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百利而无一害的粮长制

明朝百利而无一害的粮长制

前言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起因

朱元璋登基上位后,为了防止官员剥削压榨老百姓,同时也要增加国家的收入,决定实行一项新政策叫粮长制。

明朝百利而无一害的粮长制

▲朱元璋

结果

粮长制实行后,国家每年的田赋收入稳定,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效果也显著,百姓不再被官员剥削压榨。

明朝百利而无一害的粮长制

▲郑濂碎梨的故事漫画

始末

1.实行粮长制

公元1371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宣布全国实行粮长制,朱元璋首先从江浙地区实行粮长制。朱元璋设立粮长制的初衷,就是希望国家的田赋收入得到充足保证,其制度具体的表现形式为:国家挑选出来了富农作为粮长,也是这个制度得负责人,由这名负责人专门收取各地区的粮食。

决定在江浙地区率先实行粮长制,是因为江浙地区粮食产量高,国家在这里的田赋收入能得到保证,因此选择这两地作为新制度的试点。

明朝百利而无一害的粮长制

▲百姓纳粮

2.不用官员征粮

自古以来,税收工作都是交给政府官员来完成,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信任当地的富农,让他们来完成田赋收入,不给官员贪污腐败的机会。粮长制刚实行时,明朝刚成立不久,许多地区还未完全统一,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粮草。

此时有些地方的官员钻了战争的空子,以战事耗费军需品为由,向老百姓征收大量粮草后占为己有,对此得知这一消息的朱元璋愤怒不已,方才决定不用官员征收田赋。

明朝百利而无一害的粮长制

▲官员勾结

3.用本地人征粮

朱元璋的想法很快就取得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同意,他们说那些官员之所以贪污,是因为这些人,多半为官的地方不在自己的家乡任职,他们心里想这里的百姓反正不是自己的父老乡亲,对他们自然也没什么怜悯之心,贪污在所难免。

朱元璋听到群臣的话恍然大悟,他认为最熟悉当地百姓的,本地人再适合不过了,如果任命当地的富农为运粮官,他们与当地百姓知根知底,肯定不能像当地官员那样胡作非为。朱元璋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可谓一举多得,百姓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不会被盘剥,朝廷的财政收入得到保障,而且基层官员不再收粮,就等于把基层的财政收入全部上交给朝廷。

方案确立后,朱元璋立即决定在江浙地区实行,让富农们征收粮食的同时还让他们负责把征收来的粮食运往朝廷,朱元璋的想法虽好,可是制度刚实行就遇到了难题。

明朝百利而无一害的粮长制

▲明代粮长制官印

4.想到措施

被任命的粮长们没人愿意干这个差事,觉得自己是不求回报的为朝廷付出,属于义务劳动。为此朱元璋想到了对策,能让那些粮长们死心塌地地为朝廷效力,其实粮长们在当地都是财大气粗,压根不缺钱,他们想要的只是朝廷给的荣誉感,说白了就是给足粮长们面子。

于是朱元璋下令每年征收粮食前粮长们要进京办理运粮手续,还有朱元璋要亲自面见这些粮长。粮长们一听粮长能面见皇上,都觉得这是一门好差事。粮长们到京城后,朱元璋赐予每个粮长一张大明宝钞,虽然面值不高,可毕竟是皇上御赐的,是一种荣誉,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为每个粮长封官进爵,给足了他们面子。

福建有一个老粮长名叫郑濂,每年都能按时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朱元璋问道你作为年龄最大的粮长是怎样年年都能做到按时完成任务,郑濂笑着说靠的是忠孝,朱元璋听完后很高兴想封郑濂做官,郑濂回绝朱元璋称自己岁数大了,功名利禄看得也都淡了,最后朱元璋让郑濂的弟弟做了福建布政使的一个小官。粮长们因为尽职尽责,进京前还是老百姓,回来后摇身一变官员。

明朝百利而无一害的粮长制

▲粮长进京

5.官员故意使绊

有人欢喜有人忧,地方的基层官员由于不再得到重用,对朝廷敢怒不敢言,只好把怒火撒向那些粮长,其中胆子最大的是常熟县令成天奇。粮长制规定,粮长们只负责征运粮食,至于征收粮食的区域还是由当地基层官员来划分,当时朝廷规定每个粮长每年必须收够一万石粮食,成天奇缩小了征粮区域,故意刁难粮长,导致粮长收不到规定的石数。

东窗事发后朱元璋将成天奇打入大牢,并下令给各地基层官员今后再有类似阻挠粮长收粮的情况发生,百姓们可以将官员绑到京城问罪,胆敢拒捕的官员一律株连九族。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官员敢阻挠粮长收粮,而且粮长制随着实行一步步更加完善,粮长们在基层社会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明朝百利而无一害的粮长制

▲明代粮长

小结

粮长制实行后,百姓们不再因为官员的欺压而有怨言,任劳任怨地为国家缴粮。国家的粮库也不再空旷,成功实现了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参考资料】:

《明代粮长制度》

《中国经济史》

《细说明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