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太监一掌权,王朝就会走下坡路?

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上,太监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只要太监掌权,王朝必定走下坡路。

当然,好多人会举出魏忠贤等等例子,来证明大明是靠着魏公公撑住的。但是,看完我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太监掌权,弊大于利。只要太监掌权,王朝就要或者已经走下坡路了,没有例外。而太监掌权,并不仅仅是自己的意愿,更是权力的错配,也是皇帝的失职。

太监的引入,是皇帝的无能,更是王朝衰落的标志。跟太监的能力强弱无关。

为何太监一掌权,王朝就会走下坡路?

一、太监为何能频频掌权

1、太监天然是皇权的羽翼

对皇帝来说,让太监掌权对他危害最小。首先,能让皇帝放心交付权力的,都是跟在身边知根知底的太监,例如刘瑾、例如王振。无不是从小陪皇帝一起长大。这些人,天然让皇帝有安全感,值得信任。因为不信任的太监也无法发迹。

为何太监一掌权,王朝就会走下坡路?

王振

王振,本来是失意文人,觉得科举入仕太难。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毅然自阉。他选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赛道。因为太监们的学历都不高,明宣宗用起来很不顺手,还特意派人给太监们上课,教他们文化。作为本身有基础的王振,很快入了朱瞻基的法眼,让他侍奉朱祁镇

(明英宗),王振某种程度上被年幼丧父的朱祁镇寄托了父亲的情感,幼年时称其为王伴伴,年长后称其为先生。就连王振专权搞得天怒人怨,英宗也从未质疑过王振。直到土木堡自己都被坑进去,祖宗基业几乎丢掉,也没听说英宗对他有啥怨言。

反而是英宗复辟

后,思念王振不已,下诏为其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在京城智化寺北院为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灵。

做太监做到这份上,也算是独一份了。但无论王振多么牛,都改变不了太监的权力来源于皇权。而太监只是皇权的羽翼的现实。

2、太监无后代,只能专权,无法篡权

皇帝最担心的不是别人专权,有的皇帝反而乐得清闲,例如天启皇帝之于魏忠贤。天启更喜欢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木匠事业,对皇帝反而兴趣不大。

皇帝最担心的是篡权。祖宗的江山不能在自己身上丢了。

而太监没有后代,这导致他们篡了权也无法传给自己的下一辈。所以,太监们对篡权兴趣不大。这让他们和皇帝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双方具备了合作的基础。

3、太监是皇帝用来对付朝臣的利器

太监,永远是皇权的羽翼,是用来抗衡朝臣的。

无论是汉代的小皇帝用十常侍抗衡世族,还是唐代懦弱皇帝用宦官掌兵权抗衡武将,还是明代的掌印太监票拟批红抗衡朝臣。无不说明了一点:太监本身没有倾向性,他只是代替背后的主子发声音的传声筒。

为何太监一掌权,王朝就会走下坡路?

太监们更像一个夜壶。能替皇帝们说出皇帝不能也不方便说的话,能替皇帝们办皇帝身份不应该也不愿意办的事。

例如刘瑾与明武宗。

武宗一直宠信刘瑾。登基后,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五官监候杨源借星象有变上书谏言,刘健、谢迁等又连连上书,请求诛杀刘瑾,户部尚书韩文也率领一帮大臣支持。这可是武宗刚刚登基,内阁大臣们和朝臣们联合起来,给武宗的下马威。就是要让朱厚照知道:谁才是明朝的掌权人。

为何太监一掌权,王朝就会走下坡路?

年幼的朱厚照也内心忐忑。派司礼监太监陈宽、李荣、王岳到内阁,建议将刘瑾遣到南京。他们三次往返,刘健等人都不同意,尚书许进说:“做得过激会发生变故。”刘健不听。

此时太监们内部意见也不统一:王岳为人一向正直,与太监

范亨

、徐智都憎恨

八虎

,他将刘健等人的话都转告了明武宗,并且将阁臣的建议奉为圭臬,劝武宗尽早除掉刘瑾等人。

与此相对,朝臣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刘健等人正在约

韩文

等九卿大臣到朝廷伏阙面争,而吏部尚书焦芳赶紧报告了刘瑾。

为何太监一掌权,王朝就会走下坡路?

刘瑾此人关键时刻能看透问题的本质,他做对了两件事:

1)利用自己皇帝身边人的优势,接近皇帝,快速解决问题。连夜率马永成等人围着明武宗哭泣,拜倒在地,获得了话语权。而内阁和朝臣们夜里不能打扰皇帝休息,第二天才能继续劝朱厚照。这个时间差对改变朱厚照的决定非常关键。

2)说出了自己对朱厚照的利用价值:刘瑾说:“陷害奴才等人的是王岳,王岳勾结内阁大臣想限制陛下的出入,所以先要把他们所忌恨的人除掉,况且飞鹰猎犬何损于国事?如果司礼监任用得人,这帮文官怎敢这样!”

为何太监一掌权,王朝就会走下坡路?

这句话点明了太监的作用:如果内廷太监们作为皇帝的爪牙,也和朝臣沆瀣一气,例如王岳,那朱厚照拿什么抗衡外廷呢?

太监们的定位就是

飞鹰猎犬,我自己砍自己鹰犬干嘛?武宗一下子反应过来。他身边如果刘瑾之流全部清退,只留下同情朝臣的王岳等人,朝臣就可以左右司礼监的看法。更进一步,可能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朝臣的左右之下了。

想清楚这一点的明武宗大怒,马上命刘瑾掌司礼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并连夜收捕王岳和范亨、徐智,发往南京充军。刘瑾派人追杀王岳、范亨于途中,将徐智手臂打断。

为何太监一掌权,王朝就会走下坡路?

明武宗招招针对司礼监,就是要上任伊始,将关系自己安全的司礼监掌控在自己手中。而刘瑾,只是武宗的工具而已,君不见过了几年,他做得过分了,被武宗安插一个谋反的罪名,说白了,一个太监怎么谋反?还不是武宗此时地位稳固,而刘瑾名声太臭,做夜壶都嫌臭,借杨一清之手清除而已。

刘瑾貌似强大,其实也只是一个君王的夜壶而已。和王振没法比。

二、太监掌权的危害

太监掌权对皇帝这么多好处,为什么说太监掌权则王朝必定衰落呢?因为弊大于利。

1、太监只为皇帝一人,而不为朝廷

太监从小只对皇帝负责,他的职务就是服侍皇帝。在他掌权后,也只听从皇帝的意志。这里就有一个悖论:如果皇帝本身不对祖宗江山负责,那太监只能跑偏得更厉害。用个更简单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助纣为虐。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赵高。赵高,在秦始皇手中,就是一个好用的工具。秦始皇通过欲擒故纵,将其拿捏得服服帖帖。

为何太监一掌权,王朝就会走下坡路?

一次赵高犯了大错,秦始皇要蒙毅治罪,蒙毅直接要按律斩首赵高,赵高吓得浑身发软,连声求饶,他拼死拼活学了一身本领,可不想这么无声无息的死去。这时秦始皇说话了:念赵高勤于政事,赦免他并官复原职。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为什么看得出是一次敲打?

犯罪后官复原职证明秦始皇不想杀他。如果秉公办事,再怎么宽容也是发落民间的。秦始皇一手提拔了赵高,又让他在生死之间走了一趟,彻底降伏了赵高,可谓收放自如。

而秦二世没有这种手段,赵高也早就看透他是一个容易控制的草包。这才会铤而走险,联合李斯力挺二世上位。

为何太监一掌权,王朝就会走下坡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始皇重用赵高这种太监掌中车府令这种内廷要职也是开了祸端。因为他可以驾驭赵高并不代表他的后辈也可以驾驭赵高。

其实秦朝的中车府令就是给赵高单设的。秦朝设官“车府令”,职责就是管理皇帝车舆和玺印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领导的私人秘书兼司机。非常重要。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丞。秦代赵高曾任“中车府令”。有学者认为,诸书“均称秦官为‘车府令’,而 赵高 独称‘中车府令’者,盖以高为中人故也”

也就是说因为赵高是个阉人,特意加了中字,变成了中车府令。

秦始皇此举,开了太监可以做私人秘书的坏头。给子孙添了麻烦。

果然,秦二世上台后,赵高这把锋利的剑握在愚蠢的胡亥手中,剑剑砍在秦朝自己的躯体上,可以说,没有了赵高,单靠秦二世的破坏力,秦朝可能不会这么快垮台。

为何太监一掌权,王朝就会走下坡路?

章邯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冬天,赵高做了丞相,大权独揽。

因秦军的退却,二世派人责让章邯。章邯恐惧,派长史

司马欣

去请示。

司马欣到了咸阳,留在司马门三天,赵高不接见,有不信任之意。长史司马欣心里害怕,急忙逃回军中。他怕有人来追杀,没有敢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追杀他,没有追上。

章邯是手握秦军最后精锐的大将,回京见不到赵高,见不到秦二世。这也让章邯彻底心凉,最终投降了项羽。秦朝最后的抵抗也消失了。如果让章邯退守关中,最终保一个关中还是有可能的。

2、太监由于没有子孙,故行事极端不考虑后果

太监由于没有生育能力,大多心理有缺陷。他们一旦获得大权,会把当年受的苦加倍报复回来。

因为没有子孙,光棍一条,也不需要考虑做事太绝后人被报复。所以,太监往往行事极端,不考虑后果。

例如唐朝权倾一时的李辅国,干得事情就凸显自己的变态心理:他怂恿唐肃宗冷待晚年的唐玄宗,谋害肃宗三儿子建宁王李倓,诛杀张皇后和越王李系等一系列事件。这固然跟肃宗放任不管有关,何尝不是李辅国不需要考虑后果才能干出这种事的吗?

为何太监一掌权,王朝就会走下坡路?

李辅国

更牛的是同期的鱼朝恩,为了泄私愤,在

郭子仪领兵抵御吐蕃时,指使人挖掘其父坟墓,郭子仪可不是唐朝的敌人反而是有再造大唐之功,这种极端事情,一般只有太监才能搞得出来。

3、太监掌权只是权力的错配

综上,太监最大的问题是:只为皇帝一人服务,而心怀天下者极少。让他们掌权,其实是一种权力的错配。他们归根结底,最初的任务只是为了服侍皇帝的生活起居而已。素质以及能力,并不是为了治理天下而选的。

皇帝选用他们治理天下而不用朝臣,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而造成这种错误的,恰恰是皇帝本人能力的缺失。

为何太监一掌权,王朝就会走下坡路?

如果皇帝具备分辨善恶的能力,那么他能区分朝臣忠奸。如果皇帝勤于朝政,那么他也不会将这部分工作委托给其他人。如果皇帝不是想敛私财,那么他不需要放出太监敛财。甚至如果皇帝自身受教育良好,他不需要通过太监批红。

归根结底,是皇帝自身的失职,才导致了太监能品尝到权力。不信你看嘉靖帝,终他一朝,有哪个太监专权吗?因为嘉靖帝本身就是权斗高手,他根本不需要太监的帮忙。他自己就能将朝臣撕裂。而不是和他的前任后任一样,对铁板一块的朝臣束手无策,只能躲起来或者求助于身边的太监援手。

为何太监一掌权,王朝就会走下坡路?

归根结底,只要出现太监干政,说明皇帝已经无法有效控制朝廷,不得不引入太监这一本不具备执政基础的奴仆来帮助自己。所以,只要出现太监干政,这个王朝就已经走向下坡路,哪怕王朝此时繁花似锦或者毫无异常。

三、太监文化的滥觞

随着最后一个太监的死亡,我们终于进入了没有太监的时代。然而,正如辜鸿铭那句话:只是头上的辫子还在,而你们则是心中的辫子还在。

太监没了,太监文化却越发泛滥起来。精髓就一句话:只唯上,不唯实。

有一年,任正非去新疆办事处视察,当时华为的新疆办主任,是一位刚从一线提拔起来的新官,对任正非不是很了解。为了表达对任正非的重视,他租了一辆加长林肯去机场迎接。任正非刚下飞机,一看轿车,人就炸了,“浪费,浪费,纯属浪费。”然后指着主任的鼻子就开始骂:“为什么你还要亲自来迎接?你应该待的地方是客户办公室,而不是陪我坐在车里。客户才是你的衣食父母,你应该把时间放在客户身上。

这位新官,就是太监文化的践行者,希望这种太监文化越来越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