淵則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

這樣一來,李世民便成了開創大唐王業的首功之人,皇位本來就應該是他的,李淵退位後也就理應由他繼承皇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便顯得水到渠成了。

玄武門政變兩月後,即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635年農曆五月,李淵因病駕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歲,廟号高祖。

近百年後,李淵的孫子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在去往泰山封禅的路上,暫時駐紮在成臯,途徑牛口峪——虎牢之戰的舊址,擒"先聖擒建德之所",感觸良多,便寫下了那首緬想先祖偉業的《過晉陽宮》,可見晉陽宮對于大唐建立的重要性:

緬想封唐處,實惟建國初。俯察伊晉野,仰觀乃參虛。井邑龍斯躍,城池鳳翔餘。林塘猶沛澤,台榭宛舊居。運革祚中否,時遷命茲符。顧循承丕構,怵惕多憂虞。尚恐威不逮,複慮化未孚。豈徒勞轍迹,所期訓戎車。習俗問黎人,親巡慰裡闾。永言念成功,頌德臨康衢。長懷經綸日,歎息履庭隅。艱難安可忘,欲去良踟蹰。

大唐的龍興之地——晉陽宮的陰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