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司母戊鼎”改名的背后,隐藏了哪些密码?

很多人都知道,那个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的大鼎。其实,这个大鼎有好几个名字。

这件商代的大鼎是1939年出土的,由于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出于保护的需要,人们又将其埋入土中。

“司母戊鼎”改名的背后,隐藏了哪些密码?

仓促之间,人们来不及研究,便随便起了个名字--“安阳炉”。建国后,人们重拾研究,又重新命名为“司母戊”。

“司母戊”的命名和郭沫若有关。

“司母戊鼎”改名的背后,隐藏了哪些密码?

郭沫若本来是学医的,流亡日本时,看到一本叫《殷墟书契考释》的书,便来了兴趣,开始研究甲骨文。从甲骨文开始,郭老又跑去考古,研究商周时期的大鼎。

在研究“安阳炉”时,根据鼎腹内壁上的铭文,郭老将其命名为“司母戊鼎”。这里的司就是祭祀的意思,“司母戊”鼎就是祭祀的器物。

这一说法被沿用了几十年。

“司母戊鼎”改名的背后,隐藏了哪些密码?

事后看来,这显然是郭老的“失误”。到了七十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质疑了。有的学者提出,这里的“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和“后”是同一个字,而且“后”更能体现对母亲的尊重。

在最初的意思里,“后”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如王后、皇后,和女性相关,而是代表男性,甚至是帝王、天子的象征。

“司母戊鼎”改名的背后,隐藏了哪些密码?

《说文》就有解释:“后,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我们熟知的后羿,就是一个叫羿的君王。

从甲骨文字形上看,古代的“后”和“司”都是会意同源字,其实两者几乎就是一个字。“后”的左下方是一个口字,右上方是拢起的手。如果将“后”反转就是“司”字。

在已经出土的圆尊、方尊等商代的青铜器里,“后”字正反两种写法都有,并不能认为他们就是不同的字。

“司母戊鼎”改名的背后,隐藏了哪些密码?

我们再来看看司母戊鼎。这里的“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后”就是王的意思,“后母”即是王的母亲。

如果将“后母戊”连起来看,就是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的意思。这种解释似乎更能表达铸鼎者最初的意愿。

目前,“后母戊”的说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乃至国家博物馆和新闻联播中直接将原来的“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

改成“后母戊鼎”就万事大吉了?那也未必。因为围绕鼎内的铭文,还有两个字和三个字的争议。每一种组合都有一个名字。

“司母戊鼎”改名的背后,隐藏了哪些密码?

“后母戊鼎”争议的存在说明了很多问题。其中一点不容忽视,我们的文明悠远而沧桑,古老文字奥妙无穷,想要彻底解开其中的奥秘,还需要继续努力。