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初三杰的萧何,精通政务却在政治问题上无比迟钝

汉初三杰的萧何,精通政务却在政治问题上无比迟钝

文:有疾(读史专栏作者)

被刘邦钦定为汉初三杰的哥仨真是各有所长。萧何长在政务,张良长在谋略,韩信长在军事。

萧何在政务上的长处,与他年轻时候曾在秦朝御史手下做过是事情是密不可分的。曾经在担任泗水卒吏的时候,公务考核名列第一,差点就让秦朝的这个御史把他调走。但是萧何坚决的拒绝了,这才有了后来定国安邦的萧相国。

跟了刘邦之后,他便呕心沥血一心一意的辅佐刘邦。但是就是这样的萧何,却差点在刘邦一轮又一轮的怀疑中一命呜呼。

而这,又与他有些迟钝的政治神经脱不了关系。

01

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萧何被刘邦任命坐守后方。而萧何也没有辜负刘邦的期望,在刘邦领兵东进之时,在后方安抚百姓、晓谕政令、制定法令和规章、建立宗庙,还管理户籍人口,在刘邦屡次战败的时候补充兵员,以及源源不断地粮草。

刘邦之所以能够和项羽抗衡五年之久,和萧何坐镇关中和巴蜀为刘邦稳定住基本盘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刘邦的汉朝。

但是刘邦在外领兵时间长了,就开始担心自己的老巢了。毕竟人心隔着肚皮,谁也看不见里面是什么样子。

于是刘邦在担心之余就不断地派遣使者去“看望”萧何。名义上是看望,其实就是监视萧何,害怕萧何把自己老巢端了。

别看萧何是老乡,以前俩人关系还不错。但是张耳和陈馀以前还是刎颈之交呢,不照样因为一点利益分道扬镳了?

人在利益面前是不堪一击的,更不用说是关中和巴蜀这样广袤而又富饶的地盘了。

但是萧何面对刘邦一次又一次的慰问却纹丝不动,只顾着埋头处理政事。这可把他旁边的谋士鲍生给急坏了。

鲍生就和萧何说:“你想想啊,汉王在外面风餐露宿,在战事那么胶着的情况下还抽出使者过来看你,这说明啥?”萧何听到鲍生的话一脸懵逼:“说明了啥?”

鲍生说:“说明了汉王现在不放心你啊,对你有点疑心了。为了你好,我建议你把你族中能打仗的子弟们都送去前线。这样的话汉王就对你放心了。”

虽然萧何对于刘邦行为的深意不甚了解,但是还是很有政治觉悟的,二话不说就将家族里面二十多个精壮小伙子送去参军了。

就这样,萧何第一次稀里糊涂的逃过了一劫。

汉初三杰的萧何,精通政务却在政治问题上无比迟钝

02

但事情还不算完,在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各路异姓诸侯王陆续反叛,刘邦不得不亲力亲为,挂帅出征。

而萧何则是又一次坐守后方。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朝中有了吕雉这个强硬派。

在刘邦攻打陈豨的时候,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准备在长安城中玩一出里应外合的戏码,但被手下人告密到了吕雉那里。

吕雉一听这可不得了,韩信要反,谁能拦得住?想了半天,吕雉想到了萧何,以韩信的为人,就算是起兵了,也不会对萧何怎么样,毕竟萧何曾经对他有知遇之恩。

于是吕雉就叫来萧何,一是当个人质,二是让萧何帮着出主意,看看怎么对付韩信。二人就一通合计,凭借着萧何在韩信心中的影响力,将韩信骗到宫中诛杀。

刘邦听了这个事,虽然还领兵在外,但还是抽出空给萧何升官进爵,还给了一只五百人的私人卫队和一名都尉。

萧何自然很高兴啊,文武百官也都来庆贺,萧何也是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感,乐呵呵的接受大家的祝贺。

但这个时候来了一个煞风景的人。这人以前叫召平,以前是秦朝的东陵侯,现在在长安城里卖瓜。见到萧何以后并不祝贺,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来哀悼的。

萧何很奇怪,我现在圣眷正浓,天下虽有兵戈,平定却在旦夕之间,有什么可哀悼的?召平就对萧何说:“您啊,还没想明白啊?你现在大难临头啦!皇上领兵在外,你坐守长安没有风吹日晒还依旧加官进爵,派遣护卫,你就不想想为啥?”

萧何依旧一脸懵逼:“为啥啊?”

召平说:“这是因为淮阴侯刚刚谋反被杀,他哪知道下一个谋反的会不会是你啊?给你派的卫队也不是来保护你的。”

萧何这才如遭雷击:对啊,给我卫队一则是为了防范我,二则是为了试探我,谁知道我接受了这五百人,下次一会不会想着五千人。皇上这确实是对我起疑心了啊!

于是连忙叫过召平,问说:“请先生教我。”召平说:“好办,把这些奖赏都退了,然后用自己的全部家财冲抵军费,可保安然无恙。”

萧何听从召平的劝告,果断放弃了一切。刘邦也因此十分高兴。

就这样在召平的帮助下,萧何幸运的逃过了第二次劫难。

汉初三杰的萧何,精通政务却在政治问题上无比迟钝

03

陈豨反叛刚过去还没有一年,淮南王英布又反了。刚休息没多久的刘邦又拖着老迈而又多病的身躯前去平叛了。

萧何又一次镇守长安。这剧情和前两次如出一辙,不一样的是,刘邦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眼见着以前的功臣们一个一个反了,自然也担心坐守长安的萧何会不会反。

人越老越胆小啊。刘邦在前线作战的时候,还依旧不忘派使者回去打探萧何干啥。

萧何这次学乖了,充分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

皇上派使者来是怀疑我嘛,这我知道。皇上这次出兵是平叛,情况和陈豨那次一样,这我也知道。

办法嘛,就用第二次的吧。皇上现在兵多将广,英布跳梁小丑。要是派萧氏子弟参军,说不定还没到战场英布就败了,我还是把家产都捐出去充当军费吧。

这时候有个门客就看不下去了:“哎呦喂我的相国,我求求您别这么干了,在这么干您真的要被抄家灭族了。”

萧何还是一脸懵逼。我明明已经吸取前两次教训了呀,办法都是照搬的,怎么可能出错?然后就问门客:“你是啥意思?”

门客说:“你想想啊,你现在是相国了,全国最大的官,在建国之初的时候你又是功臣里面排行第一,你再立功这让皇上咋升你嘛。而且你刚到关中的时候就一直勤于政务,到如今十多年了你还是这么干,百姓们都对你很亲近啊。皇上之所以三番四次来问你,就是怕你在百姓之间的威信越来越高,继而动摇整个关中啊!”

萧何大惊,连忙说:“先生何以教我?”

门客说:“简单,从现在开始你就多买些地,用地利赊贷的方法来败坏自己的名声。你的名声在百姓之间败坏了,皇上这才放心啊。”

萧何一听,恍然大悟,连忙依计行事。而刘邦在前线听说这事,就放心打仗了,但口中却笑说,这萧何也太贪了,朕都封赏他那么多了,还和百姓争利。

到了刘邦平叛回来,又直接就把“祸害百姓”的萧何绑了。然后刘邦和王卫尉在萧何面前唱了一出双簧面前,敲打了敲打萧何,也顺便给了刘邦一个台阶,当天就把萧何放了。

04

萧何一生为刘邦和汉朝殚精竭虑,却也总是避免不了刘邦对他的怀疑。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对政务的处理上吧,萧何总是对于政治问题显得十分迟钝,这也让他屡次陷入险地。若不是有高人相助,很难寿终正寝。

倘若萧何是陈平那样精明的政客,能在各种险恶环境中处理的游刃有余的话,或许汉朝可能将会失去一位给后人打下坚实基础的相国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