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白切鸡烹饪技艺,入围!

2021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开展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经各地各单位推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评审组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议审议、厅党组会研究,提出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115项,其中新入选项目42项,扩展项目73项。

其中,清远一共入选5个项目,分别是“民间文学”《水淹天》——创世纪叙事长诗、“传统技艺”白切鸡烹饪技艺、龙塘陶缸烧制技艺、“传统舞蹈”木呷狮舞以及“民俗”白庙疍家游龙。若该5个项目通过公示,清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达到39个。

据统计,清远现有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工艺、连州布袋木狮舞、瑶族耍歌堂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遗34项、市级99项、县级164项。

扩展阅读

一、《水淹天》——创世纪叙事长诗

《水淹天》为排瑶创世纪叙事长诗。排瑶是瑶族独具特色的一个支系,约在隋唐时期,排瑶祖先已迁徙到连南百里瑶山建寨定居。

白切鸡烹饪技艺,入围!

《水淹天》——创世纪叙事长诗壁画。

排瑶创世纪叙事长诗《水淹天》试图解释天地的形成、人类和民族的起源,通过神奇奔放的幻想,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瑶族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再现了瑶族远古时代的生活风貌,是排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瑶族由于没有文字,这部创世纪叙事长诗只能通过歌唱和讲故事来流传,并通过壁画形式,在盘古王庙或瑶家屋檐的墙壁上刻录下来。近年来,地区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传承,先后投入10多万元对各类壁画进行修复更新,聘请老艺人到学校通过唱歌、讲故事的形式开展传承活动。

由于该长诗内容丰富、篇幅较长,能全面记下来的人本就少之又少,近年来受现代文化冲击、老艺人年龄不断增长和相继离世,目前能清晰记住的人凤毛麟角,《水淹天》面临失传的濒危状况,立项保护和传承迫在燃眉之急。

二、白切鸡烹饪技艺

白切鸡是清远市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一种传统特色菜式。据《清远县志》记载,清远素有无鸡不成宴的传统。逢红白喜事,大小宴席,招待宾客,均要用一只完整煮熟的扇鸡祭祖、酬神,完成仪式之后,端回家后斩切出台,由此得名白切鸡。传统方式烹饪的白切鸡皮爽幼滑,肉质细嫩,清甜鲜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清远鸡的原味。

三、木呷狮舞

木呷狮舞是清远英德市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表演时1人舞狮头,4人舞小丑,4人打乐器,在“十点梅花”锣鼓乐的伴奏下舞动不同的动作。表达人们对平安、健康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白切鸡烹饪技艺,入围!

木呷狮舞。

木呷狮舞多在春节及重大节日期间在祠堂、广场等地点表演,表演前行请木呷狮礼仪。木呷狮舞动时,狮头在高脚鼓、大镲、铜锣、小铛子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走、跑、拜、跳、舔、扑、咬等动作,时而发出“呷呷”声音。通过互相之间的戏弄和打闹,滑稽诙谐,逗观众开心快乐,很受当地民众的欢迎。

木呷狮舞是英德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舞狮活动,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沉淀着英德客家人的文化生活与习俗,同时也见证了英德客家人的传统文化精髓。木呷狮舞表演大多聚集在节假日期间,有利于团结群众、和谐社会,同时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龙塘陶缸烧制技艺

龙塘凌氏陶缸烧制技艺为清乾隆末年(1792年)年间,由凌氏二十一世先祖凌朝生从梅县石镇传来今清远龙塘月形岗村,祖上相中这里的地形土质,开窑烧陶,传承九代子嗣,前后经历225年。主要烧制的陶器有陶缸、酒埕、盆等家有器皿。

近几十年以来,人们对传统陶器的需求减少,目前整个凌氏家族,只有第九代传承人凌建光带领下的几个族人仍在坚持祖上的这个行当。

五、白庙疍家游龙

清远是“中国龙舟之乡”,端午赛龙舟的习俗源远流长。清城区白庙游龙,也叫旺龙,据明代天顺年间《清远县志》记载,白庙游龙习俗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它不是竞技活动,而是端午民俗活动中热闹有趣的一种习俗。白庙游龙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到五月初十左右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分起龙船、龙船下水取青开光、龙船探亲戚、端午节纪念屈原、龙船盛典庆、收龙六个部分。这项传统的民俗活动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从起龙船、浸水、祭江、探龙船亲戚、谢江典礼的举行,都有庄严的仪式。曾受邀远赴东莞等地参与端午龙舟节游龙展示。

【记者】陈立楷

【作者】 陈立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