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开国少将乘驴车回乡,与车夫畅聊家常,到半路才发现:原来是他亲爹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历史上不乏背井离乡投身军旅的实例,尤其是在旧中国时期,无数仁人志士献身于解放中华民族的伟大革命之中。因此而远离亲人朋友的人数不胜数。在那段革命的岁月中,流离失所,亲人失散成了常态,但仍然有着许许多多的勇士站在了历史的洪流处,用他们的时间和生命为祖国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成为了国家英雄,成为了开国功臣。

年少参军

在那个时代里,当兵成为了很多青壮年的选择,也是那个时候国家最为需要的,其中不乏一些年纪仅十多岁的孩子,而王扶之就是这无数孩子军中的一员。

1923年9月24日,王扶之出生在陕西省子洲县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一家贫困的农民家中,由于家境穷苦,幼年时便失去了母亲,为了家中生计,父亲不得不放弃了家中的耕作前往远离家乡的外地打工,而此时尚且年幼的王扶之也不得不成为地主家的放牛娃。

开国少将乘驴车回乡,与车夫畅聊家常,到半路才发现:原来是他亲爹

王扶之十二岁那年,家中日益窘困,王扶之只能从上了三个月的私塾中辍学,重新开始帮助家里种地以解决吃饭的问题。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更是频繁,不少反动军队经常是欺压百姓,导致民不聊生,王扶之尚且年幼,看到父老乡亲遭受压迫没有一丁点办法。

第一次见到红军的王扶之,才感觉到世上也有好的军队肯为百姓着想,在听闻红军正在做的事业和他们的英勇事迹时,不仅有了想加入他们的冲动。在一次碰到红军时,王扶之以谎报年龄成功被收编入伍,以12岁的年纪成为了军营中最年轻的红军,至此以后,一位将来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开始了他背井离乡的军旅生涯。

开国少将乘驴车回乡,与车夫畅聊家常,到半路才发现:原来是他亲爹

戎马一生

1936年,13岁的王扶之加入了我党,在参加的第一次战争中便表现出了他的那种英勇不怕牺牲的精神,此后更是参战无数。

在土地革命时期,从一开始的红二十六军七十八师少共营战士到后来的副连长,参加了许多的战役,击败了多个反动军,与其他部队一起开辟了多个抗日根据地。

开国少将乘驴车回乡,与车夫畅聊家常,到半路才发现:原来是他亲爹

解放战争时期,从东北民主联军营长一直到后来的团长,所在部队先后转战了东北、华北、华中南三大战略区,大大小小的战役不知经历了多少,征程达万余里,走过了祖国南北各地,先后在战役中荣立大功三次,多次受到上级和部队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于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多个重要战役,从团长一路经历生死走到了师长,1968年以后先后担任了作战部部长、军区司令员,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等多个荣誉奖章,随后在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于1998年正式结束了自己当兵参战的一生。

开国少将乘驴车回乡,与车夫畅聊家常,到半路才发现:原来是他亲爹

荣归故里

在抗美援朝时期,王扶之曾多次遇险,但好在每次都是死里逃生,在一次被敌军围困,在地里被埋了近38小时,那一次,是王扶之离死神最近的一次。

自抗美援朝结束回国后,不禁想起了多年之前的家乡和父亲,于是便在一次闲暇时,买了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带着警卫员踏上了回归故里的路,那时的他已经有29多年不曾回来过了。

临近家乡时,因所带物品实在太多,不方便携带,便找了个赶驴的老汉帮忙,在看到眼前一幕幕熟悉的环境重新出现在眼前时,不禁连连感叹,说了很多想念家乡,多年未归,这里还是从前的那般模样。

开国少将乘驴车回乡,与车夫畅聊家常,到半路才发现:原来是他亲爹

赶驴的车夫也是从来没有见过王扶之这样的军官,也是十分的激动,便与王扶之热情的攀谈了起来,在聊天中,老汉说了自己的情况,提及了家里家外,更提起来自己的那个自幼出门参军,至今未归的儿子,不由珊珊落泪。

王扶之在听到车夫这般言语时,不禁大为震动,连忙询问起其中的详细,最后发现,眼前这位车夫正是自己多年未见的老父亲,父子两多年未见,如今以这种方式见面,让其二人大为感动,加快了归家的步伐。

开国少将乘驴车回乡,与车夫畅聊家常,到半路才发现:原来是他亲爹

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那些愿意为之奋斗的勇士,是他们的不怕牺牲和敢于奉献的精神,才有了如今我们这美好的生活。

为了未来,为了自己的梦想,12岁的王扶之背井离乡,那时的他怀揣着最初的梦想,加入红军,消灭那些坏人,便毅然决然地踏入了前方危机四伏的战场,在无数子弹和战机的轰鸣中英勇前行,受过无数的伤,中过无数的子弹,用自己的果断和不怕牺牲走出了一条生路,在这条路上,洒满了鲜血,有着无数的战友的遗体,他们是烈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的12岁是和平的,是富饶的,不必为了粮食而放弃学业,也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去经历枪林弹雨,我们应当感恩,缅怀牺牲的英烈,我们更应努力,让他们的牺牲更有意义。

开国少将乘驴车回乡,与车夫畅聊家常,到半路才发现:原来是他亲爹

那一枚枚别在胸前的奖章,不仅仅是荣誉,更是王扶之一生中的种种经历,它们是无价的,是任何钱财换不来的,那一枚枚闪耀在胸前的荣誉是用鲜血和伤痛凝结而成的,值得永远去守护,值得所有人去尊敬。

王扶之与父亲多年未见,父亲知道儿子从事的将是何等伟大而有意义的事业,一直留在故里,守候着对儿子的思念。儿子见面时,谈及儿子的事业,脸上流露的是无比的自豪,为儿子的选择感到骄傲,但眼眸深处的还是对儿子的思念与担忧,这是他身为一个父亲对孩子最纯粹多的爱了。

少小离家后带着荣誉回到了家中,但回不来的却占了大多数,无数家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和亲人,这实在值得让我们始终铭记战争只会带来无尽的伤痛,始终应该铭记那些牺牲的先辈英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