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飘香十年,上海音乐厅“音乐午茶”今年又有新动作

每逢工作日午间,上海音乐厅南厅总会飘出美妙音符。欧式典雅的空间里,有人三五成群围坐小圆桌,有人将身体埋进后排沙发里,也有人坐在边座翘首观赏,一曲演罢,掌声响起……这是“音乐午茶”持续了十年的演出一景。

2012年1月7日,一档全新的公益品牌“音乐午茶”在上海音乐厅亮相,观众凭一张低价门票,就可以欣赏一场一小时的沙龙式音乐会,感受一次心灵与音乐的诗意对话。如今,这杯“茶”泡了十年,茶香也飘了十年。

2022年1月7日,“音乐午茶”迎来十周年,曾在这个平台亮相的青年艺术家——小提琴张洋、大提琴罗伟熹、钢琴王晨、吉他刘宪绩、手风琴周权,以及中提琴刘念/施宇成/吴靖羽/袁诗珂,共同组成“音乐午茶”十周年节日乐团,和在场观众一起为“音乐午茶”庆生。庆生音乐会以皮亚佐拉的新探戈音乐为主线,一首《生日快乐歌》将庆生现场推向高潮。

飘香十年,上海音乐厅“音乐午茶”今年又有新动作

扶持新人,本土音乐新人从这里出发

低门槛、高品质,“音乐午茶”自诞生起就确立了亲民的定位,为了让观众相信,低门槛也能听到好音乐,上海音乐厅费了不少心思,挖掘和推出了不少“潜力股”新人。

在庆生现场演出的青年小提琴家张洋是其中一员。2012年,还在上海音乐学院读大四的他第一次登台“音乐午茶”,此后10年成了常客,不光独奏,还和好友组成三重奏、四重奏,演过不少室内乐。甚至,在备战国内外的音乐比赛,比如丹麦卡尔·尼尔森国际小提琴比赛时,“音乐午茶”也成了他预热的舞台。

“对比赛很有帮助,我更自信了,有一些问题必须在舞台上才会暴露出来,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舞台实践。”如今已是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的张洋,字里行间对“音乐午茶”都是感激。

正在瑞士巴塞尔音乐学院求学的青年大提琴家陈亦柏是古典乐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小时候的他是上海音乐厅的小观众,与“音乐午茶”结缘后,他与上海音乐厅的交集更多了。

在他看来,“音乐午茶”的特色是小而美,乐手和观众几乎零距离,而演出的美感,恰恰在于那种沉浸式的感受,“普通观众可以在这方天地接触到古典音乐,对古典音乐的普及推广有重要作用。对年轻乐手来说,这里也是成长之路不可或缺的桥梁。”

旅意青年男高音郭子照对此深有体会,他的音乐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就发生在“音乐午茶”。

2012年,还在上海音乐学院读大三的郭子照参加了“音乐午茶”第一个声乐专场。同年5月,在“未来音乐家”音乐会,郭子照献上两首独唱,让上海音乐厅看到了这个“未来之星”的潜力,于是又有了5个月后郭子照的第三次登台——他以一场独唱音乐会完成了一个音乐新人的蜕变。

“唱了15首作品,艺术水准要求极高,挑战巨大,到场观众有980位。”这个数字牢牢印在郭子照的心里,他没想到,一个学生的独唱音乐会能吸引那么多观众买票,走出象牙塔,在专业的舞台以主角身份登台,不仅给他带来专业上的突破,更影响了他对职业生涯的思考。

飘香十年,上海音乐厅“音乐午茶”今年又有新动作

双向互培,午间一小时滋养市民心灵

庆生现场不仅来了9位和“音乐午茶”一路相伴的青年艺术家,还有不少特邀观众赶来现场。

曹女士是一名退休教师,2012年以来,前后参加了27次“音乐午茶”。她不仅喜欢上海音乐厅典雅的建筑风格、装修格调,也很享受“音乐午茶”的沙龙氛围,“‘音乐午茶’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提升了我的欣赏水平,我很喜欢!”

陆先生2014年第一次接触“音乐午茶”,正值他更换工作岗位,压力很大,一场接地气的音乐会将他治愈了。这几年,只要有空,陆先生隔三差五就会来,渐渐从“音乐小白”成长为小行家,“‘音乐午茶’治愈了一个普通的上班族,陪我走出了工作最艰难的时段,让我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感受到了温度。”

小林从小学小提琴,2021年12月第一次来到“音乐午茶”现场,被氛围打动了。作为复旦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他还因此确定了毕业论文的方向,希望以“音乐午茶”为案例,研究艺术人才如何参与城市的文化建设,让更多市民有更多机会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独奏、独唱、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十年来,“音乐午茶”的演出花样百出,除了定期推出特别企划,每逢百场、每到周年还会有庆祝专场,甚至还有暑期主题周、寒假讲演系列,不仅为青年艺术家搭台,还形成了观众与艺术家双向互培的发展模式。

在古典音乐领域,乐章之间不鼓掌是约定俗成的观演礼仪。在陈亦柏小时候的记忆里,在上海音乐厅看演出,氛围虽然很浓,但许多人并不懂观演礼仪,而近年来,他明显感觉到,观众的表现越来越好了。

“以前大家是爱听,现在不仅爱听,而且会听,观众和乐手之间慢慢达成了默契。”在陈亦柏看来,默契的背后是上海观众音乐素养的整体提升,其中的蜕变离不开“音乐午茶”的默默深耕,“音乐会不仅是台上的表演,台下的观众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二者良性互动,才能促成一场成功的音乐会。‘音乐午茶’的小空间为上海音乐厅的大舞台培养了越来越多懂行的观众和乐迷。”

从上海到米兰,郭子照登过大大小小不少音乐厅,但上海音乐厅在他心中始终有着专属的位置,而“音乐午茶”更像一位知心老友,“你在这不需要正襟危坐,很放松、很舒适,观众也会像老朋友一样和你交流。音乐会上不仅有耳熟能详的经典,对于一些新作品,观众同样包容。”

飘香十年,上海音乐厅“音乐午茶”今年又有新动作

上海音乐厅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两条路走路,请进来和走出去都要有

十年来,被上海市民当成“音乐客厅”的“音乐午茶”,共计演出1927场,登台的青年艺术家达6300余人,上演曲目约12000余首,到场观众达200080人次。

步履不停,2021年秋天,“音乐午茶”在第1900期时升级出新,推出“线上版音乐午茶”(音频版)——不断精选每周精彩演出片段,做成合集,在线上和观众分享,同时,不定期展开音频直播,观众足不出户也能有午茶陪伴。

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观察,“线上版”的反响很不错,“因为只有午间一小时,很多远距离的观众不可能每天都来,很遗憾,‘线上版’解决了这个苦恼的问题。”

站在十周年的新起点,“音乐午茶”重新出发,再次升级——为了让午茶覆盖更多人群、让茶香飘得更远,今年,“音乐午茶”还有走出去的计划,30元的公益票价不变。

“以前也有进驻楼宇、送到郊区的动作,但都是单频次的短项目,未来一年,我们会走进上海五个新城,把这杯茶端到那些离上海音乐厅比较远的市民身边。就像‘音乐宅急便’,我们会根据大家的需求,主动做好菜单,主动把音乐家和音乐作品送到大家面前。”

“请进来、走出去,‘音乐午茶’必须两条腿一起走路。”方靓说,“当然也要量力而行。比如,我们会在上海音乐厅的主场演三场的基础上,再送出去两场,保持一周五场的频率。午茶天天有,但我们会打破地理位置的局限,不再固守、不再局限于上海音乐厅,而是在全市天天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