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发生饥荒,为何灾民宁可忍饥挨饿吃树皮,也不愿捕鱼吃?

伟大爱国诗人杜甫在《兵车行》中写道:“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诗中刻画了一幅国家战乱,百姓民不聊生的凄苦画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论是异族入侵还是朝代更替,总是离不开“战争”二字。

古代发生饥荒,为何灾民宁可忍饥挨饿吃树皮,也不愿捕鱼吃?

频繁的征战耗用了大量的劳动力,加上季节更替,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天灾,古代常常出现粮食供应短缺。富裕的人家往往会有存粮,而普通的农民家庭,口粮都是靠当年的粮食收成解决,一旦出现自然灾害,他们不仅分文无收,更是连口饭都吃不上。

贾谊在《新书·无蓄》中写:“世之有饥荒,天下之常也。”可见古代闹饥荒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一个频繁的事件。自汉朝开始到民国年间,史料中有记载的饥荒事件达到72次之多,因为没有粮食而活活饿死的人,有时甚至比战争中死亡的人数还要多。

古代发生饥荒,为何灾民宁可忍饥挨饿吃树皮,也不愿捕鱼吃?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好奇,种植的粮食没有收成,不是还有其他东西可以吃吗,如今的捕鱼业这么发达,古代人不懂得抓鱼吃吗?其实,表面上看水产的确是饥荒发生时能够替代粮食供应的一大来源,但问题是古代最容易发生饥荒的地区,往往水系并不发达。根据记载中饥荒发生地方来看,北方地区发生饥荒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南方。

除了战争是导致饥荒的一大因素外,自然灾害中尤其以旱涝和蝗灾最为严重。我国历来是个农业大国,相比较而言南方的气候和土壤优于北方,更适宜多数农作物的种植。而且南方水源丰富,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被称为“鱼米之乡”,多数地方都比较富饶。即便发生涝灾,往往也不至于演变为饥荒的悲剧。

古代发生饥荒,为何灾民宁可忍饥挨饿吃树皮,也不愿捕鱼吃?

而北方气候干旱,几十天不下雨都是常有的事,农作的灌溉都依靠水塘和一些小溪流。一旦发生旱灾,不仅土地干裂,农作物颗粒无收,为数不多的河流和湖泊都干涸了,也就提不上捕鱼这回事。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汉献帝在位年间曾经发生过一次全国大饥荒,起因就是蝗虫肆虐,庄稼都被啃食,这次的饥荒算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不仅全国上下民心涣散,甚至传言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古代发生饥荒,为何灾民宁可忍饥挨饿吃树皮,也不愿捕鱼吃?

总体而言,我们常常听闻的饥荒导致百姓吃草皮的情况,一般都发生在北方,除了本身水源稀缺导致捕鱼业不发达,北方人的饮食习惯让他们也不太具有捕鱼的意识。所以饥荒到来时,除了打猎,采集野果和草根树皮对北方人来说是更为常见的求生手段。

如今,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一大产粮国,人民生活富足,也不会再担心粮食短缺。这种转变的背后,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

古代发生饥荒,为何灾民宁可忍饥挨饿吃树皮,也不愿捕鱼吃?

袁老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他亲眼见过上世纪60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所以他这一生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的研究。当记者提问,他是否特别害怕中国再出现饥荒时,袁老眼含泪花说:“不可能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