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女开国将校不多,但在12名女上校中,周东屏名列其中。
对于周东屏,军界鲜为人知。
为什么?
因为她几乎没有去过哪个单位上班,只是在自己家中。
她为什么在自己家中呢?
因为她的丈夫是徐海东大将,组织上交给她的工作和任务,就是照顾好徐海东。

在战争年代,徐海东大将被誉为“中国的夏伯阳”,虽然他从1940年就没有打过仗了,但在近10年中打了100多次大仗,9次负伤,身上留有17个伤痕,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1940年春,他由于战伤发作,多次昏厥,奉中央之命开始养病。
他的病情非常严重,吃喝都在担架上,并在华中敌后,于是,组织上交给周东屏一个任务:全职照顾徐海东,直到他病好为止——这时,周东屏在新四军教导大队工作,年仅23岁。
有趣的是,周东屏和徐海东的相恋、结婚,也是源自徐海东的一次负伤,她去照护他。
那是1934年底,在庾家河战役中,红25军被敌人一个师包围,副军长徐海东率领红军与强敌从中午血战到黄昏,反复冲杀20多次,终于击败敌军,反败为胜。但是,徐海东在激战中被敌人一颗子弹从眼底穿入,由颈后射出,一抬下战场就昏迷过去。之后,三天三夜也未醒。
于是,组织上派女护士周少兰照顾他。
周少兰是红25军参加长征的七名女战士之一。七名女战士,被全军称为“七个仙女”。她又是年龄最小的“七仙女”,才17岁。
由于周少兰的细心照顾,第四天晚上,徐海东才终于醒了过来。
就是这次照顾徐海东几个月中,两人相互了解,并且相恋,不久结了婚。结婚前,徐海东帮她改名为“周东屏”——此名她叫了以后的一辈子。
1940年春,徐海东因为战伤发作,不得不从战场上退下来后,尽管有周东屏照顾,但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这时,日军不时“扫荡”、围剿,新四军第6师师长谭震林亲自派出一个连,专门负责保护徐海东。
周东屏日夜照看着徐海东。她没料到,从此,徐海东就没有完全好起来过。
1943年冬,徐海东转移到路东芦店子,突然大吐血,病情危急,陷入昏迷。周东屏和军医都束手无策。当地有一个好心人找来了一位60多岁的姓沈的老中医。
但是,这位老中医貌不出众,名不外扬。负责徐海东治疗的军医怕他医术不高,不敢负责任,坚决不肯让他主治。周东屏救丈夫心切,一个人断然决定:
“不要请示上级了,立即请沈老先生开药。”
结果,徐海东居然被这位老中医三副药,又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周东屏又救了徐海东一命。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了,徐海东的病还是没有痊愈。徐海东说:
“我这个病号把小日本熬垮了。”
周东屏也是眼含热泪。
这时,她已经28岁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几乎都消磨在病床前。
徐海东的一名警卫员跟随他多年。一天,他找到徐海东,说:
“反正我不干了。”
“为什么不干了?”徐海东问。
“我受不了啦,我要上战场去。”
结果,他被徐海东骂了一顿。
长期与一个病人在一起,连男人都扛不住——周东屏则要照顾徐海东的全部生活,又是何其惊人的承担。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徐海东这个老病号还是躺在病床上。不久,在周东屏的陪护下,他躺在担架上,从华中被抬到了山东,先住在临沂,后来转移到胶东。1947年9月,有又从威海上船,渡海去大连。在大连,经过苏军军医检查,徐海东由于战伤太重,又积劳成疾,肺的大部分功能已经丧失,身体坏到了不可逆转的程度——周东屏本来对苏军军医抱有极大的希望,又一次心沉到了海底。
她照护徐海东的任务,也没有结束。
他们在大连从1947年一直住到1956年。期间,他们迎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欣喜地迎接新中国建设事业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到来。但是,徐海东的病仍然不见好转。
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在病中的徐海东被授予大将,一直在家中“工作”的周东屏,也被授予上校,成为开国12名女上校之一。由于她长期在家中,在授衔名单公布时,除了中央少数人外,几乎没有人知道“周东屏”是谁。
有人说:“徐海东将军的一生,是一部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书,而他的传奇,有许多的章节是离不开周东屏的。在徐海东多次身负重伤、多次生命攸关的时刻,是周东屏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为他护理、喂药、喂饭;在徐海东病倒这许多的年头,日夜守护在他身边的、全身心投入的又是周东屏。她一身兼任多种职务:秘书、管理员、看护员、还要同时做好妈妈。她这些年,总是在希望和痛苦中生活。”
对于自己,周东屏说:“我从来就是个乐天派。再大的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只是,我这一辈子,把牙都咬碎了……”
1970年3月,徐海东大将病逝。周东屏伤心大哭,流着眼泪说:“30年前,组织上交给我照护海东的任务,以前,我一直渴望早日完成它。没想到今日我总算完成了这个任务,却更加伤心欲绝了。”
周东屏,用30年的生命和爱情履行了自己与徐海东结婚时的承诺,即她的名字:东屏——“海东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