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三国时的吴国能找一个和诸葛亮、荀彧同等级的大才,那绝不是周瑜,更不是张昭,而是鲁肃。一个人的贡献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这几件事的质量。

榻上一策
鲁肃是个富三代,生下来父亲就死了,是他奶奶把他养大的,家里很有钱。这位小少爷最大的乐趣就是把家里的钱财都散给周围的邻居,可能是隔辈亲的溺爱,也没人管他,反正有的是钱,开心就好。有一天,村里来了一支军队,听说鲁肃家大业大,就想找他借点粮食,说是借可拿什么还,战乱年代居无定所,谁也不知道明天在哪儿。鲁肃当时家里有两个粮仓,堆着满满的粮食,他指着其中一个对来人说:“拿去吧。”这个人,就是周瑜。周瑜后来得志,依然没有忘记鲁肃当初的大恩,而且感觉此人与众不同,于是推荐给了他的主公孙权。
孙权第一次召见鲁肃,也觉得这人不错,散会后还专门把鲁肃单独留下,拿出了自己私藏多年的好酒,俩人坐在床上喝,一副不醉不归的架势已经摆好。几杯酒下肚,俩人终于放开了说,孙权说我看现在的天下乱的,就像春秋战国时候,我想像当年的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称霸一方,你看怎么样?鲁肃也有点飘了,说那哪儿行啊,你忘了刘邦就想在皇帝手下做个诸侯,可项羽都不干。现在的曹操就像当年的项羽,怎么可能让你得逞?现在大汉气数不多了,曹操一时半会儿也灭不了,你现在只有先建设好江东这一亩三分地,趁着曹操他们在北方打得不可开交没人有空理你,慢慢消灭黄祖,争夺刘表的地盘,争取把长江以南都打下来了,仗着天险进可攻退可守,到时候称帝,才有资本和曹操争天下。
这就是鲁肃的“榻上策”,远比孔明的隆中对早提出,他只是不能预料将来有几足鼎立,但内涵都是一样的。
联刘抗曹
这条计策其实包含两部分——联刘和抗曹。
孙坚是死在刘表手里的,当然不是小说里说的那样因为抢玉玺被埋伏,而是孙坚去征讨刘表了,被刘表手下的军士射死了。因此孙家和刘家结怨多年,经常打仗。等到刘表死后,俩儿子又为了老爷子的遗产争的不可开交,还有刘备这个叔叔也在旁边看着能不能分一杯羹。就在东吴这群人都在幸灾乐祸的时候,鲁肃对孙权说,我们应该过去劝个架,争取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对抗曹操,不然他们闹腾完蛋了曹操就该收拾我们了。
果然,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了,轮到江东面临战和大计。大家都劝孙权投降,只有鲁肃不说话。孙权起来上厕所,鲁肃追出去,说:“你别听这群憨批胡咧咧,什么免遭生灵涂炭,为百姓好,都是他们自己怕死。他们都能投降,我也能,就你一个人不能!我们投降了,曹操还是会让我们做官,给谁打工不是挣工资啊,可你呢,他会怎么样对你你看看刘琮的下场就知道了。”孙权这才恍然大悟,从而下定决心联刘抗曹,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湘水之盟
鲁肃是孙刘联盟的奠定人,也是最忠实的支持者。比起江东那群鼠目寸光之辈,他眼观大局,及时的提出借荆州给刘备,以便共同抵御曹操。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三足鼎立牢不可破,就连曹操知道此事,正在写信的笔都吓得掉了。
世人只知道关云长单刀赴会,却不知道鲁肃就在此会上取了半个荆州。等到刘备取下了西川,还是不还荆州,于是孙权令吕蒙攻下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面对刘备派来的关羽,鲁肃不卑不亢,晓之一大义,责之以公理,最终谈判商定以湘水为界,两家平分荆州。
覆灭
可惜的是,在湘水之盟后不久,年仅四十六岁的鲁肃去世,带着他的孙刘联盟一并覆灭。没有了鲁肃的江东开始偏离轨道,趁着刘备与曹操大战偷袭关羽,而后引来刘备复仇大战,两败俱伤,最终被北军所灭。曹操因荀彧的奉天子之策扫平北方,刘备有诸葛亮鞠躬尽瘁为大汉续命,孙权如果能坚持鲁肃的长远方略,当不至于有此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