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0年一摆摊大爷受重用,心里纳闷:我没见过毛主席,他怎么知道我

1950年8月,北京一位摆摊大爷接到了毛主席亲自签署的任命状,被委以重用。他高兴的同时又感到疑惑:“我从来没有见过毛主席,他怎么会知道我呢?”

一年前,这位老大爷还在为生计发愁,不得不去德胜门卖破烂。

每天一大早,他便带着夫人到德胜门小市上摆摊,占位置。周围的人看到后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这个说:“七爷摆到我这里来。”那个说:“七爷靠近我一些。”

看得出,他在大家心中还是挺受欢迎的。当然,也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对他冷嘲热讽,冷不丁地来几句:“没想到当年的贝勒爷,竟沦落至此,混得也不怎么样嘛。”

每次听到这样的言语,他都会一笑了之,丝毫不放在心上,也许正是因为这般和气的性格,才会让他在人群中受欢迎。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此人的身份。没错,这位摆摊的老大爷,就是爱新觉罗·载涛,因为排行老七。所以人称“七爷”。他是光绪帝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溥仪的叔叔。

那么,好奇的是,这样一位名满京城的晚清皇叔,为何会沦落为摆摊大爷?从来没有见过毛主席的他,又为何会被委以重任?

难道这位晚清皇叔,身上有着一些异于常人的本事?又或是拥有一些高贵的品质?

要想了解事情的真相,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载涛,1887年出生在醇亲王府,别号野云。他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原有7个儿子,三个早年夭折,余下四个即二子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五子载沣,六子载洵,和排行老七的他。

50年一摆摊大爷受重用,心里纳闷:我没见过毛主席,他怎么知道我

图 | 载涛

拥有如此身份,载涛和其他普通的八旗子弟相比,无疑是位高权重了许多,加上后来侄子溥仪当上了皇帝,他的地位也就变得越来越显贵。

当年位高权重的他,做过军咨大臣,也做过禁卫军训练大臣。

军咨大臣,相当于参谋总长,而训练大臣,其主要职责是“保卫京城”。不过说来也让人感到好笑,载涛这位军咨大臣,竟没有打过一次仗。

当年,隆裕太后忧心国事,害怕大清的江山不保,于是便问载涛:“你是军咨大臣,那我问你,咱们的兵现在怎么样?” 载涛听到后吓得连忙摇头,直接坦白地说不知道,他虽然带过兵,但没有打过仗啊,这要怎么说呢?

其实,载涛没有打过仗,不是因为他对军事无感,相反,他一向对军事抱有特殊的兴趣。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我们都知道,满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擅长骑射,经常要与马接触。而载涛的父亲醇亲王是清朝贵族中公认的杰出军事将领之一,一生都在带兵打仗。

受到父亲的影响,载涛虽然看过去只是一个文弱书生的模样,但心里也渴望能够驰骋沙场,因此,他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十几岁开始,载涛便学习骑马射箭,甚至还到法国索米骑兵学校进修过。他不仅骑术精湛,还掌握了养马,相马的本领。

说到载涛相马,那可是出了名的,任何一匹马从他面前走过,他就能很快说出这匹马有几岁,除了辨别马的年纪,载涛还能准确分辨哪些是骑马,哪些是驭马,哪些是驮马,哪些是耕马。

50年一摆摊大爷受重用,心里纳闷:我没见过毛主席,他怎么知道我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大清亡了,昔日里那些皇亲国戚一下子从“天上”落到了“地下”,开始要为生活而奔波,载涛也不例外。

那时候,他卖掉了后海豪华的涛贝勒府,带着一家人搬到老胡同里的小宅生活。虽然生活开始变得窘迫,但骑马这项爱好却没有断绝。

在西扬威胡同里,有个远近闻名的马号,那就是载涛的养马之地。当时,这个马号里养了五匹马 ,两匹是拉车用的,一匹是他夫人骑的,而剩下的两匹,则是专门给载涛骑的。

说来也挺有趣的,载涛骑的那两匹马中,有一匹还是他在街上捡来的。

那个时候,载涛发现有一匹马病倒在街头,骨瘦如柴,奄奄一息。

其他人看到后都会特意绕过这匹马。但载涛不一样,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匹好马,于是便将它带回了家,经过一番精心照顾后,这匹马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除了养马相马,载涛在赛马上也有不小的造诣。据说,他当年还和张作霖赛过一次马。

那是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得胜进京,他听说载涛对马颇有研究,在赛马上还有一定的造诣,于是便派人传话,找载涛赛马,一比高低。

赛场上,张作霖盛气凌人,丝毫没有将载涛放在眼里,在他看来,自己的技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还扬言说要让载涛几步,但结果却输得惨败。

载涛的马一直遥遥领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次赛马过后,张作霖说要在“大帅府”宴请载涛,载涛没有多想便同意了。这时,有些好心人提醒道:“上次比赛你赢了,恐怕这次是个鸿门宴,我觉得不去为妙。”

载涛听到后却果断地说:“怕什么,既然我答应了人家,就不能失信。”

那天晚上,“大帅府”灯火通明,十分热闹。酒过三巡后,张作霖还是说明了真意,他想请载涛出山,帮他主持政务,提出的条件,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拒绝。

50年一摆摊大爷受重用,心里纳闷:我没见过毛主席,他怎么知道我

图 | 张作霖

但载涛却笑着摇了摇头说:“我才疏学浅,不能担此重任,还是算了吧。”就这样,载涛拒绝了张作霖的邀请,回到了家中,继续过着平凡的生活,偶尔养养马,骑骑马。

对载涛来说,骑马相马是他的一大爱好,除了这个爱好,他还有其他的爱好,比如骑车。

载涛酷爱骑自行车,他从十几岁开始骑车,一直骑到八十岁。

那个时候,自行车在北京还算是稀罕玩意,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载涛在皇宫里看到一个民间艺人表演骑车术,他被如此精彩的表演所吸引,生出了骑车的兴趣。

最初,载涛骑车只是觉得好玩,有趣。

他常常会骑着车满城转悠,各种胡同街巷,都熟悉得很,一串一串的,简直如数家珍。

为了在骑车的时候有人陪着玩,载涛还让家里人都学骑车,不管大人还是小孩,男人还是女人,小姐或是丫鬟,都要学骑车,而且每次都由载涛亲自教导。

三十年代,北京街头上出现了用电滚子带动的自行车,这种新颖的东西,一下子就引起了载涛的注意,让他着迷,他也请人在他的自行车上装了一个电滚子,结果每天都可以看到,他“突突”来,“突突”去,引得一大群人来围观。

当然,载涛除了酷爱骑车,还爱买车。要是家里有人学会了骑车,他都会慷慨解囊,赠送一辆新车。

后来,骑车不仅是载涛的生活乐趣,也成为了他出行的交通方式,他坚持每天都骑车上班,既不乘坐公共汽车,也不乘坐小汽车。

如此酷爱骑车的他,也给自己许下了一个诺言,那就是到了80岁就不再骑车。1966年,载涛七十九岁,这是他骑车生涯的最后一年。

有一天,他找到儿子,说想要看看自己能够骑多远。那天早上,他和儿子骑车离开家,直到晚上六七点的时候才回来,家里人问他们去哪里了,载涛回答道 :“跑了一趟十三陵!”这次骑车,是载涛最后一次骑车。

在那些贝勒爷中,载涛可以说是兴趣相当广泛,老北京人都知道,载涛年轻时爱玩,会玩,当时还有一个外号,叫做“大玩家”。

他喜好养花,养鸟,养鱼。在那个山老胡同的小宅里,到处都是载涛种植的花卉,有牡丹,石榴,夹竹桃等。

这些花卉并不是简单养养,载涛可没少在它们身上花心思。

浇水,施肥,剪枝都是由他一人完成的。隔三差五,还有弄一些马粪,用水泡着,给花施肥。要是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还会向别人请教。

那时的那处后院,花盆和树木中间,夹着十几个大小不一的鱼缸,里面有龙井鱼,望天鱼,红头鱼,水泡眼等品种繁多的金鱼。

养鱼可是一件繁琐的事,不过载涛却有这个耐心。换水,养红虫,捞漂,吸鱼便,他都亲力亲为。要是有哪条鱼生了小鱼,他还会一条条地挑选,留下自养,或是送给朋友。

看了这么多载涛的兴趣爱好和惬意生活,大家不禁会想,他的生活也没有落魄啊,怎么会上街摆摊呢?

其实,自从辛亥革命以后,载涛卖掉了涛贝勒府,然后用这笔钱在山老胡同购买了一座小宅,也就是他养花养鱼,骑马骑车的地方。

当时,这笔钱如果交给普通老百姓,是完全够花的。但载涛不一样,他有5个儿子,加上儿媳妇,孙子,孙女,已经很多人了,更别说他还养着跟随多年的管家。

这样算起来,将近三十多口人,这可是一个大家庭。三十多口人就有三十多张嘴,这些人都指着载涛吃饭。

50年一摆摊大爷受重用,心里纳闷:我没见过毛主席,他怎么知道我

一开始的时候,日子还算过得去,但由于长时间的巨大花销,那笔卖房的钱也很快就用完了。时间一久,载涛不得不变卖家产,维持生计。

那个时候,载涛不好意思自己卖,于是便悄悄地把“估衣匠”叫到家中,让他看着给个价钱。“估衣匠”常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精明得很,他们知道这样的家庭一般都急着用钱,所以每次都会将价格压得很低。

一来二回,载涛也是看出了其中的猫腻,他心想:“如今生活本来就很困难,这样下去就更难了。”于是,在一天晚上,载涛对夫人说:“要不,从明天开始,我们就不找估衣匠了,自己到街上摆摊。”

夫人一听,虽然没有拒绝,但多多少少有些不好意思。

载涛正是看出了这一点,耐心地对夫人说:“我们既没偷,又没抢,只是贩卖自己一些用不到的东西,光明正大,有什么可耻的。”

夫人听到后终是点了点头,她知道,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载涛一个人养活这么一大家子的人,很辛苦,自己应该多多谅解,多多帮助,渡过难关。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挑拣出一些用不上的旧物,打点装包,同夫人一道,骑着自行车到德胜门附近的小市摆摊,这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七爷”上街摆摊。

那么,有人想过没有,为什么载涛会选这么一个地方摆摊?其实,这里面也透露出载涛的智慧。

那一带,早在明朝的时候,就有达官显贵的府邸,后来在晚清,最显赫的恭,醇,庆三大王府就在附近,因此,这一带的店铺都比较特殊。

总之,凡是在这一带经常露面的,一般都有些来历,而载涛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在这个地方摆摊。

那个时候,上早市,就必须得早起,不然就占不到好位置,行情也会不好。对载涛来说,每天起早上早市,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50年一摆摊大爷受重用,心里纳闷:我没见过毛主席,他怎么知道我

夏天的时候还好一些,要是到了冬天,那就只剩下痛苦了。

冰冷刺骨的西北风,直往脖子里钻,吹到身上,就像用刀子刮似的,那滋味,可是相当不好受。但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载涛还是忍了过来,当时的他,已经接近花甲之年。

那么,载涛摆摊卖旧物的生意怎么样呢?其实是不错的。

这里面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当时,载涛在卖旧物的时候,误将一个明代花瓶当成普通花瓶卖了出去,结果买主捡了一个大便宜,顿时心花怒放,每天都会到载涛的摊前转悠,看看还能不能遇到这么好的事。

后来,这件事传了出去,一时间,载涛的那个小摊子瞬间火爆了起来。很多人都想过来碰碰运气,以至于每天早上比载涛还要去得早。

面对这种情况,载涛也是颇为无奈,他可不想再发生之前的那种事。摆摊的日子虽然艰苦又窘迫,但好在帮助这家人度过了最苦难的几年。

那么,文章开头说到的“被毛主席委以重任”又是怎么回事?他凭什么可以得到毛主席的重用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拥有较强的民族意识,是一个宁死都不卖国的末代皇叔。

载涛虽出身皇族,却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不发国难财”是他的人生原则。他本有很多次出山的机会,可以实现荣华富贵,但他都一一拒绝。

第一次出山的机会,是在1932年。那时候,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建立了伪满洲国,那些前清的贵族得到新消息后,纷纷投奔伪满洲国,捞个一官半职,但载涛却没有,不仅如此,他还相当反对这种行为。

当年,溥仪托人带信,专门派人到北平去请载涛出山,前往东北伪满洲国任职,以壮大他的雄风。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载涛这位以前的军咨大臣,堂堂皇叔,到了东北,一定会是官职显赫。但载涛却坚决不受命,他坚定地说:“我宁死都不会做一个亡国奴。”说完,便将溥仪派来的人打发走了。

一次不行,溥仪就来两次。没过几天,他又派了一位名叫“田中”的日本人来游说载涛,但结果还是一样,被轰了出去。

50年一摆摊大爷受重用,心里纳闷:我没见过毛主席,他怎么知道我

图 | 溥仪

这是载涛第一次出山的机会,至于第二次,则是在日寇投降前夕,华北伪政权风雨飘摇之际。那个时候,载涛当年的老朋友,伪华北政务委员长王揖唐鉴于时局多变,想请载涛出山帮他一把。

有一天,王揖唐来拜访载涛,两人刚一坐定,王揖唐便开门见山地说:“涛贝勒在政界,军界方面的才能大家都有目共睹,如今我也老了,干不动了,想请你出山帮我。”同时还声称每月都会付予高薪。

有了这笔钱,载涛一定可以摆脱生活的窘迫境地,但他没有这么做,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知道,王揖唐现在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这个时候找他,无疑就是想要找个垫背的,另外他还和日本人有关系,那就更加不可能做了。

想到这些以后,载涛站起身对王揖唐作了一个揖,然后笑着说道:“你就饶了我吧,我可坐不惯那些小汽车,还是骑着我的自行车比较舒坦。”

王揖唐一听,也不再自讨没趣,带着人离开了载涛的家。

第三次出山的机会是在解放前夕。当时,蒋介石派高有唐来京拜见载涛,请他出面帮忙挽救危急,承担一些重任,哪怕只是出来呼吁几句。但载涛却一点面子也不给,坚决不受命。

后来,蒋介石亲自到北平,宴请各级军政险要和社会名流,载涛竟然也在受邀名单中。当他拿到请柬的那一刻,看也没看,随手丢在一旁。

毛主席了解这些以后,对载涛颇为欣赏,加之其本人又有才干,所以才会对他委以重任。

1950年6月,李济深向周恩来建议,邀请载涛参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周恩来当即批准了这个建议。

50年一摆摊大爷受重用,心里纳闷:我没见过毛主席,他怎么知道我

图 | 周恩来

大会期间,周恩来邀请载涛向政府提出议案,为新中国的建设出谋划策。当时载涛既激动,又紧张,一边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他的信任而感动,一边又不相信自己能够提出什么有用的建议,于是便找到李济深商量。

李济深听完后笑着说:“你可以发挥你的专长嘛,比如你懂马,就提个军马方面的议案。”这番话,让载涛茅塞顿开,他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认真地写出了一份“拟请改良马种,以利军用”的议案。

毛主席看到这份议案后,大为满意,对载涛更是欣赏有加。

1950年8月10日,毛主席亲自签署了对载涛的任命状。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任令,兹委任载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

当载涛接到这份任命状的时候,非常激动,同时他又感到疑惑:“我从来没有见过毛主席,他是怎么知道我的呢?”

想着想着,载涛不禁流下了眼泪,这一刻,他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生,感慨道:“有生之年一定要报答毛主席的知遇之恩。”

自从成为马政局顾问以后,载涛每天都会满面笑容地骑着他的自行车去上班。

有一天,他正在开会,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的一个电话,说是北房东南角塌了一个大窟窿,要他赶紧回到修一修。

挂断电话以后,周围的同事都关切地问他发生了什么事。载涛笑着对众人说:“我家房子塌了,让我回去修一修,我怎么修得起啊。”说完后便请假回家修房子去了。

后来,毛主席得知了这件事,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2000块钱,交给章士钊先生,让他专程给载涛送钱去。

50年一摆摊大爷受重用,心里纳闷:我没见过毛主席,他怎么知道我

图 | 毛主席和载涛

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面临着无数困难,一条条补给线被切断。为了保证补给,朱德亲自打电话给马政局,让他们立即向朝鲜战场输送大量军马。

要知道,当时马政局只是炮兵下的一个局,平时只负责给炮兵输送一部分军马,然而这次整个部队需要大量军马,供给根本没有达到要求,这该怎么办?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筹备更多的军马,载涛等马政局的同志迅速赶往新疆,内蒙古等地,四处征集军马。

最后,他们一共筹集了25000多匹军马送往朝鲜战场,解决了当时的难题。

1970年9月2日,载涛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他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得到了最光荣的归宿。

纵观载涛的一生,虽然经历了不少坎坷,但他始终坚守底线,不忘民族气节,更是在新中国的建设上作出了贡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