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们的子孙会记住我们什么?

作者:醒姐

没有刻意去思考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起因是在跑步机上偶然看了《心灵的奇迹》这部剧。因为只看了三分之一,不确定这部剧情的主旨就是生命或是死亡,但这半小时带给我最大的一个触动就是:对死亡的思考。

剧情主人公,一位刚刚好不容易捕捉到梦想影子的中年男子,喜极而泣掉进窨井成为一颗灵魂来到生之来处,也就是人投胎之前的地方。在那里,他观看了自己的一生看到最后躺在病床上的自己沮丧且崩溃地说道:我的人生毫无意义,我不能接受,我不能就这样死去。

看到这一段突然想到,如果我是他,该用怎样的墓志铭来总结这样的一生呢。如果是我,我又希望百年之后在我的墓志铭上写上什么。想了许久,发现一个很残酷但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大多数普通人不会有什么墓志铭。他们的一生就如流星划过星空,短暂且无声。比如,我的奶奶。

就在上个月,我奶奶去世了,再过1个月就是她的90周岁了,但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的离开很快,从突发到离开只有半个月的时间。疫情原因,她的葬礼也很简单,我的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把奶奶的骨灰带回了老家,和爷爷放到了一起。墓碑上只有奶奶的姓名、出生到去世的时间,还有家里的子孙辈的姓名。

没有什么墓志铭,甚至对奶奶这个人的记忆都只停留在我这一辈,因为我的童年里有奶奶的身影和她的爱,所以我还记得我奶奶,但是我已经无法再去和我的孩子去介绍她,只能告诉他是妈妈最爱的一位人,给了妈妈很多爱。随着时间流逝,我想有一天我对我奶奶的记忆可能也只有“奶奶”二字。

没有多少深刻的记忆能抵得过岁月的消磨,普通人的一生都不会厚重到能留下墓志铭并被世人所记住,比如: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上写着她的三围:37,22,35,R.I.P;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卢梭的墓志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有人写得有趣、有人严肃,但无论如何,这一句话就是他们的一生,如此精炼且有贴切。

而大多数的普通人,同样的长度却无论用一句话还是一段话还是一堆话都概括不了,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亲人。他们走了就走了,如此静悄悄。

我们如此普通,可能死后的一块墓地都买不起。我们没有墓,但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墓志铭,有一句可以概括、可能定义自己这一生的话,否则,我们就会如前面剧情中的主人公一样,当我们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是羞愧、是遗憾、是悔恨、是……我也不知道,但我想,没有计划的一生是不值得回忆的,也是经不起回忆的。

这么想,的确有些悲观,也很沉重。作为普通人思考如此宏大的问题只会让我们平添烦恼觉得自己更普通,毕竟“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而我明天醒来还要掐着时间点去搬砖。可是,人生犹如一张白纸,如果没有经过规划的乱涂乱画,到最终只不过废纸一张,一把火后只剩灰烬。

史蒂芬柯维在他的著作《高效能人士》中倡导以始为终,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有意识地尝试着去为自己的这一生立一个墓志铭,这一生会过的明白一些,即便如:我一生不争不抢”的一句简单的话,那也是有信仰使命在其中。

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奢求流芳百世,与万里长城齐名,但也希望不负光阴蹉跎了这一生。等到多年后老去之时,至少可以不留遗憾地说:我来过,我活过,我在每个年纪都活出了每个年纪的滋味。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可以激励我那些普普通通的后代,告诉他们普通人也可以活出自己的高光时刻,比如他们的奶奶,每天都在坚持跑步和写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