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澄黄鲜亮的梨子摆在桌上,四岁的孔融费力地踮起脚,拿走了其中最小的一个。
那是在东汉末年,鲁地孔家的一次聚会。孔融自己吃了最小的梨子,把大梨都让给了哥哥们。大人们问其故,孔融说自己是最小的孩子,理应拿最小的梨子。如此小小年纪便已懂得长幼秩序,大家都对此感到惊异。孔融让梨的故事也传为一则美谈,流传至今。

其实除了让梨,孔融小时候还有许多名震一时的事迹。身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成长在书香门第。他天赋异禀,自小便展现了过人的才华。
十岁那年,孔融随父前往京师。当时河南太守李膺颇负盛名,其为人清高,能在他府上往来的都是当世名士。孔融很想见识一下李膺庐山真面目,便径直前往太守府。
一个不知名的十岁小孩要来拜见太守,守卫自然把孔融拦了下来。孔融无所畏惧,直接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麻烦通报一下。”
守卫半信半疑,把孔融带进去见李膺。李膺与孔融素昧平生,疑惑道:“你跟我是什么亲戚?”
孔融则回答:“我的祖上孔子与您的祖上老子亦师亦友,同德同义,所以咱俩是世交。”
李膺和在场宾客听了这种说法都哑然失笑,同时也对孔融愈发好奇。只有太中大夫陈炜对此不屑,说了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为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成才。
想不到陈炜话音刚落,才思敏捷的孔融立刻反击道:“听大人这么说,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众人皆大笑,陈炜被说得面红耳赤,无力反驳,李膺称赞孔融,认为他日后必成大器。
孔融自小就是如此聪慧过人,然而纵观他日后的人生,是否成大器众说纷纭,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及至孔融步入仕途之后,灾难就总伴随着他。先是董卓乱政,欲废汉少帝另立新帝。刚直不阿的孔融不畏强权,多次与董卓争辩。结果董卓公报私仇,把孔融调往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孔融在北海励精图治,颇有政绩,时人称之为孔北海。
然而孔融虽名声在外,但毕竟处在凶险之地,屡次遭到黄巾军围攻,险象环生。有一次军情万分危机,孔融只得派悍将太史慈单骑闯关,从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向当时还只是无名之辈的平原相刘备求助。刘备都觉得惊讶,孔北海竟然还知道世上还有个刘备?立刻发兵解了北海之围。孔融当时窘迫境地可见一斑。
天天挨打,四处求援,孔融在北海日子过得孤立无援,凄凄惨惨。也不是没人劝过他改换门庭,幕僚左承祖就劝说孔融投靠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袁绍或曹操。
可孔融何许人也,忠于汉室,一片碧血丹心。当年就是因为得罪了汉贼董卓,才落到今天这般地步。虽然当时袁绍和曹操表面上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可孔融心底早就认定将来他们必是篡汉逆贼,去投靠他们,孔融当然不愿意,他一怒之下还把左承祖杀了,断了其他人的念想。
可天有不测风云,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攻打北海,孔融顽强抵抗,拼得弹尽粮绝。倔强的孔融不愿服输,决战那一天,上午孔融还凭几读书,谈笑自若,表明自己的风度。等到晚上兵陷城破,孔融也不得不落荒而逃,连老婆孩子都没顾上。
好在之后曹操迎奉汉献帝于许都,新建了朝廷,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流离失所的孔融也终于有了容身之处,还能够身居高位侍奉朝廷。想不到这一切都是拜他最恨的曹操所赐,不免讽刺。乱世之中,空谈忠义毫无意义,实力才是硬道理。
孔融与曹操在许都的相会,并没有让两人化敌为友,反而将朝廷变成了一个生死相搏的修罗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